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初探

2020-12-21 03:23陈黔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陈黔

【摘 要】本文阐述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及发展过程,针对毕业生年龄过小不利于就业、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完全完成教学内容等问题,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建议: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改为 3~4 年,以 4 年为主;对有意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实行 3 年在校学习、1 年顶岗实习的“3+1”模式,对有意升学的学生采用 3 年中职学习、3 年高职学习的“3+3”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制改革 学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09-03

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完成其教育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学习年限。学制的不同,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大纲、教材教法,乃至学校规模、师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学制的设立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整个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它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前提條件。本文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及发展过程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规定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通常是以“×××职业学校”来命名,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另一类是技工院校,往往是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来命名,教育主管部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两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并不完全一致。

中等职业学校方面,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日益明确化、固定化,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年限规定依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是 3~4 年,少数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 2 年。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多为 3 年。

技工院校分为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技工院校的学制因其培训工种等级不同而不同,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其中中级工以下的学制为 3 年,学生毕业时可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的学制为 4~5 年,学生毕业时可获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预备技师一般为 6 年,学生毕业时可获发相关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也被惯称为中专学校,在 2000 年 9 月之前,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为 4 年。4 年学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当时的中专学校学生课程安排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加起来有半年时间。学生毕业时年龄为 19~20 岁,是相对适宜的工作年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一般都能马上适应工作,这些毕业生很多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2000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建议学制、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做了安排。专业设置共 13 个大类 270 个专业,学制年限在专业中的分布情况为(如表 1 所示):3 年制专业为 184 个,所占比例约为 68.2%;3~4 年制专业为 84 个,所占比例为 31.1%;6 年制有 2 个(一个是杂技与魔术表演,另一个是木偶与皮影表演及制作),所占比例为 0.7%。目前,学校为了统一学制,一般多招收初中毕业生且采取 3 年学制,很少采用 4 年学制。

二、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的一些弊端

(一)中职毕业生年龄偏小

我国适龄儿童上小学年龄一般在 6~7 岁,小学 6 年,初中 3 年,上中等职业学校时为 15~16 岁,顶岗实习时的年龄在 17~18 岁,中等职业教育完成时年龄为 18~19 岁,参加工作的年龄普遍偏小。

按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2+1”教育模式,即 2 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年龄在 17~18 岁。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求实习的学生要在 18 岁以上,年龄的限制使不少学生不能到心仪的企业实习及工作。另外,按规定不满 16 岁的学生不能到企业实习,部分学生因第二年企业生产实习时未达 16 周岁(往往是差月份)而不能参与实习,造成这部分学生没能跟上同专业同学的学习进度,使教学计划受到影响。

若学制改为 4 年,可以确保学生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参加企业生产实习时达到 16 周岁,最后一年参加顶岗实习时达到 18 岁以上,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年龄在 19 岁以上,身心发展更为成熟,更能适应社会环境,承受工作压力,有利于稳定就业及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二)在校学习时间短,达不到中职教育效果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规定,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方案中要求,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即不低于 1000 学时。

目前的 3 年学制,按现在教育部的要求,采用“2.5+0.5”办学模式,即 2.5 年在校学习、0.5 年顶岗实习,那么在校学习的总学时数为 3000 学时,扣除基础课 1000 学时和实训课 1500 学时(按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实操课时不低于 50%),还余 500 学时。剩余的 500 学时只能安排 5 门专业理论课或专业核心课程,这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压缩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其中,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采用“2+1”模式,即 2 年在校学习、1 年顶岗实习,课时数更是远远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由于学生在校时间不足,课程学时不达标,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影响毕业生水平。

(三)第二产业专业 3 年学制学习时间不足

对于第二产业的专业,如机械制造与控制、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医学方面的专业等,专业学习的课程及实训课程较多。第二产业的性质要求学生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才能达到相应技能等级要求。按中职教育三年学制进行培养,学习课时严重不足,造成学生草草完成学业,达不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对中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制订需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现行体制把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在讨论中等职业教育时,普遍观点是中等职业教育既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学制就应该与普通高中一样,即 3 年。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现在国家已明确,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的教育,也就是完全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种教育类型。按照这个规定,职业教育的学制应该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订。

