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洞”制“动”

2020-12-21 03:46诸葛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诸葛霞

[摘要]经常听到幼儿在整理作品时询问:“我可以带回家吗?”展示作品时老是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带回家?”幼儿急于把作品带回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作品帮助班级幼儿丰富亲子之间的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呢?借由大班主题活动《大玩家》生成一系列自制洞洞书的活动,以亲子分享、记录、制作、游戏等策略进行实践研究,希望能帮助幼儿丰富亲子沟通方式,增进亲子情感,提供一些有效的亲子互动策略,从而让幼儿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高质量的陪伴,打开幼儿的创作思维,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词]自制洞洞书;增进;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94-02

一、有趣的洞洞书——我想带回家的背后

案例:我想带回家

一天傍晚,奇奇把放在阅读区的洞洞书放到柜子里,小朋友发现后马上跑来告诉老师。奇奇很委屈地说:“我爸爸还没看过呢,我想给爸爸看看!”当老师同意了之后,小朋友们纷纷说:“我也想带回去。”

每次完成的作品,为什么都坚持要带回家呢?发现这个问题,我便组织幼儿来了一次即兴谈话:你为什么想把作品带回家呢?大部分孩子都回答:“我想带给爸爸妈妈看看。”师:“为什么想带给爸爸妈妈看?”幼儿说:“爸爸妈妈上班太忙了,放在幼儿园里看不见。”“我想把画送给爸爸妈妈。”“我想让妈妈看看我的作品,我妈妈一定很开心。”“我想和他们说说我画了什么。”

分析:幼儿需求的背后一定有特殊的原因。从幼儿的语言中可以看出来,幼儿希望想通过分享作品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幼儿通过作品的内容来传达自己的想法,说明幼儿渴望得到认可。

二、以“洞”制“动”——利用洞洞书增进亲子关系的策略

这次的洞洞书是幼儿在一次寻找洞洞、记录洞洞故事之后生成的自制洞洞书活动。幼儿对于从洞洞里面看外面的世界很好奇,表现在幼儿喜欢在封面某处挖一个洞,露出后一页面面中的某个部分来制造惊喜。经过相互分享之后,幼儿都想把作品带回家。

既然幼儿主动提出,那何不利用这次的分享机会,让幼儿与父母彼此之间增进交流互动呢?虽然增进亲子关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即便是小小的洞洞书,也能引发不同的家庭的独特想法,增加亲子间的互动机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所以,以“洞”制“动”策略顺势推出,以自制洞洞书为媒介,因时、因情地引发亲子互动,让家长和孩子都在分享交流中体验互动的快乐。

1.分享篇——带动幼儿的积极性,开启亲子交流模式

案例:《猜猜我是谁》

集体自制洞洞书之后,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相互猜测洞洞书的故事内容。刚开始,孩子们只会简单地说明介绍,经过有经验的同伴的示范后,其他孩子的分享方式逐渐变得花样繁多了。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幼儿再把洞洞书分享给更多的人听。于是,幼儿回家后,大部分幼儿都主动把洞洞书分享给了家长。有的幼儿用猜谜的方式分享故事内容,有的幼儿以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来分享故事,有的以小主播的方式介绍自己制作的洞洞书,还有的幼儿以表演的方式介绍。家长们表示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惊喜,把孩子的故事拍成视频发到班级群里。故事相互分享之后,大家都感慨,原来每个孩子的洞洞书都很特别。

分析:案例中,幼儿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家长分享自己的洞洞故事,说明希望受到家长的关注,也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作品;而幼儿把洞洞故事的画面以语言、肢体动作生动地表达出来,给家长带来视听的冲击,加深家长对画面以及幼儿语言的记忆。在一问一答中,幼儿与家长的交流也从单方面的说与听,变成了谈话交流,满足了幼儿的交流表达的欲望;幼儿在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中,家长的语言、沟通方式无形中影响了幼儿,锻炼了幼儿的主动交往能力,增加了亲子之间愉快的交流体验。

2.记录篇——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开启亲子思维碰撞模式

案例:看不见的洞洞——《牙齿洞洞书》

在健康活动中,幼儿了解了蛀牙形成的原因,对蛀虫和牙医少了一分害怕,但是对牙洞洞又多了一分好奇。这不,他们利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时间制作了牙齿洞洞书,里面有《牙齿和巧克力的故事》《牙齿和蛀虫的故事》《牙齿和牙医的故事》……幼儿的故事很精彩,但是不能形成文字记录很遗憾。

于是,当天傍晚,为了弥补幼儿的遗憾,教师请家长帮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牙齿洞洞的故事。同时,教师也给家长提供了很多关于幼儿前书写的内容参考,让家长能利用家庭活动时间充分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故事内容。很多家长受到了启发,也开始与幼儿一起想办法用幼儿能看懂的方式记录。有的借鉴简笔画记录,有的利用简单的文字数字代替,还有的用多媒体录音转换文字的方式记录。在记录中,家长发现,幼儿的记录一定与具体事物、现象等相联系,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这才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自制图书也更积极

