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2020-12-20 12:41臧亚平
关键词:徽商徽州精神

臧亚平,陈 倩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持续攀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是各级党委的任务之一。[1]“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把创新创业放在首位,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必须支持他们,培养好他们”,[2]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优秀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梳理,徽商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铸就了贾而好儒的崇教精神,德商相济的诚信精神,奋斗创新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徽商精神在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现状分析,探索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创业人才。

一、徽商精神的时代价值内核

所谓徽商,即徽州商人,是由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商人所组成的地域性商人或团体的总称。[3]是对古徽州籍贯商人或团体的统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历史的维度看,徽商精神源于徽州商帮在明清时期从事商业活动中,始终秉承其独特的商事理念,强调“儒”的价值内核,养成的“徽骆驼”精神品质。在国内外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形成于宋代徽州的两个文化基因“崇文重教”与“徽骆驼”精神,徽商精神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同。[4]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的加以凝练,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力的培养素材。

(一)贾而好儒的崇教精神

据康熙《徽州府志》统计,弹丸之地的徽州府社学达562所,书院有54所。[4]徽州在其发展进程中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朱子理学传统儒学的影响,真实反映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崇教风尚。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其《戴节妇家传》一文中提到,“吾即少年原旷野,依山为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5]又如程淇美在《旌阳程氏宗谱》中有云,“年十六而外贸,然雅好读书,善笔丸,虽在室中,手不释卷”。可见,从多种角度都体现着徽州商人好读书、重文化的良好传统,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商帮的特点之一。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工作中以徽商精神为借鉴,坚守贾而好儒的求学精神,以文化带动创业,不仅为自己,也为企业的文化素养提供支撑。其次,徽商教育还体现在捐资助学上,“输田之百为义田,使丞尝无缺,熟教有赖,学者有资”,间接形成了“徽扬学派”。所谓“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也。而徽扬学派,亦因以大通”。[6]可以看出,徽商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二)德商相济的诚信精神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家无信不和,国无信而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7]诚信以德是徽商的基础,也是徽商成功经营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练出重义轻利、童叟无欺的发展理念,也正是由于徽商的诚信经营,才得以实现长远发展,至今依旧有徽商老字号保存下来,如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等,造就其不断延续的内在力量。徽商是一个商帮,但是在程朱理学的文化熏陶之下,具有徽商气质的诚信精神享誉四海,形成了“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一切治生家智巧机利悉屏不用,惟以至诚待人”、“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等经商准则。[8]在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今天,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这就使得消费者对于商业团体信赖度的日益降低。当前社会分工日渐细化,更要将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奋斗创新的进取精神

坚持创新、百折不挠是徽商精神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地域因素和人文因素之上。古代徽州大多以山区为主,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徽州人口规模日渐扩大,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生产已经无法发满足徽州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徽州人走出深山,逐渐涌现出诸如红顶商人胡雪岩等著名徽商。其次,在明清时期重农轻商的历史环境下,徽商始终敢为人先,能够突破巨大压力,摆脱土地的束缚,从事工商业经营。从总体上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徽商从学徒做起,不断积累经验;二是由小本生意起家,实现资本积累,再慢慢做大做强;三是面对时代机遇大胆创新,如以汪直为首的徽商效法当时西方海商,制造大舰,在日本的五岛建立商业王国,掀起空前的声势浩大的中国海洋贸易第一波。[4]徽商在经营中的条件异常艰苦,徽商始终坚持不屈,奋发图强,勇于挑战所面临的艰难险阻,逐渐形成了“驴上徽州,不死不休”、“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奋斗创新的进取精神。[8]

(四)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这是镌刻在徽州民巷中的一句楹联,深刻体现了徽商的发家之道。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理念的日益深入,激励着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徽商在其独特的地域条件、宗族意识、乡族观念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协作精神。而徽商的这种精神,并不受到家族与血缘的牵绊,而是整个徽商团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同舟共济,从“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商的内部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9]

二、徽商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兴起,一时间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学热点,部分学校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以徽商精神为例,通过对其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创新创业价值、能力与文化等都有所缺失,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弥补及完善。

