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鲜明特色

2020-12-23 01:59姜锐涵
理论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姜锐涵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发生了变化,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需要引起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应时代要求,更深切地关注平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具有最鲜明的人民立场、最直接的实践指向、最坚实的法治支撑、最强烈的中国担当,其蕴含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平等,人民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6-0077-06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标志。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们就在追求和期待平等,然而人类所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也如影随形,人类所遭遇的战争、冲突、纷争,多与不平等问题有关,可以说,平等是人类的梦想,而不平等问题又总是人类的祸乱之源。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一次让人们看到平等的希望之光,是社会主义把实现平等作为真正的事业加以推进,在人类历史中第一次有条件、有能力直面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恰恰是把他的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很大一部分著作和很大一部分科学研究用来嘲笑自由、平等、多数人的意志,嘲笑把这一切说得天花乱坠的各种边沁分子,用来证明这些词句掩盖着被用来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 〔1 〕33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就把追求和实现平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和实现平等的标志性历史成就,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平等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致力于追求和实现平等的事业。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平等旗帜一刻也没有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平等、更加致力于解决平等问题,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诉求、实现真正意义平等的宗旨情怀和历史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中展现,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最鲜明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2 〕20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政党公开反对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政党更是把平等挂在嘴上、写入法律。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的平等归根到底是写在纸面上的平等,是无法反映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平等。正是人民立场构成了社会主义平等观与以往一切階级、一切政党所宣扬的平等观的根本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其平等观就是体现和展现人民立场的平等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更是把人民立场贯穿始终。

(一)以人民立场为根本出发点

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是虚伪的,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在出发点上始于资本。平等的话语权从出场时起,就为资本所操控,牢牢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人人平等,实质上是作为少数人的资本家对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剥夺和压制,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口惠而实不至的虚幻的口号,是资本家开给作为多数人的工人阶级的空头支票,顶多是贴上伪善道德标签的资本家的施舍和恩惠,相对于资本家,工人阶级总是弱者。正是人民立场,成为社会主义平等观与资本主义平等观的分水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坚持人民立场,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代表人民利益,其历史使命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3 〕324《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4 〕77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立场郑重而庄严的宣示。

人民立场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始终高扬人民的旗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5 〕4这里所指的美好生活包括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而因为作为这些真实生活的享有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一特定阶层和特定群体,因此,可以说这是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发出的郑重的平等宣言。始于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始终如一地从人民立场出发,一刻也未曾动摇松懈。从扶贫攻坚政策的精准设计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从着力推动中部崛起到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移民搬迁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公平正义到“努力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深入其中进行分析,蕴含着深厚的平等底蕴和浓重的平等色彩,而这种深厚平等底蕴和浓重平等色彩的前提都是人民二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念所指到政策设计再到情感所系,进行的是擘画人民平等宏图的精心构思。

(二)以人民立场为根本落脚点

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始于资本、止于资本,始终为资本所操控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则是始于人民、止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其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实践始终的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人民能够切实享有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关切。把平等宏图落实落细,尽力落到从每个具体的人到全体人民的身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盯紧、用心致思尽力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回避问题,而是勇于直面和解决问题。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社会暴露出来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公平正义之于人民的重要性和解决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不平等问题的迫切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 〕20注重真抓实干、落实落细,让人民群众享有幸福感、获得感,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的执政风格,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也特别注重将平等落到实处。从“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7 〕,从“切实解好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到“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要抓紧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殷实” 〔8 〕到“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制定落实,习近平既注重政策的谋划设计,又注重政策的落实;既注重制定能够落实的政策,又注重从政策落实环节设计政策;既注重高屋建瓴、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又亲赴一线了解实情、指导和推进工作,凡此种种,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鲜明的人民立场。这是说到做到、落到实处的人民立场,是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人民立场,是让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人民立场,这样的人民立场,将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在统一起来,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真实性的生动诠释。

二、最直接的实践指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没有别的选择和出路,只能依靠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是平等的享有者,同时也是追求和实现平等的实践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践作为实现平等的第一战场,致力于把作为执政理念的平等理念、执政主张的平等主张通过丰富生动的实践,转变为为人民群众所体验、所感知、所收获的平等事业,从而使我们党的平等事业转变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事业。

(一)扭住发展这个关键不动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物质基础保障的平等,是画饼充饥的虚幻平等,而且还可能因为陷入绝对平均主义的“温床”而窒息平等的生命力。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人民所享有的平等只能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9 〕116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改革开放,在作出这一伟大历史抉择的时刻,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时刻,就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走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道,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时刻。正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 〕373从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抉择的时刻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扭住发展这个关键不动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短短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从而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包括贫富差距在内的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所造就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的内在组成部分和必经的发展过程。

(二)注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断,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目的指向是共同富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处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平等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实践、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结论。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变化。即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扭住发展这个关键不动摇的同时,要着重丰富发展的内涵,着力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直面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加大等问题,着力破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男女之间存在的不平等问题,更加注重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0 〕。

农村贫困问题是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需要我们党重点施策、倾力解决的平等问题。党的扶贫政策因此而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战略,紧紧围绕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精准施策,精准到人、精准到户,既照顾到个体差异和个体要求,又注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因此是筑牢平等堤防、着力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和城乡之间不平等问题的治本之策。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生存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村从12.87万个减少到2707个,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个。脱贫攻坚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举,而且是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根本之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的伟大壮举。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从梁家河支书任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的“沼气革命”到正定县委书记任上把办公桌摆在大街上现场办公,从宁德地委书记任上提出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要求到浙江省委书记任上统筹城乡兴“三农”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一直到走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岗位亲自倡导推进“厕所革命”,习近平始终心系人民群众,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一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所需的平等关切。习近平的从政历程就是一个把平等关切的心结和足迹贯穿始终、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历程,从关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吃穿住行,尽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更有尊严、更体面的生活,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具有最深层的情感力量和最直接的实践指向。

