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古代文学教学对道教文学应有的观照

2020-12-19 23:57郭中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道教文学

郭中华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其以“道”为最高信仰,吸收中国原始宗教思想、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理论、神仙信仰等文化元素衍生而成。道教在思想承继、文化内涵上,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围绕道教组织及其活动而产生的道教文学,以其丰富的体式、充足的数量、独特的内容与思想,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道教文学也应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一项主要的内容。

一、中国道教文学对古代文学独特的贡献

在近百年的道教文学研究中,“道教文学”的界定一直被学者们所探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道教文学”定义为:“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赞颂神明之诗歌和骈文、阐述教义之论说文、述说方术之诗歌和散文、神仙传记以及戏剧、小说等。[1]可见,道教文学的体式详备、内容丰富、所蕴含的思想也与世俗文学所不同。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渐渐发现,道教文学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补充与延展,而且对我们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亦有着独特的贡献。具体而论,道教文学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道教文学为我国文学注入了不同于儒学的思想元素。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汉民族的文学,主要立足于儒释道三家共融的文化背景。儒家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兴观群怨”“温柔敦厚”“中庸和顺”的文学认识论、批评论和创作论;道家和道教则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法自然”“大象无形”“得意忘言”的艺术审美论和境界论。以阐示道教思想与文化的道教文学,自然为中国文学输送着道教特有的思想养料。

其二,道教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群。受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文学中的意象极其丰富且别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凡是瑰丽奇诡的意象,大多来源于道教作品。这类意象大致可分类三类:一是超越于人间的仙界风物,包括琼楼阆苑、仙台楼阁、奇花异草、仙禽神兽等;二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非凡人物,包括神、仙、妖、怪等,这些人物各具异能,且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三是丹道修行类意象,包括外丹修炼、内丹修行的各类意象,如黄芽、白雪、青龙、白虎、婴儿、姹女等。这些意象一经产生,颇为广大文人接受和喜爱,并得以广泛使用。

其三,道教文学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道教文学所关注和反映的对象是道教及其修行活动,这就注定了道教文学具有突破时空、超越凡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是这一特性的外在表现。如道教文学中所描述的神仙世界、神仙生活以及道士餐松饮露的修道生涯等,与世间景象截然不同,这是受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思想影响的儒生所难以想象的。

总之道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正如《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所指出:“道教遗产的方方面面千年来渗透进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就像西方文化中的犹太——基督教遗产一样,道教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在所有中国文学体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大量诗歌、故事、戏剧作品和小说中都刻上了道教遗产的痕迹。”[2]

二、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道教文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专业大致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中文专业;在这些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中,鲜有涉及道教文学教学的。和同为宗教文学的“佛教文学”相比,道教文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境况显得十分尴尬。佛教文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少会有所涉及,如我们会讲到佛教与文人的关系、佛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佛教的讲唱文学等;而道教文学则没那么幸运,其结果是毫无涉及。道教文学被古代文学教学长期忽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古代文学教学课时量有限,无暇顾及道教文学。目前高校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一般把从先秦到清末的古代文学分为四段,分布到四个学期进行讲解,每个学期按72 课时计算的话,四个学期总共也不足300 课时。在短短的300 课时里,要把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内容讲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只能缩减内容,压缩板块,在“重点”之中找“重点”进行讲解。道教文学游离于正统文学之外,自然不在“重点”之中,而长期被忽略。

其次,道教文学缺席于中国文学史书写。高校教师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时,多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内容与顺序,这样既便于备课也便于学生跟进学习。但百年来,道教文学一直被文学史家所忽视,从未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对此,吴光正曾指出:“与佛教文学在百年文学史书写中浮沉并或多或少拥有一席之地相比,道教文学一直被百年来的文学史家所漠视。截止至 2010 年,百年文学史书写共产出448 部中国文学通史,但没有一部文学史对道教徒的文学创作加以详细论述。”[3]如此以来,文学史中不曾阐述的“道教文学”,自然也不在授课教师的观照之列,道教文学不能走进大学课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再次,道教文学教学要求高、难度大。由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道教文学在关注对象,表现内容以及思想内涵上,都不同于世俗文学作品,因此对其进行解读和阐示,需要具备更为复杂的学科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仅是古代文学的单一学科知识,还要有宗教学、心理学、哲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研究者还要熟悉道教修行术语、隐语的具体意指。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思维,以便更加契合道教文化与思想。如此以来,授课教师方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和分析道教文学,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

三、本科古代文学教学对道教文学进行观照的视角和内容

鉴于道教文学的实际成就,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贡献,我们认为,在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当增加道教文学的相关内容,这既是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对中国传统道教文学与文化的阐扬。在增加道教文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持有一定的观照视角,同时对教学内容亦要有一定宏观把控。

(一)“大文学”的观照视角

在近百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中,我们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与成就。在这丰硕的成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研究视域不够开阔,文学观念略显保守就是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我们现有的古代文学研究,其主流力量主要集中在汉文学的研究上,而汉文学研究也多分布于“一代之文学”的领域内。近年来这一局面已有大的改观,但总的趋势依然清晰。对于地方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的研究,关注者相对较少。在文学观念上,我们更倾向于“纯文学”的认知,对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主题偏离于“正统文学”的作品,我们很难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足够的关注。就道教文学中的金元全真诗词而言,就曾一度被视为是文学中的“糟粕”,或者根本不被视为“文学”。这样的文学研究,明显具有观念狭隘的突出问题。

