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河洛文人群体唱和诗

2020-12-20 12:43殷海卫
关键词:河洛刘禹锡乐天

殷海卫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唐代河洛文人群体唱和诗是河洛诗歌中一段恢宏的乐章,在河洛文学与文化中也占重要地位。文人间的寄赠唱和虽不似君臣应制唱和那样隆重、盛大,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它同样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文人唱和活动的兴衰,成为观察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河洛文人的生存状况、人生苦闷、仕宦变迁、诗酒风流、河洛节序风光、人情物态、唐代唱和诗的发展成熟等,皆可藉此得以具体呈现。其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深刻地表现了唐代政治的盛衰

1.唱和活动的兴衰成为时代政治的风向标。河洛文人群体唱和活动虽然纵贯整个李唐,但唱和的内容、规模、频次等,在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与时代政治的影响密不可分。初唐是河洛唱和的兴起期。高宗时期政治稳定,两都并行。文人间的唱和,较之宫廷应制,更加随性畅意。优裕的政治地位愉悦着文人的心情,刺激着他们的唱和兴致。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上元夜,陈子昂与长孙正隐等6人同题唱和《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规模更庞大的宴饮唱和由高正臣主持,参与者有王勔、崔知贤等21人。高赋《晦日置酒林亭》,群友和以《晦日宴高氏林亭》。又有《晦日重宴高氏林亭》《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等。可见唱和活动之频繁,文人春风得意,诗酣情浓。

盛唐是河洛唱和的低谷期。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长安成了文人逐梦之所。河洛失去了浓郁的唱和氛围,文人的文学活动场受限,唱和趋于稀疏。据陶敏、傅璇琮先生《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所考: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王翰与祖咏游宴唱和。开元二十年三月,王维、储光羲在洛阳唱和。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末夏初,钱起与张万顷唱和。天宝八载秋,皇甫冉在洛与河南少尹郑某唱和。天宝十一载或稍前,张諲罢员外郎闲居洛阳,与李颀唱和。皇甫冉在洛与刘方平、张諲、僧湛然交游唱和。[1]663-879文人唱和活动的规模、影响都相形见绌。

中唐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强藩对峙皇权,宦官把持朝政,南衙北司相争,仕阶层各种变革的努力,如永贞革新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扼杀。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被排挤出政治中心的文官,或留守、或分司、或致仕、或归隐、或退闲于东都等,分别形成以裴、白和韩、孟为中心的两大文人唱和群体。河洛唱和不仅达到了高峰,而且成为反观时代政治的风向标。

晚唐政局混乱,朱温挟宣宗移洛。文人生存境遇险恶,凋敝的时代和战乱的社会使文人丧失了自信与热情,大规模的集体唱和已成过眼云烟,河洛诗坛归于寥落。偶见的东都唱和气象失去宏大,情怀不再热切,格调趋于感伤。如温庭筠《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行里有嘉莲》已无复刘、白等人的丰赡与纵恣,也不见昌黎的恢宏与铺张。韦庄《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更是色彩悲凉,诗人如此心绪,不能不说是时代之使然。

2.丰富的唱和内容彰显出不同时期的政治状况。这尤其鲜明地表现在武皇时期,当时政局稳定,治理有序,有许多盛大的送别唱和。如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命李嗣真等10人为十道存抚使,合朝有诗送,编为《存抚集》十卷。其中杜审言、崔融、苏味道诸人诗最显,如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优越的政治地位赋予文官优雅从容的心态,同僚之间有夜值唱和。如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杨思再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作《春夜宿直》,沈佺期有《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皇权的稳固使政治气氛变得更加宽松,早期的酷吏政治有所改变。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十月大赦天下,张昌宗有观赦诗,张说作《和张监观赦》。中唐的及第宴饮唱和,反映出政局相对稳定时期,文人的踌躇满志。如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白居易《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得先字)》。随着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宪宗元和五年时为河南令)》寓庄于谐,以求惩奸除恶,澄清寰宇。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裴度领兵平淮西吴元济,途经女几山,赋诗曰“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韩愈《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反映了平叛的自信与豪情。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云“宫前遗老来相问,今是开元几叶孙”[2]卷10:1071,则流露出盛世不在,感时伤怀之意。晚唐诗人感慨时事,悼古伤今。曹邺《和潘安仁金谷集》云:“太守龙为马,将军金作车。香飘十里风,风下绿珠歌。莫怪坐上客,叹君庭前花。明朝此池馆,不是石崇家。”[3]卷593:6875诗人通过对史事的反思,哀叹盛衰之无常。

