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假的》译本语气助词翻译探究

2020-12-19 23:57李静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阿瑟夏洛特译本

李静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假的》及其译本介绍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以其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细腻刻画而闻名,他的短篇小说《假的》(“Paste”,雨宁译)也不例外。该故事描写了原本不谙世事,纯洁友善的家庭教师夏洛特从其堂兄阿瑟那里得到了刚去世的伯母留下的一串“假”项链,而后在盖太太确认项链是真的之后,把项链归还阿瑟却被他欺骗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夏洛特对社会、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认识。詹姆斯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善良真诚而有点虚荣心的夏洛特,唯利是图、对人情冷漠的阿瑟以及精明威严的社交名人盖太太。译者雨宁评价道:“詹姆斯是一位极严肃的作家,一字一句都再三斟酌,着力于从心理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他力求言之有物,但从不直接明说,而随时给读者以必要的暗示,使读者能窥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除了心理描写之外,对话描写也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短篇小说流通的译本来自当代翻译家雨宁,译本于1985 年首次发表在《世界文学》期刊上。译文的角色对话中,译者明显在多处添加中文的语气表达,如“吧”“呢”等原文没有直接体现的词。“助词在文句中之论理的结构上虽无重大的关系,但口语中的表情、示态,全靠把助词运用得合式,才可使所表示的情态贴近、丰美而细腻。”[1]260由此可看出译者在忠于原作作者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也具有译者的匠心,遵循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在翻译对话时使用了归化策略,增加了英文所没有的语气助词,最大程度地使对话语气贴合对话情境以及符合人物角色。

二、译本增加语气助词的必要性

作为归化的代表人物,尤金·A·奈达认为,要实现译本的流畅,译者应能“拉开语言与文化差异之帘,以便人们可以看清楚原始信息的意义”[2]14。可见运用归化策略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学界常讨论的习语翻译,还包括语言表达方式。本文所探讨的语气翻译也属于语言表达的成分之一。

语气表达要采取归化翻译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汉语气系统的差异。“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一个句子可以分为命题和语气两个部分。命题是对事物或事件本身的表述,语气则是对句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评价等,或是与命题相关的情感。”[3]换言之,语气是表达中固有的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归属于不同语言系统的语言在语气表达方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异之处。汉语语气系统的成分:语调、句式变化、语气词和其他语气成分(包括助动词、语气副词和叹词)[4]24;而根据王飞华博士的研究总结,英语表达的手段有动词屈折变化、语调、虚词、情态动词、副词、语序。[5]从两位学者的总结可看出,汉语和英语的语气系统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包含了词类,且有些词类虽然名称不同,但集合里包含的元素是相似的,如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就是汉语里的助动词。从语气表达的词汇手段上看,两种语气系统的不同点在于英语表达中没有语气助词,即汉语的语气词。“英语只有表示赞美、惊奇、愤怒、兴奋等语气的感叹词……感叹词与表示感叹语气的助词用法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感叹词只能用于句首或句子中间,不能用于句尾,且必须用标点符号与其他部分隔开,它是一种独立成分;而汉语语气助词不可用于句首,主要用于句尾,有时用于句子中间,且必须附着在句子或句子某个部分后面,不能用标点符号跟其它部分隔开。”[6]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方面的语气表达手段存在不能对应的成分,也就是即使表达同一语气,两种语言所采取的手段也有差异,这时如果译者选择向源语言靠拢,就会造成语气信息的缺失。

三、《假的》译本的语气助词运用

《假的》译本中语气表达的归化翻译主要体现为语气助词增译。本文选择“吧”“的”“了”“呢”四个语气助词加以分析。

(1)“吧”的增译

在《新著国语文法》中,黎锦熙把语气助词“吧”归类为用于商榷句的助词,即“表语气的商度”,具体来说,“吧”在句中可表达的语气有三种:“或就事理推理,或由自心拟定,或对人有所希望命令”[1]274。三种语气都体现了说话人的自我意识,表明说话人在交流中处于主动状态,甚至是较为强势的一方。在故事《假的》译文中,“吧”多在阿瑟和盖太太的话语中出现,也在故事接近尾声时夏洛特与盖太太的对话中出现。

例1 原文:“‘Then please take them,’ he returned in a tone of relief which expressed somehow more of the eager than of the gracious.”[7]

译文:“‘那就请你把这些东西拿去吧。’他用放了心的欢喜口气回答他。与其说这是表示他存心慷慨,倒不如说他有点想急于脱手。”[8]

例1 中,当阿瑟考虑到拥有继母的假珠宝可能会使自己声誉受损时便迫不及待摆脱它们,所以他非常希望夏洛特能接受珠宝。阿瑟掌控了对话的发展方向:让夏洛特认为珠宝是假的,但继母生前对她很好,所以她应该拥有它们,他也就此摆脱了它们。同样,如果原文没有作者“全知视角”的说明,读者会认为阿瑟是个彬彬有礼且慷慨大方的君子,而紧接而来的叙述者说明才能揭示阿瑟的虚伪。译文中“吧”使话语增加了命令的口吻,体现出阿瑟真正的态度。他没有询问夏洛特是否愿意接受珠宝,而是直接让她拿走,霸道且自私,符合了阿瑟的本性以及作者对阿瑟的语气描述。