古代文学的教学,紧跟古代文学的研究脚步,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点,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均有相应的体现。所以我们对“道教文学”进行观照时,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审视视角,突破“纯文学”的认知观,以“大文学”的宏阔视角对待之。换言之,我们要把道教文学作品,放回到其应有的文学行列中去,不能因为其具有道教特质而人为地把其排除在文学行列之外,或视为另类的文学作品。事实上,古代“文学”的含括面,远远大于我们今天对“文学”的认知。正如《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文学’的疆域远远广于现在的文学。”[2]以“大文学”的视角审视“道教文学”,其原本具有的道教特质,自然就成为了其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内涵。这样一方面扩大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含括面,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与内涵,更加突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性与文化特征。

(二)道教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道教文学作为文学大家族的一支,因其关注和抒写的对象是宗教世界,所以有着不同于世俗文学的内质。对道教文学进行讲授,自然不能依循世俗文学的授课思路和内容,而应有所侧重,突出道教文学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们认为道教文学教学,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其一,突出宗教性。宗教性是道教文学首要的特质,也是其与世俗文学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世俗文学关注的是人世间以及尘俗中的人心、人情与人性,其所表达、抒发的主线不离世间之“情”。而道教文学所书写的不仅有世俗社会而且有超世俗的世界,其表达和抒发的主线是含括“诸界”超越人情的“道”。相对于世间之“情”,天地之“道”更具有超越性与永恒性。在“道”的标杆下,世间的一切就变得短暂而虚幻,由此也导致了道教文学对世间人生、生命、价值等别样的评判与理解。这归根结底是由道教文学的宗教性所致。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明了道教文学的宗教特质,也就方便了他们更好地理解道教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主题。

其二,明晰文化指向性。道教文学之所以长期被研究者所漠视,除语言表达欠缺美感、内容题材远离生活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其中充斥着一股“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这应该是大多数读者对道教文学的阅读感受。事实上不仅仅是道教文学如此,佛教文学同样如此。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阅读感受,是因为我们尚未明晰道教文学内在的文化指向。道教文学所依循的书写主线是天地之“道”,目的是展现这一超越凡间、超越世俗的“道”的美与真。在“大道”美与真的映衬下,世间的物象就显得易失而虚幻,所以在道教文学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否定世间“名利”“爱恨”,以及远离尘俗、高蹈世外的思想倡导等内容。这些内容无疑是对世间生活的一种直接否定,但否定并不是道教文学思想表达的终点,在否定之后,有着更进一步的超越,那就是追求更高的人生、生命、精神境界,把生命的意义由尘俗指向了超越尘俗的更高层级。这种更高层级就是超越凡尘,与天地之“道”相合一,不止步于眼前,勇于探索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与境界。道教文学这一普遍具有的文化指向性,是真正理解其文学表达的金针良匙。否定而后超越、破而后立,是道教文学中完整的意义表达,因此在道教文学授课中,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知这一要点。

其三,突显思想性。道教文学的创作立足于道教的活动与思想,其含括面远远大于世俗文学作品,“道教的信仰、教义、教理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新鲜、独特、丰富的思想内容”[4],丰富的思想主题是其独特价值的显现之一。从浩瀚的道教文学作品中,我们略做归纳便可总结出道教文学的诸多思想主题,比如宗教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生态思想、生命思想等等。每一思想主题之下,又有若干具体的思想条目,以“哲学思想”来说,其便延伸出“道”“气”“心性”等哲学话题。当然这些内容要具体到作品中进行分析,有的作品思想性突出,包含有若干思想倡导,有的可能比较单一,要具体而论。思想性丰富,是道教文学与世俗文学相较,价值多元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给予重点关注。

四、本科道教文学教学的意义

作为具有本土性、民族性、文化载体性的道教文学,参与到高校本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扩充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由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含括面十分广阔,不仅仅包括汉族主流文学,还包括地方文学,少数民族文学,道教文学,佛教文学等,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所讲授的古代文学内容主要是汉民族主流文学,因此把道教文学列入古代文学的讲授范围内,无疑是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

其二,阐扬中国道教的文学与文化。道教文学是对中国道教活动、教理、教义、思想、文化的直接反映和承载,因此对道教文学进行讲解和传授,不仅是对中国文学更全面的阐释,而且是对中国道教思想与文化的阐扬。通过对道教文学的讲授,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道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结语

道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道教文学的艺术个性、思想内涵、文化魅力渐渐被发现和挖掘,因此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增加道教文学的内容,显得十分必要。由于道教文学关注和反映的是道教活动和道教世界,所以对道教文学进行教学就要打破原有的思维与模式,以“大文学”的视角进行观照,并重点对道教文学的“宗教性”“文化指向性”“思想性”等内容进行解析,以突显道教文学的核心与价值。如此不仅可以扩充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进一步阐扬中国道教的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道教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道家道教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文学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