3.不同的唱和关系反映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中唐党争的复杂性也可从不同唱和关系中得以窥视。“牛李”两党明争暗斗,水火不容,其势力此消彼长。文宗曾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4]卷245:8021其缘于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试中抨击时政,招致时相李吉甫不满,埋下党争祸根。白居易在李宗闵的密友杨虞卿撮合下,娶杨汝士妹妹为妻,又与皇甫镈为儿女亲家。他虽置身事外,但与牛党成员关系更密切,政治上多有同情。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令狐楚为东都留守,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作《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刘禹锡有《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宾客》。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作《六年立春日人日作》怀循州长史牛僧孺、潮州长史杨嗣复,封州长史李宗闵。三位牛党要员皆在李党得势时被远放。白居易与李德裕洛下唱和较少,李入相后,也借白老病之由,拒引其入朝为相,惟恐党争加剧。刘禹锡周旋于牛李两党要员之间,与牛僧孺、李德裕都有唱和,关系颇为微妙。牛僧孺乃“牛党”之中坚,在党争中失势,暂退东都,刘与其交游。如《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亲情多往……兼命同作》《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见寄》《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刘与“李党”党魁李德裕唱和也颇多。李作《近于伊川卜山居将命者画图而至欣然有感聊赋此诗兼寄上浙东元相公大夫使求青田胎化鹤》,刘有《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十二月,李德裕遭李逢吉排挤,仍为浙西观察使,在润州。是年在伊川营建平泉山庄,故有此唱和。[5]136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七月,李德裕由滁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归平泉别墅。刘禹锡也于本年秋,由同州刺史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唱和更频,如《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和李相公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不乏期愿之词。此言是否由衷,值得思考。瞿蜕园云:“盖元和以后,士大夫朋党恩仇翻云覆雨,殊难究诘,有始相仇而继相好者,有迹虽同而心则异者,大和、开成间尤甚。禹锡与居易周旋于京洛贵人之间,固犹不能不假其嘘吸以沾微禄,命俦啸侣,引唱彼和,亦聊复尔尔,不得不然。居易之于令狐楚,禹锡之于牛僧孺,尤未必出于由衷之言,连篇累犊,浮光掠影,按之殊无实也。”[6]1608:《刘禹锡交游录》对刘、白等人在复杂党争关系中的唱和实质进行深层剖辨,耐人寻味。同样处于复杂关系中的还有张籍,有《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十韵》诗。令狐楚本“牛党”后期中坚人物令狐绹之父,为李吉甫所重,但与元稹交恶,也为李绅所沮。裴度被李吉甫排挤出朝廷分司东都,张与裴交厚。楚与德裕结邻而居,张籍对两人皆有溢美之词。

4.文人政治地位的迁变反映出时局的波诡云谲。唐代社会的政治动荡,也在唱和主体的宦海沉浮中得以呈现。初唐御用文人往往成为宫廷皇权争夺的牺牲品,如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写怀洛思归,沈佺期《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期待友人归来。不同政治势力明争暗斗,使文人职位变动不居,洛阳成为他们政治上的避风港。大和八年,裴度被排挤出朝,出任东都留守。白居易《和裴令公一日日一年年杂言见赠》《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刘禹锡《酬乐天请裴令公开春加宴》皆劝其功成身退后及时行乐。大和九年甘露之变,宦官大肆屠杀朝臣,朝野震骇。裴度于洛建绿野堂,与白、刘等人酣饮终日,吟咏醉里乾坤。开成二年,牛僧孺由淮南节度使出为东都留守。白有《同梦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饮见赠》《酬思黯戏赠同用狂字》《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酬思黯相公见过弊居戏赠》等诗唱和。《旧唐书·牛僧孺传》亦言其“洛都筑第于归仁里”,“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 无复进取之怀。”[7]卷172:4472刘禹锡《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牵复却至洛城东旧居之作因以和之》云:“曾遭飞语十年谪,新受恩光万里还。朝服不妨游洛浦,郊园依旧看嵩山。……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6]卷24:737僚友远谪而还,诗人劝其不妨暂且偷闲,畅游嵩洛,将来功成身退,再归洛安享。