(一)徽商精神与创新创业价值融入度不够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但是,部分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宣扬对财富的积累,忽视了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念和物质性的引导。在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上,还存在传统价值理念的缺失,徽商精神的价值精髓未能充分融入到学生课堂教学中,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中常常倡导学生建构盈利模式,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短期内完成资本累积为教学目标,且多以盈利情况来对大学生创业是否成功进行评判。这种教育方式过于急功近利,未能对学生商业道德与诚信体系进行构建,财富观与金钱观的价值教育过于片面,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二)徽商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度不高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目前,部分高校先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客工作室,系统的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来看,大多集中于技能培训方面,将重点放在创业方法、创业技巧与创新技能等方面,忽略了对徽商精神中传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二者的融入度不高。所开设的课程中,教学内容直接围绕如何编制创业计划书、进行创业项目调研、模拟创业项目及具体项目的实践运营等,对中华民族创新创业能力的传承有所忽略,同时也缺乏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徽商精神品质与中华民族创新创业能力的独特内涵,借鉴徽商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创新创业精神,充分彰显社会发展进程中徽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贡献。

(三)徽商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度不深

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进程中,始于对价值、能力的培养,最终仍然要归结为对文化的教育。据调查,囿于当前西方经济理论教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创新创业文化的弘扬有所冲击。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体系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梳理、政策的宣讲、案例的介绍、职业素养的推介,具有单一性。另一方面,徽商精神的文化内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度不深,基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创新创业市场琳琅满目,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好高骛远的创新,忽视了对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从而要加强以徽商精神为引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创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化徽商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徽商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深入研究徽商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有效路径之一。徽商精神内涵丰富,时代价值凸显,以徽商教育、徽商故事、徽商文化等为载体,融入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能力提升、道德品质锻造等内容,以此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性。

(一)进教材:以徽商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徽商精神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贾而好儒”,重视教育在创新创业中的有效作用。“唐以前尚已,粤宋以来,天下郡县之学莫著于新安。新安之学所以著者,曰朱子姑也”;“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10]可以看出,在古代徽州将朱熹视为孔孟真传之圣人、官方哲学。也正是因为如此,徽商教育的内涵价值在当今仍具有借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徽商教育中的自立自强、脚踏实地等文化精髓加以提炼,融入新时代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来,如休宁商人江遂志、旌阳程淇美、祁门商贾胡天禄等重视教育的先进案例写入教材,形成完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体系。从高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考虑,可设置1-2个学分,鼓励在校大学生辅修《徽商》《大清徽商》《徽商精英》《天下徽商》等网络通识选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徽商的历史沿革和精神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二)进课堂:以徽商故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徽州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古往今来孕育出多位政治家、教育家及企业家。以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徽商事迹家喻户晓,而诸如此类的先进典型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具有教育意义。将徽商故事进课堂,以“写故事、说故事、听故事”为主要内容,在第一课堂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团课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课为依托,有效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通过图片、视频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徽商在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案例。[11]如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徽商鲍志道“一文钱”的故事:七岁读书,十一岁因家道中落被迫弃家去鄱阳学习会计,从此开始了他的商贾生涯,数年后,转客浙江金华,经营浙盐,不久移居江苏栟茶场。[12]就靠着这一文钱,乞讨、打工、学习、做小生意,不断寻找有利市场,最终建立了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家财迅速累积,短短数十年迅速崛起为徽商巨擘。此外,将徽商故事融入到第二课堂建设中来,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打造“徽商大讲堂”“徽商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走进校内外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徽商的魅力,以此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三)进头脑:以徽商文化锻造创新创业教育品质

通过对徽商精神的梳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与徽商精神的实质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相似性,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优秀品质,这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对于高校而言,应当意识到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将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入脑入心。不仅在于学生本质性格,更在于校园文化的渗透与潜移默化等后天环境的影响。通过创新创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及价值理念。著名的安徽籍教育家胡适曾在书中评价,“我们徽州人都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全国,徽州商人多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滴资金,逐渐发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儒家文化对徽商的影响深远,这也使得徽商精神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应当探索实践教学与徽商文化相互结合的“进头脑”的教育模式。积极组织高校创业报告会、创新创业论坛,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如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创新创业信息管理系统等。通过网络渠道对徽商创新创业经典案例解读,提炼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徽商精神品质与创业经验对学生进行激励与鼓舞。比如开展以“徽商精神与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公开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将徽商精神渗透至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的入脑入心,切实帮助学生体会创业乐趣及人生价值。

四、结语

时代造就徽商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条件及文化内涵,作为安徽地方优秀文化,徽商文化理应在高校中得到传承,尤其安徽当地的高校必须发挥自身地域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全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最大化的发挥优秀地域文化作用,又要着力提升对现有教学问题提炼与分析的能力,继续深化学生价值理念的教学。同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勇于创业,敢闯敢干的谆谆教诲,切实将徽商精神的优秀品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创业态度,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精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徽州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拿出精神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