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延展再论“落英”

2020-12-22 13:14亓凤琴李明富
关键词:潘岳辞源秋菊

亓凤琴,李明富

一、前言

从《辞源》《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诸多工具书对“落英”的解释令人费解,因为“落英”既指“初生的花”,又指“落花(败落的花瓣)”。而作为“落花(败落的花瓣)”的例句,无论是“落英幡纚”“落英飘飖”,还是人们最熟悉的“落英缤纷”,都似是而非。从这些工具书的新版本中,我们已经很难觅到“落英”作为“初开的花朵”的例句,甚至连“落英”的词目都找不见了。因为在网络邂逅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英语译文,看到了林语堂、罗经国、Roland J. Fang、尤金·A·奈达等四位大家对“落英缤纷”的翻译解读,痛感于四位译者四幅画面中“落英”的衰败(一是草地上铺满了玫瑰花瓣,二是桃花花瓣纷纷飘落,三是五颜六色到处飘落的花朵,四是落地的花朵像地毯一样铺满了地面),笔者2012年在《山东外语教学》发表过一篇《由语境审美论‘落英缤纷’》的文章[1]。由于当时篇幅所限,手头上部分论据没有得以呈现。如今以时间为轴,把它们呈现于此,再论“落英”。

二、“落英”作为“初开的花朵”的历史延展

不了解“落英”的出处及其延展的历史,就很难给“落英”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解读。无论网上资源,还是《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都显示,“落英”源自屈原(前340—前278)的《离骚》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关于屈原笔下的“落英”究竟是“垂死”还是“鲜活”,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最著名的是王安石“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与苏轼“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争论:王安石认为,秋天的黄花(菊花)会随风飘落,仿佛满地黄金,强调屈原餐食的“落英”即败落的花瓣;而苏轼认为,秋菊不似春天的花朵那样娇嫩,不容易脱落,至死都会挺立枝头,力争屈原餐食的“落英”即枝头花朵。屈原上句“木兰之坠露”是高洁之物,下句“秋菊之落英”自然不会是凋落的花瓣!2016年,易立军的文章《“夕餐秋菊之落英”辨证》[2],从古代文献对“落英”的记载,以及“落”“始”“初”意义的推原,特别是从汉魏六朝人如何服食菊花的角度进行过推论,详细论证过“落英”为“初开之花”。他的观点合情合理,信而可征。

(一)“落英”之出身:高妙不凡

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古人服食菊花的最早记载。至于如何服食,屈原并没有做出详细说明。汉代以来,服食菊花的文献渐渐多了起来。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把甘菊列为上品,说它可以治愈各种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而且,久服可以利血气,轻身体,耐老,延年。菊花因此有长生药、神仙药之说。

三国时期曹丕《九日与钟繇书》有言:“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3]曹丕送给近臣钟繇一束菊花,祝其像彭祖一样延年益寿。这菊花“含乾坤之纯合,体芬芳之淑气”理应是时令鲜菊,绝不可能是色香俱殒的败菊。如果是陨落之花,怎么会有“一束”之说,更何谈辅体延年?

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不仅仅证明了那束秋菊之落英是初开的花朵,还告诉我们九月九日餐食菊花的习俗源于屈原(屈平)。至于如何服食,钟繇之子钟会的《菊花赋》为我们描绘了秋日采摘、服食菊花的情状:“于是季秋初九,日数将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彫瘁,芳菊始荣,纷葩韡晔,或黄或青。乃有毛嫱西施,荆姬秦嬴,妍姿妖艳,一顾倾城。擢纤纤之素手,宣皓腕而露形,仰抚云髻,俯弄芳荣。”[4]此处秋菊高洁不凡,而与美人相映成辉。并且“掇以纤手,承以轻巾。揉以玉英,纳以朱唇。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5]。原来古代文人餐菊是如此赏心悦目惬意逍遥:由美女用薄薄的丝巾采摘而来,反复用泉水揉洗,然后入口。此时的秋菊刚刚开花,色泽或金黄或清莹,靓丽茁壮,引人垂涎。宋代学者史正志云:“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6]

