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权力与意识形态
——电影《绿皮书》的种族话语关键词分析

2020-12-20 12:41刘志宇齐则优
关键词:美国黑人绿皮书族裔

刘志宇,齐则优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电影《绿皮书》自2018年上映以来,赢得了全球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三大奖项。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意大利裔美国人托尼·瓦莱隆加受雇充当司机和保镖,负责开车带美国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到美国南部巡演的故事。二人从北到南,不断深入到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十分严重的南部地区,其经历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真实写照,引人深思。对电影中的种族话语关键词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能够揭示其背后隐匿的种族意识与权力关系,进而引发对种族和谐问题、社会权力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再思考。

一、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绿皮书》

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罗杰·福勒(Roger Fowler)在其著作《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主要探讨了例如新闻报道、采访稿以及法律法规等非文学语篇中暗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批评话语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最后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分支,二者相互关联又有区别。不同于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更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以及探究语言的功能。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提出了研究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1]诺曼·费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认为批评话语分析既有分析也有批评。换言之,批评话语分析既分析语言本身又对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进行批评。意识形态通过自然化过程被转化为人们所谓的“常识”并最终被大众所接受。那么批评话语分析的宗旨就是做逆向运动——去自然化。“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揭示语篇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如何为之服务。”[2]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曾指出,所有艺术形式都源于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完全脱离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3]并且,“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联系。”[4]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其话语是具体社会语境下的语言实践。电影话语不仅书写促使其产生的社会现实以揭示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而且能够通过“诉诸于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进而以文学话语所衍生的社会权力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建构,构筑新的社会秩序。”[5]电影《绿皮书》中出现的“日落城”、“绿皮书”、“黑鬼”、“油脂球”“半个黑鬼”、“犹太佬”和“德国佬”种族话语关键词是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权力关系和种族意识的再现,它们通过影响或操纵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以构筑以“正统白人霸权”为特征的社会新秩序。

二、“日落城”、“绿皮书”与“黑鬼”:对美国黑人的歧视

钢琴家雪利结束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的巡演时早已夜幕降临,二人雨夜驰车前往下一演出地点。途中被当地巡警拦截检查驾照证件,巡警偶然发现车后有一黑人安坐瞬时不悦,表示他现在不能出现在这里,因为这里是日落城(He can't be out here at night. This is a sundown town)。当时司机托尼对此表示不解,相信许多海外观众对此也不甚了解。日落城的深刻含义可以从日落(sundown)一词分析得出,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对日落这一美景情有独钟,他们认为日落代表着一种闲适、安逸的美好生活,希望可以永远停留在这一时刻。此外,在西方文化中,日落城也被称作太阳城,往往是娱乐、美食、舒适或浪漫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黑人必须在日落之前离开日落城,不能和白人在同一地点共同欣赏美景、享受生活。这就反映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一种奇特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形式。当时日落城中挂有各种歧视性标语,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句是“太阳落山后别让我看见你,明白吗?”。日落城是白人的天下,但白天日落城需要一些黑人充当廉价劳动力为白人服务,因此白人就通过制定歧视法规、恐吓、甚至施暴滥用私行来严格限制黑人的人身自由,最终达到黑人与白人相隔离的目的。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日落城数量之多可谓不计其数,这是对当时“白人至上主义”以及白人霸权的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从简短的三个字日落城可以解读出美国白人和美国黑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权力关系,美国黑人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平等地共享美好生活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此外,也反映出了美国白人根深蒂固的以种族歧视和隔离为特征的种族意识。

