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淡水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原因(上)

2020-12-20 17:00郭少忠
科学养鱼 2020年5期
关键词:鱼病细菌性鱼类

淡水鱼类池塘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死鱼,严重时大量死亡,甚至死光,给养殖业者造成经济损失,究其死因很多,但总的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内因有鱼类自身机体、鱼病、营养等方面,外因有池塘养殖环境因素、用药不当、污染事故、自然灾害等以及人为因素(如电击、投毒)或其他未知因素。死鱼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发生的,一个因素可诱发其他因素,连锁反应,共同作用,导致死鱼。死鱼需要全面系统分析、鱼病检查、水质检测、环境污染、人为投毒等,需要综合考量,做出科学判断,得出主次关系。

一、池塘养殖鱼类死亡的内因

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内因主要是鱼病引起的死亡,还有营养引起的死亡,但并不多见,鱼类自身机体原因引起的死亡少之又少,自然死亡例外。

(一)鱼类病害引起的死鱼

鱼病是造成鱼类死亡的常见原因,如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鲤春病毒血症等。鱼病的种类有真菌、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细菌性败血症、欧洲鳗鲡“狂游症”、指环虫、小瓜虫病害能致鱼类大量死亡,水霉病对越冬鱼类也是致命的。

1.真菌性鱼病

2.病毒引起的死鱼

(1)鱼类死亡迅速,死鱼数量以几何级增加。

(2)死亡症状明显,表现为失血或充血症状,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症状为鳍、鳃盖、肌肉、肠道充血、出血,鳜鱼病毒性死鱼呈白色的缺血。

(3)病毒性鱼病对鱼类品种的选择性很强,在草鱼、鲤鱼、鳜鱼、斑点叉尾等比较多见。

(4)池塘中一种鱼患病毒性疾病,同塘中的其他品种的鱼类一般不会出现同类的疾病。

3.细菌性鱼病死鱼

细菌性鱼病在池塘养鱼中经常发生,如烂鳃病、赤皮病、烂尾病、白头白嘴病、肠炎病等,是死鱼较多的病害,有发病时间长、缓慢死鱼、逐渐增多等特点。

(4)经费预算编制由于编制得较为随意,差错多发,常出现漏编科目、误编金额、超预算标准、自筹经费筹集渠道未落实等问题。

(1)细菌性鳃病的典型症状是鳃部黏液多、有污物,鳃丝苍白、缺血、腐烂等,引起死鱼情况比较严重。

(2)细菌性肠炎主要症状是肠道充血、肠粗壁薄、肠内有食物。

(3)细菌性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局部发炎,甚至腐烂。

4.寄生虫病死鱼

池塘养殖鱼类发生的寄生虫病害,肉眼可见的寄生虫主要有中华鳋、锚头鳋、鱼虱、九江头槽绦虫等,显微镜下能检查到的寄生虫有指环虫、三代虫、小瓜虫、车轮虫、孢子虫等。

常见致鱼类死亡的寄生虫病有:指环虫鳃病死亡,病鱼鳃丝浮肿,鳃盖张开,死亡速度慢;越冬期小瓜虫病死鱼,死亡速度快,多在高密度养殖的越冬池中发生;中华鳋鳃病死鱼,鳃部可见虫体,造成鳃丝缺失,死亡速度慢;锚头鳋病死鱼,肉眼可见鱼体体表有寄生的虫体,鱼瘦,鳗鱼的锚头鳋可寄生在口腔内,致其拒食,缓慢而死;鱼虱主要危害鱼的苗种,寄生在鱼的体表,鱼瘦,数量多、时间长时就会死亡。

5.其他疾病

其他病害如气泡病,养殖水体溶氧超饱和,产生的气泡引起鱼类气泡病,导致鱼类死亡,此病主要发生在鱼类苗种阶段。

(二)营养引起的鱼类死亡

由于长期投喂营养不全的饵料,导致养殖鱼类缺乏必需的营养因子致鱼类畸形、死亡;或营养过剩,如脂肪肝等也会引起鱼的死亡。因饲料添加喹乙醇等促生长剂长期投喂鱼类,致鱼类生理、生长等功能混乱,破坏器官功能,使鱼类出现鳍条充血、鳃出血、腹腔积水、内脏坏死等症,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投喂变质饵料造成鱼类死亡,投喂过量,鱼吃得过饱,又遇到低氧或缺氧时会加速鱼的死亡。