古人除了有餐食秋菊之花朵的习俗,还有喝菊花酒的爱好。陶渊明《饮酒》(之七)曰:“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7]“裛”,同浥,作沾湿解,“裛露”,即带着露珠;“掇其英”,即采摘其花朵。“汎”,浮貌,与泛略同,此处指以菊花泡酒,喝此酒有忘忧之效。从文章及标题不难看出:陶渊明用带着露珠的鲜嫩菊花泡酒,然后啜饮,乐而忘忧,远离世事纷争。

原来战国屈原笔下的秋菊“落英”,既可以像三国钟会《菊花赋》中描写的那样直接餐食,也可以似东晋陶渊明这般拿来泡酒喝。但是无论怎样餐饮,古人都是采摘鲜嫩的“初生之花”。

(二)西晋潘岳之“落英”:亭亭玉立风华正茂

提起“落英”很少有人提及比陶渊明更早的潘岳(247—300),或稍后的几位文学大家。其实,从西晋的潘岳到东晋末年的谢灵运,从唐朝的温庭筠到宋朝的吕渭老,他们也有对“落英”的歌咏。“落英”也正是因了他们的歌咏才得到了延展。仔细研读不难发现,他们笔下的“落英”,是“初开的花朵”,是亭亭玉立,是玉树临风,是风华正茂,总之是年轻的生命。

潘岳是西晋的文学大家,美男子,享年53岁。在潘岳的《皇女诔》中有如下记述:“厥初在鞠,玉质华繁。玄发倏曜,蛾眉连娟。清颅横流,明眸朗鲜。迎时夙智,望岁能言。亦既免怀,提携紫庭。聪惠机警,授色应声。亹亹其进,好日之经。辞合容止,闲于幼龄。猗猗春兰,柔条含芳。落英凋矣,从风飘飏。妙妙弱媛,窈窕淑良。孰是人斯,而罹斯殃。”[8]547

在诔文开篇,潘岳记述皇女呱呱落地后,有着富有光泽的黑发,弯弯细长的眉毛和清澈明亮的眼睛;周岁时能牙牙学语;刚能走路时,处处能领会大人的意思;稍大一点后,言谈举止都合乎规范的要求,有着超常的智慧。通过各个成长阶段的具体描绘,诔文为读者展现的是一个讨人喜爱的玉女形象。根据刘勰的《文心雕龙》“贱不诔贵,幼不诔长”[9]的原则,我们可以判断:皇女比潘岳年轻;根据文中“幼龄”“春兰”“含芳”“妙妙”“窈窕”等字眼,我们可以判断:皇女非常年轻。通过上述组词,潘岳极力渲染的是皇女的年轻美丽、聪明可人、亭亭玉立,而这样描写的目的,2005年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已经认可“正是为伤其早逝作铺垫。落英,即初生的花”[8]548。不难理解:《皇女诔》中的“落英凋矣”“而罹斯殃”是指皇女英年早逝,诔文字里行间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潘岳笔下的“落英”在此喻指年轻的生命,是“初开的花朵”。

不仅《皇女诔》把“妙妙弱媛,窈窕淑良”比作不该凋谢的“含芳”“落英”,在《河阳县作》中,少年得志、玉树临风的潘岳还以“落英”自比:“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猥荷公叔举,连陪厕王寮。长啸归江山,拥耒耨时苗。幽谷茂纤葛,峻严敷荣条。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卑高亦何常,升降在一朝。徒恨良时泰,小人道遂消。”[10]251