电影取名为“绿皮书”是因为《绿皮书》这本小册子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同时具有深刻话语意义。早在1936年,美国一黑人邮递员维克多·格林(Victor Green)出版了一本名为《黑人自驾旅行绿皮书》的旅行指南,其主要用途是为美国黑人规划在美国出行、游玩的安全路线,指南中详细列举了美国黑人能够安全出入的旅店、餐馆和酒吧等。电影中,两位主人公在开始南方之行之前就准备好了《绿皮书》以保证安全出行。这本小册子之所以被称为Green book的原因有二。其中之一是和它的出版者维克多·格林的姓氏有关;原因之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Green一词本身有绿色的意思,而绿色在交通出行方面意味着自由、准许。因此,Green book的深刻含义不言而喻。但是,某一积极词汇或口号的出现恰好反映出了不公平、不公正等消极现象的存在。例如,男女平等观念的倡导恰好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存在。《绿皮书》的出现亦是如此,《绿皮书》之所以存在三十多年之久,之所以被视为黑人旅行者的圣经,是因为美国黑人面临的不平等待遇、侮辱和歧视的事实。这一事实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南部的一项针对有色人种(主要是美国黑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吉姆·克劳法》。这一法律认为白人和黑人虽然“平等”,但需要隔离生活。例如,生活公共设施一定要按照不同种族隔离使用,而且设施的质量也有所不同,供白人使用的设施的质量要远远高于供其它族裔使用的设施的质量。电影中有这样一幕,钢琴家雪利在一座豪宅演出中场休息时想要去卫生间,刚要推门而入,一位佣人制止了他并告知这一卫生间只供白人使用,而他要去庭院里大树前面的便桶方便。而且,当时公寓卫生间的门上贴有绅士(gentleman)的标语,这是对雪利绅士身份(考虑到钢琴家雪利的学识、素质以及个人行为,他绝对可以算作一名绅士)甚至是人(man)的身份的赤裸裸的否定。因此,绿皮书这一关键词折射出了当时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遭受的被限制自由、被隔离的历史现实。这一现实尤其反映出了美国黑人和白人在立法权上的不平等,《吉姆·克劳法》的出台得自美国白人的推动,而美国黑人在立法上的影响甚微,只能任人摆布,生活在由美国白人构建的充满种族歧视与隔离气息的社会新秩序之中。

电影多次提到了美国白人对钢琴家雪利的称谓,虽然音乐会主持人在开场白中会以“著名钢琴家”的字眼介绍雪利,但这只是他演出时的身份而已,他获得的赞赏与尊重只停留在聚光灯之下。当他走下舞台,各种蔑称不绝于耳——黑鬼(nigger)、魔鬼(spook)等等。其中,nigger一词来自于拉丁文,起初其只是表示黑色的含义,但随着贩奴贸易的兴盛以及奴隶制在北美的诞生,以白人为核心的上层阶级不断赋予nigger一词其它含义,例如懒惰、愚蠢、肮脏、无用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各种媒体的大肆宣扬,这些附加含义逐渐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行为,最终对黑人产生了歧视与贬低的刻板印象。究其源头,这只不过是上层阶级为维护其统治、以话语手段建构社会新秩序而已。此外,在西方文化中,魔鬼常指《圣经》中的撒旦,它是恶魔的化身、上帝和世人的敌对者。这些话语在英文中极具冒犯性和侮辱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冲突甚至是流血事件。因此,在如今的日常交流中是需要格外注意和避免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却可以毫无忌讳地脱口而出。例如电影中的一幕,司机和雇主二人到达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后,钢琴家雪利独自一人在一家酒吧受到了白人的欺凌与侮辱,最后还是在司机托尼的帮助下得以脱身。离开时酒吧老板说了这样一句话——让这魔鬼走(Let the spook go)。听到这样的话语,雪利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抗与不满,因为他知道白人对黑人的言语性侮辱早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从此种族话语关键词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种族意识,对黑人作为人的身份和权利的否定,把其身份和地位放到了上帝和世人的对立面,以及美国黑人对此境遇的心酸与无奈。