(三)鱼类自身机体引起的死鱼

鱼类自身机体老化,机能缺失,这也是鱼类自然死亡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原因是一种生物的自然现象,不纳入池塘养鱼死亡的范畴。

二、造成鱼类死亡的外因

造成鱼类死亡的外因有池塘养殖环境因素、用药不当、污染事故、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如电击、投毒)或其他未知因素等。

(一)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方面有天气、水质理化因子、浮游生物等因素,所有这些外界因素又是互相关联的,这些因素导致鱼类的死亡应综合考虑。

1.天气因素

水产养殖跟天气有很大的关系,暴雨、洪水、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往往会引起鱼类的死亡。

2.水质理化因子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但是,鱼类对水温的适应也有一定的范围,有临界点,高于或低于临界点,就会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一是低于鱼类忍受的最低水温会出现“冻死鱼”现象,“冻死鱼”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些从热带地方引进的品种,如罗非鱼、淡水白鲳、麦瑞加拉鲮等。当水温低于10℃,某一个养殖品种鱼类发生大批死亡时,要考虑是否为“冻死鱼”。当冬天水温处临界温度,注水时将底层高温冲起,破坏了水体温跃层,搞散鱼窝,也会造成“冻死鱼”。二是高于鱼类忍受的最高水温会出现“热死鱼”现象,“热死鱼”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南方养殖的冷水性鱼类上。当水温超过32℃,由北方引进的冷水性鱼类突然死亡时,应考虑是否属于“热死鱼”。

(2)溶氧量。池塘缺氧引起的死鱼是经常发生的事故,往往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气压较低、水质过肥、透明度太低、蓝绿藻过度繁殖、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使水色变清、施肥过量、投喂过饱、养殖密度过高、用硫酸铜杀蓝绿藻后等等,若池塘养鱼增氧设备配套不完善,非常容易引起缺氧死鱼。池塘缺氧先是鲢鱼、鳙鱼和个体较大的鱼先浮头,开始时在塘中央,后分散,分散时浮头鱼类的品种逐渐增多,到后面是底层的鲤鱼、鲫鱼浮头。鱼浮头初期只是鱼口出水吸气,打圈转,后来到塘边分散后,窜动几次沉底而亡。还有一种是底层鱼先死,往往出现在淤泥太多的鱼塘,淤泥分解需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池水溶氧急剧减少,加上氨氮或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加速缺氧死鱼的进程。

(3)非离子氨。养殖池塘中的氨主要来源于饲料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池塘生物残骸分解、施氮化肥、含氮有机物分解、水生动物的分泌氨等。非离子氨引起鱼类中毒表现为鳃和体表黏液分泌增多、严重出血、呼吸困难以致衰竭死亡。

(4)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来源与氨的来源基本一样,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池塘底质恶化、含氮循环受阻、溶氧不足等。鱼类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鱼体消瘦、体色发黑、无光泽、呼吸困难、麻痹中毒、躁动不安、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5)硫化氢。硫化氢在塘底的积聚容易造成中毒死鱼,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淤泥厚、水很深、气压低的高温季节。死鱼的规律是先死底层的鲤鱼、鲫鱼,有时中上层鱼类未见死亡。在高温下气压低时的深水塘,底泥的厌氧分解会产生氨气和硫化氢,清晨在鱼塘的下风处可闻到臭味,将死的鱼会窜动,体表黏液增多。

(6)酸碱度(pH)。pH较低容易出现“酸死鱼”,主要发生在新挖池塘。由于在新建池塘的土质是酸性土质,酸碱度低,在这样的土质挖塘养鱼,又没有经过特殊处理,马上放养鱼种,尤其是早春很容易出现“酸死鱼”现象。也有一种是重新开挖过的旧塘,塘底翻新,又是酸性土质,同样也会发生“酸死鱼”现象。pH较高则会出现“咸死鱼”。往往出现在池塘用石灰消毒后,石灰毒性还没有消退,碱性很大,此时放养鱼类就会出现“咸死鱼”现象。

(7)二氧化碳。在高温季节的浅水池塘,底泥分解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形成小气泡往上升,鱼花误认为是食物吞食,致其失去平衡、翻肚直至死亡。

猜你喜欢
鱼病细菌性鱼类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鱼类运动会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