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

2020-12-18 19:26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分校
亚太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分校 赵 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旨在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并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规范学生行为,提升道德素养与规范意识。在教育中融入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有很强的优势,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文化素养高、道德品质强、有规则、守秩序的社会复合型人才。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新作用

(一)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有利于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人文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时代变迁下,随着网络使用范围与频率的提升,现在教育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小学生良好道德理念与品质,这都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也意识到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不断创新,让小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全新认知中传承下去。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可以在“节约资源”课堂中融入。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树立节约使用有限资源的理念,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在课堂中引用历史人物节约资源的趣味性故事,以此渗透传统文化,并让小学生意识到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源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德,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德”是必备品质,只有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即品德过硬,那么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将道德品质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视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促使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精神基础。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实,是小学生必备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人诚实守信,才能令社会和谐、民族昌盛、国家繁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诚实品德的培养,可举办活动“分享我身边诚实的故事”,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分享自己诚实或者让自己难忘的诚实小故事,然后请同学谈谈自己听后的体会。在活动中,学生敞开心扉,诉说想要表达的感悟,无形中将诚实优秀品质内化,促使自身形成诚实、不撒谎的良好习惯。

(三)促使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受年龄小的影响,辨别是非能力缺失,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处于完善过程中,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可促使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从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可知,虽然小学生对“三观”的概念没有明确认知,但是自身对物质与精神有明确的追求。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很多信息冲入小学生大脑,其中不乏错误的金钱、物质观念,此时就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学生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一盏指路明灯,让学生对幸福有准确定义,即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幸福是建立在人们对生活、工作的期待与追求后的满足之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关于正确“三观”的诗句,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德者,本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就阐明了“德行”是人发展之根本,金钱只是人生命中的一个谋生道具。若将金钱看得太重,人的德行就会亏损严重。古往今来的无数智者告诉我们,对于金钱只有取之有道,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确定适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教学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以学生为主体。此科目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也要将目标定位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不再是知识理论方向。因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知识理论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不契合。也就是说,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与学生文化精神相结合。针对此教学目标,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就不能使用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即通过学生能接受的有效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教育,经常用最简单的背诵“三”“百”“千”和古诗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这种简单机械的做法难以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甚至已经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为仅凭单一的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建立直接联系,所以其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要想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将根本目标定位于文化素养上。那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就要有以下两点创新:第一,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传统文化,才能有效缩短两者的距离,进而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着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深入感知,逐渐内化为行动,进而达到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例如“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中,教师设置任务“请你回忆一下你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事,阐述有关‘尊老爱幼’的故事”,学生在诉说分享的时候,无形中就能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第二,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教育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挖掘此方面内容,以优秀文化精神占据学生思想阵地。

(二)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学情境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要求,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教师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偏离,反而会加大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降低教学效率。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创建连接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恰当教学情境。例如“我们同有一个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平等的,无地位高低之分,就像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课堂初始,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激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之情。此类教学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达到传承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路径,很多小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认知世界,所以网络给学生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构建良好学习氛围,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完成新课改要求。例如“我们动物朋友”教学前,教师可在网络中收集有关动物的信息,并在课中为学生播放,先播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激发学生亲切感,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认知更多动物,加强对动物的了解与喜爱,并在观察中建立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理念,不让个别人因为利益杀害动物、破坏生态平衡。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引入话题,有利于让学生对小动物与环境有深入的认知,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链接生活,学以致用,内化行动

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如遵守社会秩序、孝敬老人、尊敬师长等,将小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型人才。例如“我们爱整洁”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校园环境”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捡垃圾并进行分类,树立“垃圾分类”新风尚。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但让学生知道保持自身清洁,还能维护身边环境,做到不随地扔垃圾、吐痰,提升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可以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其内化。除此之外,还需家校合作,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美德。一方面,从学生喜欢的电视中找寻教育素材,如从旅游广告中为学生讲述文明出游的重要性,并指出随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提醒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榜样,如敬爱老人、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做社会主义新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有效手段传输给学生,逐渐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规则意识。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契合的,也是符合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的。相信经过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一定会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灿烂绽放。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