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环县山区为例

2020-12-22 08:37李关勤
甘肃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环县人居整治

李关勤

中共环县县委党校,甘肃 环县 745700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环县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是国扶贫困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调动农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提升小康社会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表面上仅仅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本身,但其深层蕴含的是党对人民承诺的“初心”,始终不渝坚持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不充分的巨大反差,使贫困山区群众精神“麻木”,斗志丧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变的是农村“脏、乱、差”现象,唤醒的是农村居民的幸福“心境”,形成的是农民群众的正确“美丑”观,提振的是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消除“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懒汉”思想。

(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是硬任务,是物质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刚性指标。全面小康不仅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没有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宜居,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仍然摘不掉“土老帽”的“雅号”,农村仍将是人们心中的梦魇。如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两年时间,环县贫困山区已经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因此,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将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美丽家园的主推手。

(三)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抓住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牛鼻子”

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本解决,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清新美丽的生态环境、洁净安全的饮食服务等已成为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及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一再重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说明它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四)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效果是乡村变得美丽宜居,但也间接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了乡风文明的基本好转,积累了乡村治理的鲜活经验,加快了农民的增收步伐,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了万千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18年9月,浙江“千万工程”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一惠民行动为乡村环境整治行动树立了标杆,也为我们贫困山区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鲜活的实践经验。环县是贫困山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攻点,经济社会发展欠账大、自然生态禀赋脆弱、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的思想解放严重不足,生产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又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村情村貌特点,从思想激励出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3+1”清零行动整合开展,争取“凤凰涅槃”式新生。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教育,增强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整治和保护意识

贫困山区群众大多还处于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拼搏阶段,物质需要是第一追求,他们认为文明新风尚是“穷讲究”,信奉的是吃饱喝足休息好,辛勤劳作赚家当;认为“不脏不净,吃了没病”,把生病看作是“魔鬼”缠身,如此等等,与发达地区群众的思想认识相差何止三年五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和激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是当务之急,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作用,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善恶、知美丑、讲卫生、行正道;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积极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美好的明天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把握机遇,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之中,借好外力强大支持,建好“小家”,带动“大家”,幸福“全家”。

(二)创新载体,促进农民群众养成整治人居环境的良好习惯

习惯贵在养成。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环县今年把“六顺六净”作为主要载体,以驻村工作队和广大帮扶队员为主力军,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村容村貌有了较大变化。

“六顺”突出的是整洁。一是家具摆顺。要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注意屋内空间和采光,不追求“高、大、上”的超前购置,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二是农具码顺。环县农民群众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是贫困山区的主要特征,大量的传统农具以及小型现代化农具应有尽有,有些农民群众胡乱丢放已成习惯,导致农具特别是现代化小型农具长期经受风吹日晒,损毁严重,同时也不便于随时寻找使用。因此,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将各种农机具统一收集,集中存放,规范摆置,以便于养成科学的现代农业工作习惯,逐步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三是小件搁顺。就是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细致、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彻底改变“大手大脚”、邋里邋遢的生活劣习,树立爱美、严谨、规范的生活习俗理念;四是床铺理顺。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群众交流往来较少,经常是十天半月见不到一个来客,于是很多农民群众就忙于农务劳作,懒得收拾家务。有些农民群众生活习惯不科学,又有“赖床”习惯,来客就请坐在“炕上”,抽烟、喝水,床铺变成了茶几,卫生习惯差。要求“床铺理顺”就是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好习惯;五是柴草堆顺。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烧水做饭的燃料仍然以柴草为主。以柴草作为燃料,既解决了农作物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可充分利用产生的草木灰作为有机农家肥料,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但是农作物秸秆等体积庞大,既占地、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把“柴草堆顺”作为引导农民群众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六是畜禽归顺。环县农民群众有分散养殖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小型“养殖场”,庄前屋后及院落既是家人的活动场所,又是鸡、鸭、猪、牛、羊等的“休闲、娱乐”宝地,长期以来,人畜“和平相处”,也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文明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卫士和生活要求提高,环境共同体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畜禽归顺”既是自家人的需要,更是邻里邻居的要求,便于打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六净”强调的是卫生。主要包括“室内干净无灰尘,厨房干净无油污,院落干净无杂物,厕所干净无臭味,圈舍干净无积粪,庄前屋后无垃圾”等内容。既着眼于环县贫困山区农民群众一些生产生活不良习俗的改变,又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勤俭持家、讲究卫生、文明生产、爱护环境等时代新风尚。

(三)表扬先进,曝光劣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挖掘和树立“卫生家庭”“道德示范户”“最美新型人家”“五好标兵”等典型模范,进行表彰奖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积极把控和利用手机“随手拍”功能,传播正能量,鞭挞违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行径,特别是对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人民群众向美向善,把“人居环境整治”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美丽中国”建设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追求。

(四)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并严格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专项政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此,国家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并逐项分解细化,层层压实责任;全面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倾斜,特别是针对畜禽粪污乱排、秸秆焚烧、农膜污染等突出问题,设置许多专门治理项目,整合大量扶持资金。身为深度贫困地区的环县,我们要积极衔接落实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带动作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充分调研山区、塬区、河床区等不同区域的污染特点和自然、人口等重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既要认真落实好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又要确保预期成效,并实现成效的可持续性,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治理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一场深刻社会革命,既要综合考量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异,更要充分调研人口分布、经济实力、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等多重因素。环县人口分布极度不平衡,有些偏远山区几乎是一家一座山头、“孤居”不见炊烟,污水治理、垃圾收集等工作就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水是偏远山区最宝贵资源,进行厕所革命也要符合实际适用原则。畜禽粪便是污染之源,但也是农村储备有机农家肥的宝贵财富,政府可发放灭毒药物,帮助农民群众变废为宝;并通过奖补政策,鼓励农民群众广积农家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农村垃圾主要为塑料制品和玻璃制品,国家若加强对这些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力度,就能大量减少农村垃圾之源。要注重顶层设计,我们经常看到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政府的处置措施是否到位,值得人们商榷。作物秸秆的研发利用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可通过政府补贴行为,鼓励企业涉足消化利用农村废弃物品,既帮助农民群众增收,又可大量缩减农村污染源。

(六)共建共享,努力形成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强大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显著差异。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要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在领导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省级指导、市州统筹、县区主责、乡镇实施、部门联动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目标推进上,既要总体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又要细化指标,拿出可控时间表、路线图,坚持横到边、纵到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在部门协作中,既要突出主责、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努力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工作局面。二要多措并举,凝聚合力。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形式,调动乡村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行为,壮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量。三要重视规划,超前布局。农村新建住房、厂房等都要由乡镇、村组统一谋划,科学布局。乡镇(村组)可通过土地兑换或者购买的方式变革村民废旧宅基地所有权,改造为村集体耕地或者建设用地,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美化了人居环境。四要重视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科学评估制度等,在“常”字上下功夫,在“长”字上求突破,把具体工作做实、实际工作做细,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

总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又是一项民生工程、千秋伟业,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们既不能畏艰畏难,更不能急躁冒进,要有打持久战、攻坚战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既虚心借鉴“他山之玉”,又善于总结自身经验,坚持将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有重点、有先后,标本兼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基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抓起,还一方净土,建一片乐园。

猜你喜欢
环县人居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带着故事看砖塔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福州市3年整治415个老旧小区 2020年计划再整治60个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