二、生动再现了唐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1.真实展现了河洛文人的日常生活情事。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正月,韦嗣立为国子祭酒,张说、崔泰之、崔日知皆分司东都。嗣立有诗怀骊山别业,诸人皆有和作。三月,韦嗣立自汤还洛,经龙门北溪,又有诗赠三人,张说有《奉酬韦祭酒嗣立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呈诸留守之作》《奉酬龙门北溪作》《酬韦祭酒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见赠》。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冬,崔日知作诗述怀,韦嗣立、崔泰之、魏奉古和之,成一卷,张说另作《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序》。或写闲情逸怀。如刘禹锡《和牛相公春日闲望》《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裴度《夏中雨后游城南庄》、白居易《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和郑元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等。

2.具体再现了文人群体的仕途颠沛。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十二月,令狐楚由郢州刺史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六年,令狐楚由天平军转任河东节度使,白居易《送令狐楚赴太原》、刘禹锡《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抒发了难舍的离愁别绪。大和三年,元稹罢浙东观察使,赴京任尚书左丞,经过东都与白居易相聚数日,唱和留别。大和五年,刘禹锡由礼部郎中改迁苏州刺史,赴任途经洛阳,与白居易相聚半月之久,“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各赋数篇,视草而别。”[8]卷68:1445白与东都留守李逢吉相迎宴送,白作《送刘郎中赴任苏州》,刘答《将赴苏州途出洛阳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饯宠行话旧形于篇章谨抒下情以早仰谢》《赴苏州酬别乐天》;白有《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刘以《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答谢。白《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对友人多舛命运的同情,刘作《醉答乐天》。大和七年,刘作《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云:“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还思谢病吟归去,同醉城东桃李花。”[6]《外集》卷2:1139白为河南尹,作《和梦得》。崔群卒于洛中,刘在苏州作《乐天见示过敦诗旧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继和,以寄苦怀》,自注:“敦诗与予友乐天三人同甲子,平生相约同休洛中。”[6]《外集》卷4:1231刘迁汝州刺史,经洛阳赴任,与裴度、白居易、李绅等人唱和。裴作《喜遇刘二十八偶书两韵联句》《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涂经洛中相见联句》。大和九年,刘赴同州任经东都,与裴、白、李绅等人联句。开成元年秋,刘自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与裴、白唱和更频。刘作《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白答《喜梦得自冯翊归洛兼呈令公》。武宗会昌二年刘禹锡卒,在洛阳生活约六七年。崔玄亮以太子宾客分司洛阳,白寄诗写老友归来重聚之欢,刘禹锡作《河南白尹有喜崔宾客归洛兼见怀长句,因而继和》。洛阳成为文人心灵的归所。白居易于文宗大和三年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自此不复出。会昌二年致仕,至会昌六年八月终老,居洛17年,时间最长。《题酒瓮呈梦得》云:“麹糵销愁真得力,光阴催老苦无情。凌烟阁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更拟共君何处去,且来同作醉先生。”[8]卷33:752诗人逃于醉乡,寻求精神解脱,消解人生失意,这也是中唐文人共同的内心酸痛。刘《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云:“从君勇断抛名后,世路荣枯见几回。门外红尘人自走,瓮头清酒我初开。……何幸相招同醉处,洛阳城里好池台。”[6]《外集》卷4:1229他们看透了人世的冷暖、名利的虚浮。相同的功业志向、相似的仕途遭际、相契的人生情怀,使他们最终走向洛阳这块心灵乐土。大和三年,崔玄亮以秘书少监改曹州刺史,辞病不就,归洛闲居,有《和白乐天(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许浑在虞部员外郎分司任,与河南尹刘瑑多有唱和,如《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今之置第乃获旧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等。

3.生动呈现了河洛文人群体的诗意栖居。河洛唱和展现了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或养鹤以悦性,如大和二年白居易赴刑部侍郎任,有双鹤在洛,裴度喜之,遂请代养,作《白二十侍郎有双鹤留在洛下予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遂以诗请之》。白《酬裴相公乞予双鹤》、刘禹锡《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双鹤》、张籍《和裴司空以诗刑部白侍郎双鹤》皆即事以和。或玩石以怡情,李绅从苏州寄来太湖石形状奇特,牛僧孺作《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刘禹锡《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呈梦得》,皆欣然以和,刘因物喻志,白借物明理,更显情志。或赏花种花,游目骋怀,如白《杏园花下赠刘郎中》《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张籍《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刘《酬白乐天杏园花》;或新成水斋、别墅、庄园等,可安身栖心。如白《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刘《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池北新葺水斋即事……兼命同作》、雍陶《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白《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姚合《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刘《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和思黯忆南庄见示》,李德裕《洛中士君子多以平泉见呼愧获方外方之名……奉寄刘宾客》、刘《和李相公以平泉新墅获方外之名因为诗…兼见寄之什》等。

