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郭万刚

2020-12-23 10:33何小美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23期
关键词:治沙林场老汉

文/何小美

治沙守家

在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祁连山脚下,有一条由柠条、沙枣、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织”成的“隔离带”,这条7.5万亩的隔离带裹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出绿色的希望。但是在40年前,这片林带所在叫作八步沙的地方却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饱受风沙之苦的当地六位老汉,为保卫家园,毅然走进沙漠植树造林,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就是其中一位。

“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年龄最大,治沙行动开始时已经60岁了。沙漠里昼夜温差大,生活条件艰苦,造林任务繁重。有时为了看护好刚种下的小树苗,他们就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做成“地窝铺”,碰到大风天气,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只好头顶被子,在冰冷的沙坑里挨到天亮。每天起早贪黑,对于郭朝明来说,生病是常有的事情,每次生病,郭朝明就让郭万刚来替几天班。

那时的郭万刚在供销社上班,上有老下有小,还有3个弟弟妹妹,一大家子都靠着他一个月60元的工资生活。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愿,郭万刚虽然每次都去了,但还是经常向父亲抱怨:“几万亩沙漠,就你们几个老汉能治过来吗?你们这样干简直是送命呢……”父亲总是说:“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八步沙治不住,子子孙孙都保不住!”

父子俩谁也劝不动对方,直到1993年的“5·5”沙尘暴,夺去了县里20多条生命,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郭万刚这才真正认同父亲的话——必须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于是郭万刚瞒着妻子偷偷辞了职,成为八步沙第二代首个治沙人。那个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守护好乡亲们的家园,实现父辈们的愿望。端着“铁饭碗”的郭万刚都能去治沙,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郭万刚的感召之下,其他第二代治沙人陆续加入了队伍。

治沙强家

在接过父亲的希望时,郭万刚一直在思考,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情怀要继承发扬,但也要考虑劳动创造财富价值的体现。当年“六老汉”按下手印承包治理沙漠是为了守住家园,今天要让沙漠回报这份付出,实现“强家”的目标。

这个过程同样艰难曲折。在治理完八步沙后,郭万刚带着大家向更大的沙漠进军。面积达11.4万亩的黑岗沙、双槽沙、漠迷沙等分布在铁路、公路和乡村周围,多年来一直灾害不断。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红柳、梭梭、白刺、花棒等适应沙漠生长的植物,一寸一寸向沙漠深处延伸。种了风吹死,死了再补种,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悲喜,腾格里沙漠终于被他们的坚韧和顽强所感动。沙漠也展现了它可爱的一面,张开怀抱接受了他们。苗壮了、树绿了、花开了、鸟来了,沙产业也以蓬勃之势呈现出盎然生机。

2003年到2020年初,郭万刚带领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绿洲”。

郭万刚决定集资办场,承包周围的荒漠边治理边发展,向沙漠要效益。经过商量,大家一致同意,通过集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受益的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发展。

在治沙过程中,郭万刚和大家在前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经验基础上,探索出“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逐步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

2010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企业化转型,八步沙绿化公司成立,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和内蒙古的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枸杞红枣经济林,通过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林场还成立了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年收入可达20万元。

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长出了经济作物,向沙漠要效益,这是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治沙人终于有了收获,尽管这收获微不足道,但希望和曙光的出现却足以令治沙人欣慰。

治沙圆梦

如今的郭万刚变成了“郭场长”“郭董事长”,实现了他带领大家劳动创造价值的梦想。但是他依然是那个“郭老汉”,长年与沙漠打交道,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黑瘦黑瘦的,腰也弯了,头发也白了。

已经68岁的郭万刚依然每天奔波忙碌在各个治沙点上。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第二代治沙人的身影和父辈一样,伴随着沙漠日出、风暴、热浪、寒霜,扎实的足迹写满了大漠。

过去,八步沙黄沙漫天、植被稀少。132公里长的风沙线,犹如一条移动的巨蟒,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部村庄侵蚀,直接威胁着当地十几个村庄和几十万亩耕地,如今的八步沙已经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

郭万刚每年都去看望另外五个老汉家庭,向健在的二老汉汇报工作情况,慰问逝去的老汉亲人。郭万刚常说:“不能对不起老父亲的托付,不能把八步沙丢掉。作为生长在沙区的人,治沙造林是我们应该做的。”

治沙造林,是郭万刚对父辈们信守一生的承诺,如果说一开始治沙只是为实现自己的诺言,但后来不知不觉中他有了自己的治沙梦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梦想就是山更绿水更清,坚持到底。”为此,除了完成八步沙林场管辖区荒漠的治理,郭万刚还带领大家承包了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了。在林场,习近平总书记走上沙丘,询问植物的名字,询问长了多少年。郭万刚把身边的植物挨个儿介绍给总书记,并汇报了六老汉治沙的故事,讲了三代人的坚守。总书记听得很认真,称赞他们是当代愚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现在,郭万刚除了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之外,还是武威市政协委员。他在谈到古浪县未来沙漠治理设想时说:“我们古浪县有132公里的风沙线,有240万亩荒漠,我们才治理了一半,所以说任重道远。八步治沙人大多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懂得坚持。今后一定不辜负我们父辈的生死约定,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我们古浪县剩余的荒漠,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尽快治理好,让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郭万刚正带着八步沙治沙人以坚韧持守的精神为动力,在一年又一年的艰难征途中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治沙林场老汉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