潘岳出身于儒学世家,少年时期即随父宦游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随后就读洛阳太学,二十余岁步入仕途,供职于权臣贾充幕府,后来历任京官,风流倜傥,踌躇满志。只因作赋颂扬晋武帝司马炎躬耕藉田(《藉田赋》)显露才华,声震朝野,遭到老臣嫉恨,又恃才傲物,不善权谋,被当权者贬谪,左迁河阳(今洛阳吉利区)县令,郁郁不得志。这篇《河阳县作》大约作于公元279年潘岳初到河阳上任之时,时年32岁,风华正茂。开篇写的是自己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仕宦经历:“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猥荷公叔举,连陪厕王寮。”不幸的是,因为才华卓著显山露水而遭小人(飞茎)嫉恨,从帝王之侧被贬河阳,正所谓“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卑高亦何常,升降在一朝”。初生的花朵刚刚绽放就陨落了,而侧生的枝条却大放异彩。这里的“落英”就是指代在仕途上刚刚崭露头角的潘岳本人。

通过对《皇女诔》及《河阳县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判定:潘岳笔下的“落英”是对《离骚》句“秋菊之落英”的延展,无论是诔皇女,还是写自己,“落英”都是“初开的花朵”,都是喻指年轻的生命。

(三)南北朝谢灵运之“落英”:高古隐逸超凡脱俗

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385—433),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旅行家。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经史,十八岁就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待遇,实可谓少年得志。但是他天性偏激,时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朝廷只把他看作有些才华的文人,而不是有学识有才干的政治家,所以公元420年把他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422年又因为遭人排挤,谢灵运被贬谪做了永嘉太守。在永嘉郡做太守任职只一年,他便称病离职,返乡隐居,终年49岁。

谢灵运自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却一再不被赏识重用,便经常在任上游山玩水,并即兴吟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愤愤不平。423年秋,谢灵运39岁,在去官还家途中,于《初去郡》中写道:“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11]

该诗首先对西汉彭宣、薛广德、贡禹等历史人物进行了褒贬,认为他们虽然在官场上追名逐利如鱼得水,但却不能被称作超凡脱俗、不慕荣利的高士。谢灵运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做过高官,但也在官场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而且,这二十年有负于自己的心志,早就抱有归隐田园的幽栖思想。现如今决计与过去一刀两断,戢鳞潜翼,挂冠归隐,并为终于能实现自己归隐的意愿而庆幸不已。

文中“攀林搴落英”中的“搴”,音千,即“拔取,取”[12]305,“搴落英”即“拔取地上的鲜花”或“攀折枝头鲜花”而非捡拾地上的花瓣。这里的“落英”,也是对《离骚》句“秋菊之落英”的延展,是枝头鲜花,是“初开的花朵”。谢灵运在此借“落英”一词,把自己承古归隐的清高洒脱宣泄无疑。而且,“落英不可攀,返照昏澄陂”[13]6709——唐朝诗人温庭筠(约812—866)也在《和沈参军招友生观芙蓉池》中用一个“攀”字把高高在上的“落英”呈现给后人,与谢公的“搴落英”形成共鸣。

(四)宋朝吕渭老之“落英”:俏丽枝头香飘益远

宋代词人吕渭老,字圣求,生卒年不详,宋宣和、靖康年间曾做过小官,后归老于家。其早期词作多抒写个人情趣,语言精炼,风格秀婉,对宋词由小令向长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诗人赵师秀曾给予他高度评价,说“圣求词,婉媚深窃,视美成(周邦彦)、耆卿(柳永)伯仲”。

在《西江月慢》中,吕渭老以广角的大视野,把“妙香飘掷”的枝头“落英”以及春风得意的赏花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春风淡淡,清昼永、落英千尺。桃杏散平郊,晴蜂来往,妙香飘掷。傍画桥、煮酒青帘,绿杨风外,数声长笛。记去年、紫陌朱门,花下旧相识。”[14]1128其中“落英千尺”给人一种“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的阔大热烈的感觉,与宋人吴则礼的“梅花发。片帆西去,落英如雪”[14]732形成应和;而“妙香飘掷”则把枝头“落英”馨香怡人的动态画面呈现了出来,不仅蜂来蝶往,更引行人无数。

需要强调的是,吕渭老用“花下”二字把“落英”俏立枝头的事实展露无遗,用“飘掷”二字把“落英”顺乎自然、随风摇曳的姿容描摹的惟妙惟肖。如此这般的“落英”既是对唐朝诗人韩愈“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15]的借用,也是对《离骚》句“秋菊之落英”的延展,是“初开的花朵”。