揽洛中名胜也是文人的一大乐事。可登嵩岳,如宋之问《下山歌》,王无竞、贾曾《和宋之问下山歌》;可攀王屋,如白居易《济源上枉舒员外两篇因酬六韵》;可探古寺,如白居易《独游玉泉寺》《题玉泉寺》,徐凝《和夜题玉泉寺》《和川守侍郎缑山题仙庙》。或访行宫,如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发思古之幽情;或踏秋遣兴,如白居易《秋游》、徐凝《和秋游洛阳》,白《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写与刘、裴三人秋游赏菊之乐;或赏冬雪,如刘禹锡《和令狐相公以司空裴相见招南亭看雪四韵》、张籍《和户部令狐尚书喜裴司空见招看雪》,许浑《蒙河南刘大夫见示与吏部张公喜雪酬唱辄敢攀和》等。

三、生动展现了河洛地区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风情

1.展现了洛中物态风光之美。洛中风物之美,多体现于咏物唱和,写各种花姿神韵。有夭夭碧桃,如萧慤《奉和咏龙门桃花》;有柔艳的蔷薇,如裴潾《题蔷薇架十八韵》、白居易《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以和之》;也有婷婷清莲,如温庭筠《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行里有嘉莲》。洛中风光美主要呈现于游赏唱和。正如慧开禅师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关》之十九)嵩云洛水、春花秋月等绮丽风光皆入我胸臆。或吟咏动人春光,如刘《洛中早春赠乐天》、白《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白《洛阳春赠刘李二宾客(齐梁体)》、刘《和乐天洛阳春齐梁体八韵》、《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喜晴联句》;又有早春奇雪,如卢仝《苦雪寄退之》、韩愈《辛卯年雪》;或状夏日雄奇飞瀑,如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或写绵绵秋霖,如刘、白、王起《秋霖即事联句三十韵》,韦庄《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等;也有平泉妩媚新月,如李德裕《潭上喜见新月》、刘禹锡《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2.展现了洛中浓郁的人文风情。首先是洛城浓郁的节日风情。这主要体现于节令唱和,上元夜观灯,车水马龙,满城若狂。调露二年上元夜,陈子昂与长孙正隐等6人同题唱和,长孙正隐《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序》叙洛城繁华、文士游兴之盛。开成二年上巳洛滨祓禊,热闹非凡,闪亮全城,堪比兰亭之会。参与者有东都留守裴度、河南尹李珏等15人。刘禹锡作《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各赋十二韵》。裴度由东都留守出为河东节度使,作诗寄白居易,忆去岁众人祓褉洛滨之欢。白《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见示之作》追忆了修禊之盛况,《三月三日祓褉洛滨序》曰: “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四门博士谈弘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硯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8]卷33:757

其次是河洛文人的诗酒风流。宴饮洛下,诗酒唱和,更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金谷会饮已成佳话。初唐文人发其端,《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为分韵赋诗,摹写洛下宜人春色,抒写聚饮之乐。中唐文人臻其至,或写雪中宴饮,如白居易《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或写早春放醉,白作《早春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苏州刘郎中》,刘有《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刘、白之间的唱和,后来编成《刘白吴洛寄和卷》。开成五年秋,八十一岁的王起任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白、刘、王又连宴以畅其意,白作《会昌春连宴即事》叙其欢吟。刘将其任汝州刺史以来与白的唱和诗编为《汝洛集》,《汝洛集引》曰:“大和八年,予自姑苏转临汝,乐天罢三川守,复以宾客分司东都。未几,有诏领冯翊,辞不拜职。授太子少傅分务,以遂其高。时予代居左冯。明年,予罢郡,以宾客入洛,日以章句交欢。因而编之,命为《汝洛集》。”[6] 《外集》卷9:1500此后又将其游宴唱和之作编为《洛中集》与《洛下游赏宴集》。开成二年,裴、白、刘联句,有《度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支则慨然共忆梦得亦分司至止欢惬可知因为联句》。会昌五年三月,白居易在香山组织“七老会”,同年夏又有“九老会”,皆传为洛中风流。