故事中的另一个角色盖太太是个社交名媛,她善于鉴赏珠宝,并且世故圆滑,带有指挥者的气势,这些特点使她成为宝贵项链的最后获得者。盖太太的人物特点在她与夏洛特的对话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

例2 原文:“‘Is it impossible to you? Then don't!’said Mrs. Guy with decision.”[7]

译文:“‘对你来说,这是办不到的吗?那就不要揭吧!’盖太太果断地说。”[8]

例2 中,盖太太希望夏洛特能不把真项链归还阿瑟,这样她便更容易把项链占为己有。盖太太的语言可谓直接明了——一个祈使句的否定形式,且她的语气被句末的叹号大大增强。叙述者在引号后的语气说明“with decision”更使盖太太对夏洛特归还项链的反对气焰更加明显,但是读者不能忘记,项链所有权依然属于夏洛特,对此圆滑的盖太太纵使果断且急切,也自然知道不能用命令的语气。译文中“吧”所带有的“商榷”语气恰当地缓和了盖太太的急切和命令的口吻,却丝毫不减她说话果断的特点。

相较之下,夏洛特是单纯甚至懵懂的,在交流中她大多时候小心翼翼,也总是处于较劣势的一方,所以她的语气多为询问或平和陈述,“吧”在其话语中也鲜少出现。

例3 原文: “...she only said: ‘As you like!’”[7]

译文: “……只说了一句: ‘随你的便吧!’[8]

例3 中,夏洛特在盖太太向她要求自己暂时保留项链的当下决定了要把项链还给阿瑟。经过了盖太太密集且逼人的说服之后,她的内心依然摇摆不定,但是她受到了盖太太自私的压力,所以失去了平常平和的语气,以一句省略句结束了这场对话。她虽然应允了盖太太的要求,却没有正面回复,前文“only said”以及叹号都强调了她对谈话失去耐心且处于思绪纷乱的状态。译文的“吧”似乎对语气表达并无太大作用,但夏洛特终究不是个强硬的人,该助词为原文增加了平缓的语气,也符合该人物形象。

(2)“的”的增译

“的”作为语气助词时在句中能“增加确定的语态”,“使说者的态度,对于所指示所决断的话,确定而不游移,精警而不含混。[1]270”在故事中,三个主要角色在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确定的观点。举例如下:

例1 原文:“‘I mean that she was beyond reproach,’ said Arthur Prime.”[7]

译文:“‘我的意思是说她的一生是丝毫没有什么可以让别人指指点点的。’”[8]

阿瑟重视自身名誉,所以他在人前维护父母的道德形象,以免自己受牵连。例1 来自他和夏洛特的第一次交谈之后。在夏洛特离开葬礼之前,他再次找到她并向她强调珠宝是假的,以说明他的继母决无对婚姻不忠,绝对没有任何道德污点。译文句尾增加“的”语气助词表示加强肯定,符合原文“I mean”体现的严肃、确定且强调的语气。

例2 原文:“Oh their value's excellent.”[7]

译文:“哦,价值是最上等的。”[8]

盖太太在晚宴表演节目上富有经验,也具有鉴赏珠宝的能力,所以她在这两个方面的意见具有权威性。例2 中她确认珍珠项链是真的,“excellent”这一形容词不仅体现了她的确定语气,而且表现出她对项链的欣赏。这两句话的译文句尾“的”的使用符合原文的语气。“的”作为语气助词有时会和判断动词“是”配合着用,[9]51如例3 中“最上等的”这一表达,恰好地表现出盖太太对珠宝鉴赏的自信。

例3 原文:“ ‘Oh I shall do the‘other’, Charlotte said:‘I'm only waiting till I go up....’”[7]

译文 :“‘哦,我一定会‘那么办’的。’夏洛特说,‘我还要等一等,一有机会我就会去的。……’”[8]

与盖太太和阿瑟相较之下,夏洛特虽略显软弱劣势,且有虚荣心,但她内心善良,而且道德感强,在盖太太的诱惑劝说下依然决定把已确认为真品的项链还给阿瑟。例3 中,在她内心持续摇摆之后,她很坚定地告诉盖太太她会选择把项链归还,她的语气体现为情态动词“shall”,所以译文“一定……的”恰到好处地对应了原文夏洛特坚定的语气。

(3)“了”的增译

根据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的分类,“了”的语气意义包括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未来完成时的完结语气,以及无关时制而表示全句完结的语气。[1]261-268当它不表示时间意义时,则可表示确定、感叹或疑问的语气。[9]141除此之外,它还可表示祈使语气。[10]译文对话中很多处使用了该语气助词,举例如下:

例1 原 文:“Then he won't believe you--as he so hates too. He'll stick to his judgement and maintain his gift, and we shall have the darlings back!”[7]

译文:“那么他不会相信你的话了——他也十分不愿意相信。他会认定他的眼光靠得住,而且仍然坚持这是他送给你的,于是我们就会把这些小宝贝收回来了!”[8]

在盖太太对夏洛特的试探下,她得知阿瑟自以为是地认定项链是假的,所以她推断即使夏洛特把项链送还,阿瑟也不会乐意接受,而这也正是她希望的结果。例1 的语句是盖太太自顾自的推断,她的语气体现为一系列的情态动词“won't” “will” “shall”,这些情态动词表示的将来意义并非客观现实,而是盖太太一厢情愿认为将来会发生的,所以它们蕴含了观点的主观确定语气。这一语气对应了译文中语气助词“了”所带有的将来完成时以及确定语气。

例2 原 文:“If they're worth anything at all--why you're only the more welcome to them.”