三、“落英”被后人误读

陶渊明除了用秋菊之落英泡酒,还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留下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一副早春画卷。“落英缤纷”,也成为了后人描写春景引用较多的词句。令人遗憾的是,201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成语辞海》把“落英缤纷”解释成“形容暮春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而例句与释义相互背离“公园里落英缤纷,景色迷人”[16]。难道游人去公园观景,不是去看花开而是去看花落?不是在初春而是在暮春?衰败而凋零的花朵已经是昨日黄花,远离了枝头,了无生趣,何来缤纷之美?

解读“落英”的关键在“落”字。著名训诂学家郭在贻先生说过:“‘落’有‘始’训,见于《尔雅》,乃先秦古义,时至南北朝,‘落’字是否还有‘始’义?笔者读书不多,尚不曾发现这样的用例。”[17]作为杭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郭在贻先生的观点对今人的影响可以想见。其实,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落”作为“始成”“初开”的例子屡见不鲜,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一)“落”当“开始”解的历史延展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许询诗云:“青松凝素髓,秋菊落芳英。”[18]意思是天气渐冷松树凝霜了,而此时菊花刚刚吐出芳华。“落”字即“生发”“长出”之意。

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破阵子》诗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19]——燕子来,梨花开,荷叶碧,黄鹂鸣,柳飞扬,一派春光。此处的“梨花落”的“落”字,当作“初(开)、始(放)”解[20];作者正是要借助“风前香细,春在梨花”[21]92的全盛春景为下阙欢歌笑语的采桑少女的活动创造一个春光融融、十分花柳的环境,从而更好地衬托女孩子们“笑从双脸生”的喜悦心情。

清代学者孔广森在《经学卮言·尔雅·落》里说:“物终乃落,而以为始,何也?尝考落之为始,大抵施于终始相嬗之际,如宫室考成谓之‘落成’”[21]91。意思是说,事物终极而陨落,人们却把它当做开始,这是为何呢?考究“落”即“开始”大概源于终结与开始相更替之际,如宫室建成称作“落成”。

在荆楚之地,至今保留着“落”为“初生”“新生”“始成”的民间话语,譬如:那个孕妇“落月”了吗?即那个孕妇生小孩了吗?“落产”也是生产、生小孩的意思,“落生”即出生。这片果林今年没有落多少花,即果林今年没有开多少花;果林今年没有落多少果,即果林今年没有结多少果。母鸡孵小鸡需要选择安静避光的环境,一周后把鸡蛋拿到阳光下去照,如果鸡蛋上有一个朦胧的圆圈,说明有生命的迹象了,人们把这叫作“落照”。“落”显然是生命开始的意思。

由此可见,“落”之“初生、始成”的意义一直都在,而且一脉相承。

(二)“落英”在大型工具书中的释义值得商榷

尽管“落英”从战国时期的屈原笔下初生即是高洁之物,是“初开的花朵”,后来经过西晋的潘岳诔皇女,喻自己,用“落英”代指年轻的生命,而且这样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落英缤纷”),但是有些工具书的解读却不够严谨,甚至似是而非。

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遇到疑难词语,首先想到的是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学生必备的,也是家庭必备;《辞源》《辞海》是图书馆的必备。那么,这些工具书对“落英”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尽管《尔雅》开篇有言“落,始也”[22]1,但1983版的《辞源》(修订本)在“落英”词目下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释义:“其一,初生的花;其二,落花。”[23]问题是,作为“落花(败落的花瓣)”举的两个例句似是而非:一个是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句子“垂条扶疏,落英幡纚”,另一个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读“落英缤纷”之关键在“缤纷”二字。《辞海》中,“缤”的第一个意思是“纷”,“纷”即繁,“缤纷”即繁盛的样子[24]。这与《辞源》给出的第一种解释一样,强调的都是生机。那么,充满生机的“落英”,怎么可能是“落花(败落的花瓣)”?