其三是洛中文人淳厚的情愫。洛中风俗淳厚,文人间的深情厚谊也通过唱和细致地呈现出来。有怀洛思归之情,如杜审言《春日怀归》,苏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有依依之别情,如宋之问《春日郑协律山亭陪宴饯郑卿同用楼字》。有别后之思念,如元、白分别后,元有寄诗,白作《微之见寄与窦七酬唱之作本韵外加两韵》。徐凝《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表达了对道友的思念。有对友朋的悼亡之情,如卢藏用《宋主簿鸣皋梦赵六予未及报而陈子云亡今追为此诗答宋兼贻平昔游旧》。有兄弟间的手足情,如白居易《和敏中洛下即事(时敏中为殿中分司)》以南朝谢氏兄弟自比。有访友约客的期待之情,如韩愈《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白居易《期宿客不至》、徐凝《和侍郎邀宿不至》。有守岁辞旧的怀远之情,如白居易《岁夜咏怀兼寄思黯》、牛僧孺《乐天梦得有岁夜诗聊以奉和》、卢贞《奉和刘宾客二十八丈岁夜咏怀》。有喜迎新正的共贺之情,如开成三年,白居易《新岁赠梦得》、刘禹锡《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会昌二年,白与洛阳令南卓唱和,有《喜入新年自咏》《酬南洛阳早春见赠》以贺新岁。也有对故郡的怀念之情,开成三年春,白作《忆江南词三首》抒写对杭州、吴宫的美好回忆,期待重游故地。刘作《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以诉衷情。

四、推动了唐代唱和诗的发展与创新

1.推动唱和诗从和意走向和韵。如陈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仍采用传统四言诗体,沿袭着六朝和意不和韵的体式。和诗的用韵大致分和诗、依韵、用韵、次韵四种类型。《晦日宴高氏林亭》在和韵上已有所突破。唱诗用“华、家、花、斜”四字,刘友贤云:“春来日渐赊,琴酒逐年华。欲向文通径,先游武子家。池碧新流满,岩红落照斜。兴阑情未尽,步步惜风花。”[3]卷72:793用韵用字完全相同,在顺序上,前两句相同,后两句相交。完全可视为用韵唱和,已有次韵意味。更具深意的是,和诗中,崔知贤用“华、霞、花、家”,陈子昂用“家、华、花、霞”,韩仲宣用“华、家、花、霞”,陈嘉言用“华、家、花、霞”,有三字与唱诗相同,可以视为用韵而和。若对此四诗进行单独考察,前两首用韵而和,后两首完全可视为次韵之作。明人胡震亨曰:“盛唐人和诗不和韵,……至大历中,李端、卢纶野寺病居酬答,始有次韵;后元白二公次韵益多;皮、陆则更盛矣。”[9]卷3:25此论已为学界认可,在此似乎当重新审视。中唐河洛唱和在用韵上也有创变。如白居易《微之见寄与窦七酬唱之作本韵外加两韵》,纪昀评曰:“和诗有此加韵之例,后人罕用。”[10]卷42:1486

2.形成了唱和诗新的审美风味。在刘、白唱和群体的闲适风味之外,韩、孟唱和群体又呈现出雄奇怪异的审美风味。主要成员有卢仝、刘叉、皇甫湜等,他们求新求变,尚奇求怪。如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云:“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2]卷7:813这种气势和想象,使人犹见太白风神。或以文为戏,寓庄于谐,空际盘旋,怪诞离奇。如卢仝《月蚀诗》、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宪宗元和五年时为河南令)》。韩愈《辛卯年雪》云:“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波涛何飘扬,天风吹幡旂。白帝盛羽卫,鬖髿振裳衣。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2]卷7:774卢仝《苦雪寄退之》云:“云颓月坏桂英下,鹤毛风剪乱参差。……闻道西风弄剑戟,长阶杀人如乱麻。”[3]卷389:4388韩愈等人弃大道而觅羊肠,绝华筵而拾野疏,或用长篇大韵,铺排形容,《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湜时为陆浑尉)》云:“山狂谷狠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暮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千钟万鼓咽耳喧。”[2]卷6:684皇甫湜原唱无存,韩诗和韵,震荡险涩,翻空出奇,夺人心魄。故清人赵翼曰:“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11]卷4:1173又或搜奇夺想,《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云:“赤藤为杖世未窥……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2]卷6:711诗人造语险怪,虚实相生,无中生有,把难得一见的赤藤杖写得光怪陆离,令人心悸魂惊,体现出韩孟诗派的鲜明特色。这不仅发展了唐诗的表现技巧,更确立了新的审美风格。

