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视域下国家治理认同内涵浅析

2020-12-19 23:57穆建叶谭玉兰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穆建叶 谭玉兰

(广州工商学院思政部,广东 佛山 52813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无疑是开启了“中国之治”的新征程。所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强化对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教育,增强他们继往开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符合新时期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家治理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建国70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国家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正经历着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同时,从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调整完善,日臻成熟,国家的治理能力由弱至强,不断提升。政治认同教育历来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时代不断赋予其新内涵:建国时期侧重的是“历史认同”教育,改革开放时期侧重的是“绩效认同”教育,而时下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侧重的则是“国家治理认同”教育。国家治理认同教育实质是一场与新时代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政治认同教育的深刻变革。知晓国家建设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享受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固然重要,但了解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和内在逻辑也同等重要。只有真正做到对国家治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使大学生们牢固地树立起坚定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并由此转化为将来积极献身于国家建设的内生动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构建新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让大学生们在了解国家治理产生的逻辑内因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政治认同。

笔者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国家治理能力日臻成熟和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根本诉求,同时也使得国家治理教育逐步升级为一门“显学”。诚然,“强起来”说明我国目前还不十分强大,把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讲出来,旨在让大学生们充分了解国家建设成就背后的深层逻辑;把未来的国家治理模式展现出来,旨在让大学生们更深知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立志成才,将来为国家的强大做出应有贡献。据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充实加强国家治理能力认同教育意义重大,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家治理认同教育机理分析

简单来讲,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中国制度模式选择和应用。我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渐进改进、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而发展至今已日臻完善,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取得了人民的信赖、拥护和支持。据此,认真思考国家治理绩效背后的逻辑动因,充实加强大学生国家治理能力政治认同教育也就成为必然。

(一)国家治理绩效产生累积效应。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节节攀升;国家综合实力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都进入世界顶尖排名之列,即使2008 年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的表现依旧抢眼;截至2018 年底,我国制造业已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由1978 的世界第十一位,跃居到2010 年的世界第二位,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达15%。[1]中国之变化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众多国外政要学人的关注,感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之治”等中国元素之力量;大学生们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治理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如果说改革初期“80 后”前的大学生们对国家治理能力内心尚存些许迷惑,对西方国家颇具仰视与羡慕的话,那么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的步伐,这种内心迷惑在“90 后”“00 后”的大学生中已不多见。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国家治理绩效的累积效应已经凸显,国家治理将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将国家治理政治认同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以激发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二)国家治理能力日趋变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理性的、务实的、符合时之国情的治国方略,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砥砺前行。客观上讲,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建设缺乏成熟的理论层面或模式层面的借鉴和支撑,还仅仅是一个求索过程,谈国家治理能力明显缺乏说服力。因此,受“西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崇拜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在所难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治理模式日渐成熟,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国家治理认同内容也渐渐被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上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效提升了其对现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感。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形成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制度体系是国家全面进行深化改革的根本体现,也使得国家治理不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而是一个建立在完整成型的国家制度基础之上的治理模式,并且已由探索到逐渐成熟。所以,以国家治理内容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思政教育体系也趋于完善。

(三)国家治理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一时期,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治国理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治理绩效由量变过程渐渐地转向质变过程,中国治理理念已经由顺应时代发展到引领时代发展,学界对“中国之治”也渐渐从外在行为的研究深入至内在理念的研究。比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发展理念,从一个侧面极大突显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2016 年G20 峰会上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这充分说明了在西方强权体系之外还有“中国之声”,中国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治国能力正在影响引领或有力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在极大增强国人“四个自信”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大学生群体从来都是对政治特别敏感的群体,我国治理理念的发展与变迁、治理能力的提升在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同时,也使其更加关注国家治理理念内在价值和基本思路,并物化为为国效力之动力。[3]

(四)国家治理须与时俱进。摆脱落后的治理是追求先进治理的基础和前提,而追求先进的治理则是摆脱落后的治理的逻辑必然,或者说追求先进是国家治理永恒的主题。上世纪80 年代我国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经济实力可居于发展中国家上游水平。如果仅仅局限于在发展中国家领先,那么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尚不足以赢得世人的广泛认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使得人民群众对国家未来充满了渴望与期待,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政治认同感更趋强烈与坚定。根据党的十九大之战略部署,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将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国家治理目标的“新旧交替”,意味着我国的国家治理从摆脱“落后”将步入追求先进的现代化治理的征程。国家治理目标的转换和升级,是我国国家治理成熟成功重要标志,也促使大学生群体更加热衷和关注国家治理的新变化,同时还为大学生国家治理认同教育内容建构提供了内在需要。

三、国家治理认同教育的视角维度

(一)历史视角。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凭空产生,历史底蕴是政治认同教育不可回避和不容忽视的历史视角维度,即从马克思唯物史观角度来科学地看待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说过,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汲取历史的养分并融入现代国家治理是不可或缺的,而国家治理认同教育同样离不开追本溯源。只有把现实发展和历史记忆融为一体,其教育才会更具说服力;只有把理性内容活化为生动充实的历史资料,才可以化解枯燥尴尬的说教模式;只有在教育中辅之必要的历史元素,才能更有效地将现代主流意识充分渗透至大学生们脑海之中。

(二)比较视角。可以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和产生认同,我国仅仅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而“二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在达到且满足于中等收入水平后发展就近乎停滞不前,体现出了其治理上不成功的特征。所以说,采用这般量化的比较视角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使得大学生能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国家在治理上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势必能大大加深其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感。作为一个拥有14 亿人口并且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大踏步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前进,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国家治理能力上所取得的绩效,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据此,在认识到产生这种优越性的制度根源的基础上,大学生们赞成、支持和积极参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理论视角。马克思就国家治理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是我们进行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所以,传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们国家治理的实践与创新,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诫我们,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必须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基本国情及所要面对的历史任务和现实形势出发。中国用自身的国家治理和建设发展的事实向世界说明一个道理,治理和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不同于西方制度模式的道路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新发展,为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一点在大学生国家治理政治认同教育中必须有一个清楚的交代,以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四)文化视角。文化是民族之根基、兴国之灵魂、力量之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可能强盛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朝历代众多思想家的一些观念也深深嵌入了我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当然,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要发扬传承又要光大拓展更要创新转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重任。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当代人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之一。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才能广泛凝聚起国民的精神力量,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深厚有力的精神支撑。所以,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大学生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五)时代视角。社会不会停滞,发展永无止境,国家治理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看问题。建国70 年所取得的成就只能说是过去一个时期国家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未来势必有新问题、新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解决对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就应运而生。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国家现实面临的问题,必能使得大学生们深刻领会和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与丰富内涵,认同国家推动实现治理现代化决策的正确性,激励他们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来。[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治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要义,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思想内涵。笔者以为,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教育务必要使大学生们真正感悟到几十年国家治理的艰苦历程和成功经验及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坚定其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国家未来与希望的历史重任,政治认同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将其转化为他们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内生动力,物化为他们将来参与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