分析:当教育资源不够用时,借用亲子记录的方式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给亲子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机会;从幼儿的情绪变化,也能说明亲子记录满足了幼儿想记录自己故事的需求,也给了幼儿宽松的时间与环境,幼儿与家长有了更亲密、深入的交流;在亲子记录中,家长亲身体验了幼儿的思维特点,对家长今后的亲子交流方式与家庭教育计划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3.协助篇——关注幼儿的创造性,开启亲子制作互助模式

案例:《神秘的蚂蚁洞洞》

幼儿在制作《蚂蚁洞洞书》时,要挖很多蚂蚁洞,洞洞剪不网或者不光滑,总是会求助同伴,导致制作过程变慢,创作内容容易受同伴的影响。于是,教师便鼓励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继续或者重新制作自己的蚂蚁洞洞故事。

但是,教师在通知家长协助幼儿时,给家长的建议是:“退一步,睁开眼,管住手。”于是,家长们都早早地陪在孩子的身边,因为没有动手,就用语言鼓励孩子。没想到,平时做手工较慢的幼儿,最后也独立完成了自己的洞洞书,还让家长录了视频。碰到回家不愿动手的孩子,家长也想了好办法。如和幼儿比赛制作蚂蚁洞洞书,家长以初学者的姿态,向幼儿请教。没想到最后反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兒还会对比自己与家长制作的不同优缺点。

分析:家长在亲子制作中,退居幼儿身后,用耐心等待、鼓励支持的方式协助幼儿,反而使得慢动作的幼儿有独立完成制作任务的机会,说明慢动作的幼儿需要更耐心、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能完整表现自己的想法。案例中,可以发现不愿意动手的幼儿,也未必不会做,只是没有兴趣。所以,在亲子比赛制作互动中,幼儿感受到自己能帮助爸爸妈妈,自信心和兴趣都回来了,更能发挥幼儿的优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帮助家长改变传统的亲子互动方式,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参与亲子活动,让幼儿发挥主要作用,这便是开展亲子互助模式价值。

4.游戏篇——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开启亲子娱乐游戏模式

案例:洞洞书——《问雪人》

在《问雪人》诗歌活动之后,班里又掀起了制作《问雪人》洞洞书的热潮。绵绵制作了一本很大的洞洞书,小雪人的脸部挖空,刚好可以伸进她的头。于是,她快乐地大叫:“我就是小雪人,你们快点来问我!”

紧接着,幼儿自发玩起了“问雪人”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意犹未尽地说:“这么好玩的游戏,我想爸爸妈妈也喜欢玩哦!”

这天晚饭后,家长都在群里分享了和幼儿一起玩“问雪人”的游戏经历。有些幼儿还和家长制作了能读也能拆开玩的洞洞书。家长惊讶于幼儿的创意玩法,感慨洞洞书实在是太好玩了。有些幼儿在游戏中,深入角色,对于扮演小雪人乐此不疲,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甘愿当配角,让幼儿在游戏中尽情表现自己。

分析:案例中,幼儿把同伴发起的游戏带回到家庭中,与家长一起游戏,说明,幼儿能利用有趣的游戏吸引父母参与,初步成为亲子关系中的维护者,而不是被动者、破坏者;家长在游戏中,喜欢有娱乐功能的作品,成功被吸引,体验到了亲子互动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创意玩法也是幼儿个性独特的表现;从幼儿在游戏表演的行为,也能说明幼儿与家长的游戏互动,满足了幼儿对小雪人角色的特殊情感需求,激发了幼儿的创意玩法与惊人的表現力,让亲子之间的互动更深入人心。

三、总结——“洞”外见真情

在亲子关系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幼儿制作洞洞书获得成就感时,愿意与父母分享;幼儿在制作、记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希望并得到来自父母的指点与帮助;在亲子制作过程交流中,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帮助幼儿把想法变成实践;幼儿能从与家长的交流中得到经验的积累,家长也能从幼儿身上得到启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为家长绽放最美的自己,家长也获得了来自童年的回忆,更能理解幼儿的思想与行为。

家长是幼儿的一面镜子,而幼儿有时候更像是家长的影子。在这里,自制洞洞书带给幼儿的体验,就是家长的一次认真的倾听,幼儿收获了快乐表达与交流;亲子的温馨记录,幼儿收获了分享的喜悦与记录的习惯;亲子的共同制作,幼儿绽放的是个性创造;亲子的游戏互动,幼儿收获的是生活的美好。幼儿能从洞洞书的故事中,体验到更多的创作灵感、人类的丰富情感以及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而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即使读着小小的洞洞书,也能接收到来自亲情互动的乐趣。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