3.丰富了唱和诗的表现形式。河洛唱和既有传统的一唱一和、一唱多和,又有反复酬唱,组诗相和,如李绅《和晋公三首》等。不仅有同题共作、分韵赋诗,还有叠章联句、多轮唱和。唱和的规模、体制不断扩大,唱和次序更具创意,让人眼花缭乱。如《会昌春连宴即事》,刘、白、王三人依次各赋一句,往复唱和,次序分明。开成二年,裴、白、刘联句,有《度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支则慨然共忆梦得亦分司至止欢惬可知因为联句》。三人先各赋一句,以示相迎。然后裴、白各两句写吟咏游赏,再由刘唱裴和、白唱刘合,最后是裴、白唱而刘和。三人更相迭唱,反复摹写洛下风光,抒写游乐之欢,畅叙深厚友情。韩、孟联句更喜用险韵硬语,元和六年,两人在长安唱和倾箘倒廪,长篇大韵,铺张扬厉,互不相让,有《会合联句》《城南联句》等。在东都严格意义上的唱和流传无几,如《莎栅联句》云:“冰溪时咽绝,风枥方轩举。(韩)此处不断肠,定知无断处。(孟)”[2]卷6:679韩之硬涩、孟之寒苦依然可见。这种异彩纷呈的联句,将河洛唱和推向高潮,成为宋人心驰神往的洛下风流。

4.完善了唱和诗的表现功能。唱和诗的各种功用在河洛唱和中尽得彰显。这些唱和诗或用于交际应酬,无论是官方应酬,还是个人私交,或夸赞重臣命官的功业德行,或宽慰友人的失意情绪,或溢美诗友的才艺等,不一定都是由衷之言,却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交效果,增进互信,贴近关系。此功能虽有历史继承性,但河洛文人运用得更加充分、娴熟、自然,如刘、白与牛李两党成员之间的唱和等。或为了休闲娱乐。河洛文人在留守、分司、归养、致仕、终老洛阳期间,或以之作为政治生活的休闲调节,或作为退隐生活的娱乐,在诗酒唱和中放松了身心。这种功能被刘、白为中心的文人群体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形成河洛风流。或意在抒写襟怀、交流情感。无论是抒写对友人、故土、旧居等的怀念之情,还是与知交、友人、亲朋等分享快乐,抑或表达对权要名人的尊重仰慕之心等,皆能增进唱和者之间的感情,也使河洛唱和诗较之南朝更具情感深度。或意欲展示诗艺、逞才斗能。河洛文人往往以诗相仇,炫博逞富,在诗才上争奇巧,在诗艺上斗尖新,以韵相难。既切磋提高了诗艺,也加深了彼此友情。除了刘、白等人众多的联句外,韩、孟文人群体唱和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显然既超越了前人,又影响到来者。或追求风雅审美。有时可能纯粹出于审美需要,或登山、或临水、或即席,触景生情,感怀而歌。如写景咏物唱和、游赏唱和等,有的风流儒雅,韵致悠长;有的硬语盘空,雄奇险怪。

综上所论,唐代河洛文人群体唱和诗成为体察唐代政治变迁、文人心灵、文学发展、地域文化风俗等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对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唱和行为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河洛文人群体与吴中文人群体。前者有张齐贤、吴育、钱惟演、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邵雍等人,后者有曾大父、徐师闵、元绛、周必大、杨万里等人,从耆英会、同甲会、五老会、真率会、三老会等,皆可窥其端详。笔者曾以白居易的宋代接受为视角,对此作过具体探讨,此处不再赘笔。元祐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承袭元、白,次韵酬唱,甚至往复八九,流入“以才学为诗”。于技巧更加纯熟,于性情却渐唱渐远,未免为文造情。严沧浪谓“和韵最害人诗”[12]《诗评》:193,王弇州云:“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偶一为之可也。然和韵在於押字浑成,联句在於才力均敌,声华情实中不露本等面目,乃为贵耳。”[13]卷1:962诸论对后世文人唱和诗的发展都不无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河洛刘禹锡乐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乐天》
赏牡丹
河洛文化研究述论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