解读“落英幡纚”的关键在“幡纚”二字。“幡”是一种狭长并垂直悬挂的旗子,“纚”,音喜,是束发的帛,两者都是高高在上的物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垂条扶疏,落英幡纚”[10]66描写的是绽放枝头随风飘舞的柳花。根据《辞源》的解释,“扶疏”与“幡纚”都是“飘散飞扬貌”[25]。司马相如在此用八个字为我们描述出一副清风拂柳春意盎然的生趣图,其中的“落英”指代“初生的柳花”而非“败落的柳絮”,有唐朝诗人顾云“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长堤未见风飘絮,广陌初怜日映丝”[13]7304的诗为证。“落英幡纚”中的“落英”如果是“落花(败落的花瓣)”怎么可能像头上的锦帛、像旗子一样高高飘扬?

1983版《辞源》(修订本)在“落英”词目下所列举的例句,不论是“落英幡纚”,还是“落英缤纷”,都把其中的“落英”解读成了“落花”或曰“败落的花瓣”,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 “或幡纚或飘飖或缤纷传递的,都是灵动的生机”[1]。因此,把“落英”解释成“落花(败落的花瓣)”的例句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落英”就只剩了一种解释,即“初生的花”。遗憾的是,2011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重排版)中,已经找不到“落英”这一词目了。

(三)“落英”在小型工具书中的释义缺失走偏

《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如此,小型工具书又如何呢?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落”字的释义只有三种:“叶落,花落;居住的地方;宫室刚筑成时举行的祭祀典礼”[12]253。“落”当“开始”解的词义被无情地消隐了。201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小辞海》中,“落”字也没有了“开始”的释义,“落英”被直接定义成了“落花(败落的花瓣)”[26]。20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有“落”当“开始”解的释义,但是却没有“落英”的词目。

201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只是把“落英”释义为“落花(败落的花瓣)”,举的例句还是“餐秋菊之落英”[27]。

《新华字典》是小学生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2版新版于2020年面世了。遗憾的是,里面既没有“落”字当“开始”讲的词目,也没有“落英”的影子。

在201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落”字只有名词、动词的词目,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词目已经被消隐;词典虽然把“落英”释义为“初开的花”,但是没有例句;而用“落下的花”[28]来解释“落英缤纷”里的“落英”,似是而非。没有例句的词目释义“初开的花”,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会尽量避免引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久而久之,该种词目释义就会被人们淡忘;而似是而非的“落下的花”或“衰败的花瓣”,因为有例句,则会在口口相传中被人们记住,被人们引用,也被人们以讹传讹。

(四)“落花”亦有“初开的花朵”之意

《辞源》把“落英”释义为“落花”,除了“落英缤纷”和“落英幡纚”的例句站不住脚,还有对“落花”也存误解,因为“落花”也可以指“初开的花朵”。潘岳“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猥荷公叔举,连陪厕王寮”的年少得志,可以借用南北朝庾信(513—581)《马射赋》中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来形容。

诗中的“落花”与“杨柳”都是喻指年轻的生命,“芝盖”与“春旗”显然喻指权力与仪仗之美。其中“落花与芝盖同飞”中的“落花”,为潘岳的“落英”做了最完美的注脚:“落花”不过是“落英”的另一种称谓,是“初开的花朵”,是年轻的生命,对仗中显露着生机与活力。试问:残花败柳还能与高高在上的春旗芝盖同飞吗?没有点文韬武略意气风发潘岳能长期陪在厕王身边做幕僚吗?

而且,唐朝文学家张说《夜坐》中有言:“落花生芳春,孤月皎清夜。”[13]85一个“生”字活脱脱决定了这里的“落花”不可能是凋谢之花,而只能是初生之花。《答李伯鱼桐竹》又言:“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批林。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13]381清晨人们看到的应该是满岸含露欲滴的花朵,不可能是败落的花瓣。

在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我们同样品得出“落花”的芬芳:“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29]其中的“落花”应该是静如处子般生命的绽放,是馨香静雅的清纯,是远离繁华的清逸,而不应该是“败落的花瓣”。试问:《诗品》要品的典雅,是败落的花瓣典雅还是初开的花朵典雅?

