顾城诗歌《门前》赏析

2020-12-17 06:07冯小唐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顾城黑夜童话

《门前》是顾城写于1982年8月的一首诗,诗中没有大量运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运用起承转合,而仅仅用了太阳、土地、草与风等自然景物,就勾勒了一幅充满童真的画面。“草在结它的种子,而风在摇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可见作者是一个内心绵软而细腻的人。初读此诗,我的内心首先涌起的是一丝久违的感动,就像我真的站在门前,感受微风拂面,草长风轻,无论是作者描绘的太阳还是草地,都令人怦然心动。

正如叔本华曾说,我们眷恋生命,是因为生命本身的美好,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我想顾城先生眼中的门前的景象,是否也包含着关乎生命的静美。

有人说顾城的诗歌里总有童话的影子。美好的事物中又总有静谧的默然。大抵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更符合作者内心对于生活的向往。但是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经历人生的起落浮尘,他已如同从沼泽中涅槃重生的麋鹿,不断嗅食近处的花香,想要将门前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都紧紧抓住,反复咀嚼。作者经历了纷繁,即使童心未泯,在饱尝人生各种滋味也不再敢将童话中的美好寄托于现实。于是他在诗中写到“门很低”,写到“流浪的黑夜”,又写到了“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这种狭窄的空间的不断刻画,以及拒绝走出狭窄空间的描写,都代表着作者不愿做出的改变,以及对于自己生活现状的保守与消极。但是整篇诗真的就只有作者的畏惧与保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用到了“把六弦琴给他”,可见诗人仍然对远方的美好抱有希望与幻想,他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心中仍然充满了童话,充满了积极与阳光。

细读诗的结尾,颇有老子的风采。比如作者在写土地時,说土地是狭隘的,可是也是为自己所热爱的。无论是时空、长短还是狭隘与热爱。都无一不体现着矛盾与和谐的统一。可见现实与理想并非格格不入,现实与理想也并非完全背道而驰。因为心中有花,你就能闻到花香。

普通人在人生路途中初遇土地,也曾憧憬乘着它,度过一生,然而几经拼搏,发现土地虽然足够悠久浑厚,有时也还是狭隘的。尽管如此,我们依旧热爱土地,且这种热爱根植于内心深处,促使我们在门前,倚靠着,站在土地上,也能感受到美好。而那把随黑夜流浪的六弦琴,大抵上,也与黑夜相融,成了回忆中恋恋不忘的念想。

在诗的末尾,“墙后的草,不会再长大了,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作者心中的小怪兽虽然不会再长大了,但是它依然可以用指尖触碰到阳光,它依然活在阳光下,只是不再生长。人生很长,但也很短,当年历尽千帆,从不断的争取,到最终不断的放下,最后的最后,归宿那里,还能够触到阳光,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门前》是一首情感与写作具有典型朦胧诗风格的现代诗,其用童话的视角展开了写作,以“门”作为具象,化具象为意象,将远方与理想镌刻于原地,但是却又以令人憧憬的美好,在门与景碰触时,向我们展现了门前原地的光景。作者是热爱生活的人,充满童心,对幸福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诗歌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现实”。

作者简介:冯小唐,男,1988年出生,河北保定人,汉族,毕业于河北大学,本科学历。供职于保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创四级,主要研究方向:诗歌。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顾城黑夜童话
雨后
麦 田
远和近
童话镇
沉默
午夜童话镇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黑夜过桥
白天和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