三、“油脂球”、“半个黑鬼”、“犹太佬”与“德国佬”:对美国其他少数族裔的歧视

谈及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但实际上还包括正统白人对其他少数族裔的歧视与压迫。实际上,只有来自西欧且信仰新教的安格鲁-撒克逊人(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才算是正统、高贵的美国人。“虽然在罗马帝国时期,安格鲁-撒克逊人也被视为野蛮人,但其还是为自己种族的纯粹性、体格的健美、崇尚独立的精神和创造民主体制的‘天赋’而自豪。”[6]“天定命运论”在其群体中备受推崇。电影中的种族话语关键词“油脂球”、“半个黑鬼”、“犹太佬”与“德国佬”体现了美国正统白人对其他少数族裔(意大利裔美国人、犹太裔美国人以及德国裔美国人)的种族偏见与歧视。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司机托尼在一场音乐会开始之前因钢琴品牌问题与场地负责人产生了争执。钢琴家雪利只使用一个特定品牌的钢琴演凑,这也是演出合同上明确说明的。场地负责人不仅拒绝更换指定品牌的钢琴,而且还对托尼进行言语攻击,称他为“油脂球”(greaseball)。托尼瞬时感受到了侮辱,对场地负责人大打出手。至此,海外观众可能对托尼的举动感到迷惑不解。实际上,“油脂球”的称呼与“黑鬼”一样,极其具有歧视性和侮辱性,它常指来自于欧洲南部或拉丁美洲的外来人口。托尼身为意大利裔美国人,仍然不是正统的美国白人,虽然不会受到像美国黑人那样残酷的待遇,但有时仍会受到言语侮辱或其它更为隐匿的歧视。类似的场景无独有偶。这一幕发生在前文介绍过日落城,二人雨夜驰车途中被当地巡警拦截检查驾照证件,巡警从托尼的姓氏瓦莱隆加(Vallelonga)中得知了其意大利族裔身份,便随口而出了致使托尼施以拳脚报复的歧视性话语——“我知道你为什么为他开车了,因为你自身就是半个黑鬼(Now I see. That’s why you driving him around. You half a nigger yourself.)”。可是托尼哪里有黑人的模样?看上去分明是白人。这一句把以托尼为代表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的身份与黑人“黑鬼”的身份几乎等同起来,其身份仅次于黑人。巡警的这一种族意识可视为20世纪初到30年代浩浩荡荡的“反意大利主义”的缩影与余波。当时大量涌入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受到了极大的排挤与迫害,原因之一是大量人口的涌入造成了工作竞争激烈和住房紧张,其二是意大利移民所信奉的罗马天主教与美国新教产生了宗教冲突。总之,意大利人口的涌入侵犯了正统美国白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妨碍到了以新教思想为主的宗教意识形态控制。

除此之外,在电影人物的日常会话中时常会出现像“犹太佬”(hymie)和“德国佬”(kraut)这样的歧视性、贬损性的话语,体现了美国正统白人对犹太裔和德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由此可见,美国正统白人歧视所有外来人口,包括人口数量较多的美国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这些种族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之中。美国正统白人的种族歧视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虽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实质性区别,都是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种族霸权,维护其种族的纯粹性与正统性。

四、结语

电影艺术不仅具有回顾历史的功能,而且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当今社会现状。电影《绿皮书》的种族主题必然会让人们重新审视当今美国的种族主义问题。早在2008年,当巴拉克·奥巴马成功竞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时,广大美国民众认为各种族和谐共处的“后种族时代”即将来临,正统白人霸权的局面将大为改善。但实际并非如此,自从2008年以来美国正统白人基于种族歧视进行迫害、残杀非裔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种族暴力冲突事件可谓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12月24日美国芝加哥警察16枪残杀17岁黑人青年事件以及2017年8月12日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美国白人和少数族裔之间的暴力冲突。这一系列暴力事件与美国自身标榜的“民族大熔炉”以及社会文化多元化思想格格不入。美国种族主义将会何去何从?能否善终?美国各族裔之间能否真正实现和谐共处?这一系列问题仍是审视当今美国社会与美国政治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值得美国深思。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电影《绿皮书》中的种族话语关键词进行解读,不仅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以及其它少数族裔生活状态的历史现状,进而揭示了美国正统白人对美国黑人以及对美国其它少数族裔的种族歧视与压迫的意识形态以及正统白人享有霸权的权力关系,而且对于审视当今美国频繁发生的种族矛盾冲突提供了历史依据,有利于目前美国种族主义问题的改善与解决。电影中的种族话语关键词得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为美国正统白人维护其霸权统治地位营造话语氛围,通过大众媒体以及群众的不断提及、传播,使其常态化、自然化,使被压迫者逐渐在无形中部分或完全接受,从而影响被压迫者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最终达到巩固美国正统白人统治地位的目的。对这些种族话语关键词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根本意图是使这些话语去常态化、去自然化,使广大群众意识到话语背后隐匿的种族意识与权力关系,进而引发对种族和谐问题、社会权力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再思考。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绿皮书族裔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THE JAZZ AGE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