南宋诗人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也是很好的佐证:“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30]——为什么春恨?因为花开时节无人陪伴,对于斜风细雨中成双成对的燕子徒增羡慕嫉妒恨。也只有“初开的花朵”才能勾起人们对春天美好的回忆啊!既然“落花”除了解作“败落的花瓣”,也可以解作“初开的花朵”,那么,《辞源》和《小辞海》等把“落英”释义为“落花”,指称败落的花瓣,可谓不严谨。

四、“落英”不言,静待校勘

南京师范大学的马景仑老师曾经于2006年发表过一篇论述比较严谨的文章《“反训”与“正反同词”浅论》[31]。虽然笔者并不认同他对《皇女诔》中“落英(零落的花儿)凋矣,从风飘扬”的解读,但马老师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逻辑出发,对 “落”字既做“开始”又做“凋谢”的歧义阐释,令人敬佩。

变化是世间万物恒久不变的规律。从事物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中,我们得以感悟老子辩证的逻辑,得以培养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基于此,“落英”既可以解读为“初生的花”,也可以解读为“败落的花瓣”,关键是要举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例句。如果“败落的花瓣”之例句经不起推敲,该项释义的存在就值得商榷。

现在的事实是,“落英”已经从《辞源》最初的两种解读(其一,凋谢的花瓣;其二,初开的花朵)减缩为《小辞海》中“落花(凋谢的花瓣)”一种了。在人们的词汇中,“落”字最初的生机与活力(褒义)已经被“落魄”“落败”等词义(贬义)遮蔽了。当我们哀悼妙龄皇女英年早逝,谁不为她心生惋惜?当我们邂逅风华正茂、被贬河阳的潘岳,谁不为他愤愤不平?看到“落英千尺”,谁不会联想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梨花?他(她)们都是不该被遮蔽、不该凋谢的“初开的花朵”啊!

古人是最讲究修辞的。以“落英凋矣”为例,“落”字和“凋”字如果是同义词,那就是重复,既不合修辞,也不合逻辑。因为“落”是形容词,“凋”是动词。“落英陨林趾”中的“落”和“陨”也是同样的道理。

《尔雅》曰:“檴,落。可以为杯器素。”[22]58“落”,是可以用作杯器模板的一种木材(檴),即胚胎。仿佛“绘事后素”,没有素绢或白纸,画工画不出彩图;没有胚胎或模具,工匠做不出器皿。“落”即“开始”,不言而喻。当我们品味“落落长松,卉草濛濛”(杜笃《首阳山赋》)之时,当我们咀嚼“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杜牧《送刘秀才归江陵》)之时,还会怀疑“落”字中饱含的昂扬生机与活力吗?

五、结语

追根溯源,“落英”源于屈原的《离骚》,而且早在陶渊明之前,潘岳就在《皇女诔》和《河阳县作》中对“落英”作过描摹,郭璞就给《尔雅》的“落”字作过注解。而且,一直到唐朝的温庭筠和宋朝的吕渭老,他们笔下的“落”字都是“初始”之意,他们笔下的“落英”都是“初开的花朵”的代名词。分析现有工具书对“落英”的解读不难发现,“落英”要么定义相互矛盾,既作“初生的花”,又作“落花(败落的花瓣)”解;要么定义为“落花(败落的花瓣)”;要么干脆把“落英”从词典中消隐。如果不能科学严谨地注释“落英”,那么,对“落英”似是而非的“残败”式解读就会一直流传。当我们津津乐道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时,当我们诗意审美贾岛的“推”“敲”“月下门”之余,更应该含英咀华,对“落英”实证扶正,以期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的新形势下,对“落英”的解读,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潘岳辞源秋菊
秋菊成长记
世界上最大的树屋
秋菊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被人提携的风险
美男子潘安是谁
秋菊的婚姻
《辞海》和《辞源》的区别
“潘安”貌美心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