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建议定调西部发展新图景

2020-12-23 04:16青木
新西部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成渝十四五区域

青木

在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十四五”建议再次将西部大开发排在首位,由此不难看出西部地区的重要分量。

西部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丰富的劳动力和和消费市场,对于提振内需,打通内循环意义至关重要。整个西部地区,可以说是国家落子最频繁的地带,而从新的五年规划来看,国家层面对西部的战略支持,权重或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整个西部而言,下一个五年,依旧是红利密集的重大机遇期。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

众所周知,中国以五年为期,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发展走向。而从这次的《建议》,可以观察“十四五”规划的一些基本内容。

那么,关于区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文件有哪些重要的定调?区域经济又将迎来哪些重大变化?

过去五年区域协调发展成就显著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文件提到:“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具体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与“十三五”的《建议》相对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

不管是“新格局”“新突破”,还是“加快崛起”“加快推进”,都隐含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当然它也说明,经过五年的发展,各大区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回望过去五年,从东到西,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确实是成果颇丰。

东部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外,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最近一两年陆续出炉,两大国家级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广州和深圳已经开始谋划通过地铁接驳。

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提速,武汉拿下国家中心城市,长沙和郑州先后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合肥更是火力全开,在扩容之后经济增速迅猛。

东北地区,一度是“衰落”的代名词,不过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提振下,也在不断起变化,万达、恒大、阿里、京东等企业大佬密集前往东北投资落子,就是重要的信号。

西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贵州、云南经济持续领跑,重庆、成都、西安三大中心城市,成为炙手可热的新一线网红,人口持续流入,重庆还实现了对广州的反超。

西部地区依然占据重要分量

可以发现,在区域协调发展层面,不管是“十三五”还是“十四五”的《建议》,西部大开发都是排在首位的,由此不难看出西部地区的重要分量。

原因在于,第一,相对于其他大区,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确实是相对最薄弱的。比如尽管西部覆盖12省区,范围广阔,然而在城市层面,除了重庆、成都和西安外,经济体量最高的昆明,作为西部第四城,也只有6476亿元。

第二,西部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丰富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对于提振内需,打通内循环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过去五年来,陆海新通道落地,重庆之外成都和西安先后入围国家中心城市,并斩获国际门户枢纽的城市定位;成渝双圈升格为国家战略,成为第四极。整个西部地区,可以说是国家落子最频繁的地带。而从新的五年规划来看,国家层面对西部的战略支持,权重或将进一步提高。

比如文件提到:“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这几项重大工程,好几项都跟西部发展密切相关。以川藏铁路为例,一旦建成,将直接拉近西藏和四川,和全国主要经济区的距离,强化成都、拉萨的战略地位。

而对具体承载这些大工程的地区来说,超级项目的落地,除了战略加持外,还能有效拓展投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因此对整个西部而言,下一个五年,依旧是红利密集的重大机遇期。

成渝双圈的新使命

西部地区要取得快速发展,成渝双圈无疑是重中之重。作为全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双圈的规划发展纲要,已经经过了审议,离落地只差最后一步。

不过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次的《建议》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节上,提到了同样即将出炉规划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但没有提到成渝双圈。

而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却单独点名了成渝双圈:“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这个微妙的细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成渝双圈的城镇化率,目前只有54%左右,低于60.6%的全国水平,依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充分余地。其次,关于新型城镇化,文件要求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而成渝双圈作为第四极,相对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中部塌陷的问题恰恰较为突出。

日前《求是》杂志上发布的高层重要文章,同样提到,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这也意味着,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之外,成渝双圈还承担着为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探路的使命:一方面,要以人为核心,实现城市综合发展,提升治理水平,完善生态功能风险防控;另一方面,大城市要引领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当然,对成渝双圈单独“委以重任”,也预示着,接下来它可能会承担一些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改革任务。

中心城市战略略有微调

过去五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迅猛推进。农业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之间的人口竞争愈演愈烈。在此过程中,那些区位良好、产业成熟、交通发达的一二线大城市,成为绝对的赢家。下一阶段的城市格局,又会如何变化呢?就文件内容来看,中心城市战略,未来仍然会继续贯彻下去。比如《建议》提到,要“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

过去五年来,成都、西安、济南、长春等地先后通过调整区划的方式,实现了快速地做大做强。而强省会战略下,各大省会城市也成为经济和人口资源持续导入的高地。

一二线城市的不断崛起,让中国城市的竞争力得到了整体提升。目前为止,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已经达到17个。今年年底,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南通和西安,都将朝着万亿俱乐部发起冲刺。

不过也得看到,优先发展大城市,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不意味着城市单体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对城市扩张衍生的城市病可以放任不管。这次文件就明确:“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这一表述,和日前《求是》杂志上刊发的重要讲话,也形成了呼应。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不断开放落户、打通市场壁垒的过程中,各类资源仍然会向中心城市不断积聚,但中心城市的发展,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模上限。换句话说,大城市还会继续做大,但它们和北京、上海一样,不会无限膨胀,而一些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将迎来更多的机会。

猜你喜欢
成渝十四五区域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分割区域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成渝共振,高质建设双城经济圈
擦桌子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