总体来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去向普遍有两个:一是走向就业,二是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笔者认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为 4 年更符合各方面的要求。4 年学制按“3+1”的模式来实施,即 3 年在学校学习、1 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果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可按上述的 4 年学制模式。如果学生想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学习,第四年不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职业高考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这样就变成“3+3”的模式,即 3 年中等职业教育、3 年高等职业教育,初中毕业后经过 6 年中高职学习进入社会就业。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每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 95% 以上。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大军中的生力军。中等职业教育每年的招生量在 600 万人左右,在校生在 1600 万人左右。每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对中等职业学生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应当尽量引导中职毕业生尽快走向就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应科学设置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让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

(二)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比,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建议如下:

1.文科类专业的学制为 3 年,实行“2.5+0.5”模式教学,毕业生如要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可采用“3+2”或“3+3”的模式。

文科类专业主要是实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如外语类专业、文秘专业、商务类专业等,表 2 为某中职学校文科类的文秘专业 3 年的实施教学计划。

从表 2 文秘专业的教学计划可见,该专业在校学习时间为 2 年,有 1 年时间为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即该中职学校采用“2+1”的办学模式。2 年在校学习的总学时数为 2300 学时,但公共基础课课时只有 732 学时,达不到教育部 1000 学时的要求。如果该校改为“2.5+0.5”模式办学,可以增加 600 个课时,这样就可以满足公共基础课课时达 1000 课时的要求。另外,文科专业有 0.5 年的顶岗实习已足够满足其专业实训的要求。

对于要升学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这 0.5 年可用于进行职业高考的考前复习,当然也可以安排顶岗实习。最后升入高职相近专业学习 2 年或 3 年,形成“3+2”模式或“3+3”模式。

2.文科以外的專业全部采用学制4年,实行“3+1”模式教学,即 3 年在学校学习、1 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果毕业生想升上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学习,则第四年不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职业高考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即变成“3+3”的模式。

表 3 为某中职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3 年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由表 3 可见,该中职学校采用“2+1”的办学模式,即 2 年在学校学习、1 年在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从该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可见,公共基础课课时为 884 学时,按教育部要求 1000 课时差 116 课时;另外,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时为 516 课时,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为 624 课时,由于总课时的限制,专业课课程课时不足或造成该开的课程无法开出。例如,CAD 应用基础课程,课时总量为 52 课时,这门课学习难度大,没有 100 课时是不容易学好的。另外,这个学校没有开出如自动检测技术、焊接技术等必修课程。该专业除去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实践课时为 1049 课时,而理论课时为 1255 课时,也达不到教育部要求实践课时应达到 50% 的要求。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制年限为 3 年,达不到要求。如果实行 4 年学制,实行“3+1”模式,可增加 1000 课时,公共基础课增加 200 课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增加 400 课时,实践课时增加 400 课时,这样的学习时间才能保证办学质量。

如果学生想升上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则第四年不参加顶岗实习,直接参加职业高考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在高职院学习 3 年,变成“3+3”的模式。

3.技工院校大部分仍可采用旧的学制,如普通技工学校,培养中级工,3 年学制;高级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学制为 4~5 年;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学制为 6 年。

技工院校根据培养不同等级的技能人才实施不同的灵活学制,还是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如某技师学院曾实施 4 年制的高级工班(文科专业)招生计划,同专业也招 3 年制的中级工班。结果家长与学生大都选择 4 年制高级工班,而不是选择 3 年制中级工班。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都认为多学习 1 年,除了能学到更多知识外,学生 17~18 岁就出去工作,年龄太小,心理还不够成熟。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基础,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中职教育 4 年学制的采用更有利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水平过硬、心理成熟的学生,更能满足各领域企业的要求,进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 琳.中等职业教学学制发展与现实改革需求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上).

【作者简介】陈 黔(1965— ),男,汉族,籍贯广西贵港,高级讲师,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职班级自主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