译文:“要是这些东西果真值什么钱的话——唔,那就更不用客气了,你尽管收下吧。”

从整个故事来看,阿瑟是个势利拜金之人。例2 阿瑟说的这句话实际上与故事结尾他的行为相矛盾:他假意在夏洛特面前拒绝相信项链是真的,随后却把项链卖了,可见他的虚伪。而在故事开头,他确信珠宝是假的,想让夏洛特快快把它们收下。原句中包含了叹词“why”,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 版)》,“why”作为叹词时表达轻微惊奇、犹豫、赞同、不赞同或不耐烦之意。[11]2379由上下文得知阿瑟故意说出这句话,所以“why”应取“赞同”之意。除此之外,“only”一词更强调了阿瑟愿意把珠宝给夏洛特的意愿。据此,原句语气应该是强调且确定的。译文中的语气助词“了”与否定词“不用……”搭配,表达了劝阻的祈使语气,用否定的表达最后达到向说话者表示肯定语气的效果。

例3 原文:“Ah but if they're real I can't keep them!”[7]

译文:“哎,假如这些珠子果然是真的,那我可不能再留着了!”[8]

夏洛特认为,自己能得到真的珍珠项链是因为阿瑟认为那些珠宝都是假的,而当盖太太确定项链是真的时,她认为自己应当把选择权交还阿瑟。例3 这句话清楚地体现了夏洛特内心单纯不世故特点。原句中夏洛特的语气体现在情态动词“can't”以及句尾的叹号上,以此表示自己坚决不能就这么把项链据为己有,而是要把事实告诉阿瑟,并把项链交还。译文句尾的语气助词“了”与“可”搭配,表现了夏洛特确定的语气,并且“了”所带有的现在完成时结束语气也符合夏洛特结束自己保留项链的状态。

(4)“呢”的增译

根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气助词“呢”可用于问句和肯定句中:在问句中可表疑问,或反问,带反诘语气;在肯定句中,表示“确认事实的语气,带有夸张、赞美等感情色彩”,或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带有转折语气。[9]159-160译本中的“呢”即用于较明显的疑问语气中和反问语气中,也用于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举例如下:

例1 原文:“ ‘Oh now,’said Charlotte, not to be less knowing, ‘actresses have real diamonds.’”[7]

译文:“啊,现在呀,”夏洛特说,为了不甘示弱,“好多女演员还有真钻石呢。”[8]

夏洛特虽然心思单纯,但并非对阿瑟傲慢的个性一无所知。根据作者的心理描写,夏洛特会在阿瑟面前表示自己聪敏以示抗衡。例1 中,根据作者的描述,夏洛特“为了不甘示弱”,她的语气应该是自信且确定的。因此,译文中在句尾增加助词“呢”,表示确定事实,符合原文中夏洛特想在阿瑟面前体现自己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心理。

例2 原文:“And keep it? How can I ever wear it?”[7]

译文:那么留着这些珠子吗?我怎么还能戴着它们露面呢?”[8]

例3 原 文:“...he gave them to you--has he to do with it?”[7]

译文“……这是他送给你的——那么,真的假的又跟他有什么关系呢?”[8]

例2 和例3 皆是“呢”运用于问句中的例子。夏洛特知道项链是真的之后忍受不了自己道德感的谴责,无法坦然拥有它们。例2 原句表达的正是这种心理倾向。所以即使她说的问句,内心实则有了答案:她不能保留这些珠子。同样,例3 中,盖太太为了得到项链,说服夏洛特保留项链,因为阿瑟早已把项链给了她,项链的真假也不再与阿瑟有关。所以她的语言并不含有疑问语气,而是通过诘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两个例子的译文运用表反诘语气的“呢”恰好体现角色坚定的否定或肯定态度。

四、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假的》雨宁译本中四个语气助词“吧”“的”“了”“呢”在对话翻译中的运用。通过分析,发现语气助词的添加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角色在对话情景中的语气和其人物形象,而且能使译文具有汉语的语言特色,所以,在文学翻译中,在保证对原文忠诚的基础上,对话翻译可适当运用作为汉语特色之一的语气词,这样既无损原文精髓,也更能用汉语特色来体现原文语言风格,使译文更靠近“信、达、雅”的境界,保证译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猜你喜欢
阿瑟夏洛特译本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夏洛特烦恼
没有秘密的树洞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看不见的横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