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之估衣行

2020-12-21 03:23周继厚
中国收藏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旧衣服当铺天津

周继厚

过去贩卖旧衣服的行业称“估衣行”,是民间流行俗语“三百六十行”中的行当之一。早在宋代市面上已有估衣摊叫卖,明代则有估衣店、估衣铺出现,其货源为当铺到期不赎的衣物及收购的旧衣服。当然,也有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被送到估衣行,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喝做宣传。清代崔旭在《估衣街竹枝词》中说:“衣裳颠倒半非新,挚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估衣街上古衣多,高喝衫裙值几何。檐外外人一回首,不从里坐也来拖。”其生动地描绘了传统估衣行业的经营场面。晚清民国时期,全国各大城市都形或了专门卖估衣的街区,从留下来的一些影像上可以看到当时这个行业的兴盛。

北京估衣行原来大部分集中在天桥一带,其中有门面的商号就有几十家,后来逐渐转移到全市的主要街道,如前门、西单、东四、鼓楼以及各个庙会上,在民国后期又集中到了东单。旧时的北京城,大小街道甚至胡同里都有当铺。赎当有一定的期限,过期不赎的东西叫“死当”,这类当品以服装为多,当铺有权将其处理。这时,常常要请估衣行议价收购,这是估衣行商品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一条长期固定的供货渠道。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时代,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估衣行确实是一项调剂民间日用生计,并且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

1民国初年天津估衣街明信片,贴蟠龙半分加盖中华民国戳邮票。

2民国时期北京前门外东珠市口的估衣行

那时国内另一大重要城市天津有句老话:“先有估衣街,后有天津卫。”估衣街为天津商业之根,也是天津大胡同商业中心的发祥地,古称“马头东街”,已有600多年历史。元代时,这条街因只有估衣铺,因而得名。传统相声《卖估衣》中的吆喝声“这布真不赖,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是现代人对估衣街最初的印象。清光绪年间,除了估衣铺外,绸缎、棉布、皮货、瓷器各业商店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这里成为华北地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一些老字号如谦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开文、老茂生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摊贩遍地皆是,十分繁华。

在“十里洋场”上海有个词叫“衣商业”,指以舊衣服买卖为主的估衣业,并兼营新衣销售的服装销售业。就其内部结构而言,包含了提庄、衣庄两部分,营业方面也可分批发、门市两大种类。其中提庄主要负责收购典当行业中的期满未赎的衣服进而售于衣庄,扮演着批发商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了衣商业与典当业的中间媒介;衣庄则主要为售卖旧衣服的门店。此外,衣庄除其主营事项外,兼制新衣销售也是其一项重要内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衣商业在总体上呈现出多业交织的特点,它是在原始估衣业的基础上,加之典当业和成衣业,并最终由这三者结合而成。

1927年4月,上海估衣业还成立了最早的劳工组织——“上海市估衣业职工会”,会址选定在南市旧仓街恒德里10号。其自成立之日便一直致力于提高职员生活质量,不仅针对职工的底薪、摊厘、月规等工资待遇问题多次同资方公会协商往来,而且也有自办组织帮扶职工的情况。

在山东济宁,当时称买估衣为查估衣。“查”这个字一种情况是说有的人想把自己在当铺当死的衣物找回来,但是当铺有规矩,只能去各个估衣店或估衣摊去查找,不一定在哪个摊子上能找到。另外,有的人一时需要什么样的衣服,可以按照标准到估衣店或估衣摊去查找,没准也能找到合适的,一个“查”字赋予其特殊的行业色彩。

3民国末期天津估衣街

4上世纪40年代上海和丰估衣商店

5上世纪30年代后期山东济宁城里莲亭门口的估衣一条街

猜你喜欢
旧衣服当铺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神奇裁缝最省布
《天津之眼》
光线越来越明亮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当一件旧衣服有了梦想
为什么把受欺骗叫“上当”
天津宝成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