三、最坚实的法治支撑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平等与法治的关系最为紧密,这种紧密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平等权作为最基本的人权,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的这一表述,就是对平等与法律关系的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把法律和平等进行了最根本最具针对性最广泛的关联,在立法和司法这两个最主要的环节兑现平等,把宪法关于平等的主张进一步落实落细,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一)坚持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如何体现与平等的关系,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法律对平等的重视程度和具体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的完善和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以及宪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权威地位,为确立平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地位,依宪依法保障平等,奠定了根本前提。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为切实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丰富平等权的法律保护,提供了宪法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充分体现和反映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内涵极其丰富的思想体系。这样一个思想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是其根本目的,人民性是其本质要求。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平等诉求,落实人民的平等权,坚持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通过宪法修正,进一步丰富了平等的内容,为通过宪法和法律具体保护平等提供了宪法依据。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多方面反映和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平等诉求,是一个包含人民丰富平等权诉求的宪法修正案。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不但使平等权直接体现在宪法中,而且为其他法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更加平等地保护公民的权益,更好地落实平等权,提供了明确的宪法依据。

民法典编纂工作的顺利完成,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民法典编纂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这是民法典编纂成功的最根本保证。” 〔11 〕2020年6月16日出版的《求是》第12期发表的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一文强调,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12 〕。民法作为人民从事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母法,构成了对平等权全面、广泛的保护。“它是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法律之一,事关每一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为民事主体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行为实施的最基本秩序。” 〔13 〕

(二)坚持司法公正的基本底线

司法是衡量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平等权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何种程度的基本标尺。习近平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14 〕5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司法公正的高度重视,是对人民平等关切的真切体现,就是“努力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是坚持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平等观。

为了坚持好、落实好司法公正,最充分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属性,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深化推进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司法公正为目标导向的司法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司法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司法过程更加公开,司法权运行更加规范,诉讼机制更加便民,人民平等参与司法的力度增强。另一方面,直面和纠正冤假错案,以实际行动让每个公民都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所在。

冤假错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伤疤,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来说也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一旦审判不公,造成冤假错案,都会冲击社会公正的底线,破坏司法公信力,危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呼格吉勒图案、念斌案、聂树斌案、张玉环案等一系列冤案错案的纠正,不但具有个案意义,还个人以清白,而且是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憲法主张的具体落实,是对人民利益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具体落实。

四、最强烈的中国担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特性,“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 〔15 〕428。当今人类已进入地球村,在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彼此密切相关、国与国之间深度互动的全球化时代,平等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需要人类正视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的自觉担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表达

消除不平等是人类面临的历史性难题。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相当程度上都是由发展的不平等所造成的。由于起点不平等、机会不平等、规则不平等、权利不平等、资源不平等,塑造了处境和遭遇不平等的个人、群体、地域、国家,由此衍生出与不平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而上升到困扰整个人类的世界难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全球化的深入,一方面为解决这些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从机遇方面来说,全球化的深入使得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再是孤立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需要站在人类的高度理解和沟通才能解决的问题;从挑战方面来说,全球化的深入客观上带来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也趋于复杂化。无论如何,全球化时代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越来越需要以平等关怀的眼光来对待。正是为了回应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平等关怀的要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概念越来越走向成熟、越来越进入整个人类的视野,特别是被写入多份联合国文件中,逐渐成为全球治理遵循的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互信、尊重、分享、合作、共治、共生、共赢等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共同体”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等各种主体之间实现互利共赢、汇聚利益共同点和谋求最大公约数,体现了面向整个世界的平等关切。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担当,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决定的。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天,不断发展起来的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反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又身体力行促进平等事业的发展,体现出真挚的平等情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习近平强调,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一方面在国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举国之力救治患者、摆脱疫情;另一方面,一刻也没有忘记正在遭受疫情侵袭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患者,以平等之心、守望相助之举帮助他人,没有厚此薄彼,坚持生命至上、休戚与共、互帮互助的理念和原则,用事实和行动说明平等的重要意义,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挑战、积极开展合作、分享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国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

只有把平等关切真正融入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才能够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能够共同促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发展取得的成果也能够为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其中内含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整个世界推己及人的平等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17 〕这段话为我们展示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原因、丰富内涵、实施路径、目标指向,其中贯穿的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初心及对整个世界真挚的平等关切。

平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面临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关切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一课题,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更有力的探索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不但能够解决好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必将以自觉的担当为促进世界平等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5/c_129726443.htm.

〔8〕杨 典.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多管齐下保基本民生〔N〕.人民日报,2020-06-17(09).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02).

〔11〕黄 薇.民法典的主要制度与创新〔J〕.中国人大,2020(13):22-25.

〔12〕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J〕.求是,2020(12):1-3.

〔13〕万 鹏.从四个维度把握民法典重大意义〔J〕.理论导报,2020(06):40-41.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马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张华波,邓淑华.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11):29-37.

〔17〕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N〕.经济日报,2019-04-22(02).

责任编辑 杨在平

猜你喜欢
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