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0-12-23 09:33徐磊芦瑶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大思政高职英语

徐磊 芦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作为学时长、涉及学生范围最广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当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通过分析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详细阐述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希望广大高职英语教师提高思政意识和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作者简介】徐磊(1982.01-),讲师,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芦瑶(1982.05-),讲师,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環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职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环节中是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每年都会有许多人赴海外学习,同时也会有大量的海外学子赴中国学习。随之带来的是文化、价值观互相冲击的现象。加之“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手机各类APP可以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而高职学生自身学习能动性较差,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西方消极、腐朽的思想缺乏辨识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帮助学生从容面对文化冲击和思想渗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高职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课程设置为2学年4学期,周课时至少每周4课时,高职学生也会在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接触到西方文化,如果高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地讲解西方文化,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学生也许会被一些腐朽的西方思想所影响,而且大部分的高职用语教材内容过多强调语言方面或专业领域方面,而忽视了育人方面,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的深度和感染力都不够。如果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大大地弥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短板。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

思政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仅是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责任,而是全员教师都需要参与的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最初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它要求各科任课教师都需要在所教授的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字面表达顺序的不同,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就是指代思想政治课程,指的是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后者的核心重点在“课程”,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着重找出各科中如何渗透思政教育的途径,是“大思政”格局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在各学科中融入“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总之,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多重作用,具备培养大学生三观,完善人格的作用。

三、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紧跟市场设置专业,更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有时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学习能动性较差,很多高职学生习惯由教师引领被动学习,辨识能力弱。

高职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自然会接触到一些西方的思想文化,在高职英语中融入“课程思政”模块,会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会有效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与高校的思政课程协同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高职英语的课程性质与思政教育的课程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目标是一致的,高职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是所有课程当中涵盖面最广,周课时量较多,学生重视程度高的一门课程。那么通过高职英语的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满足市场需要,又可以挖掘高职英语课程中具备的人文性特征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时的辨别能力。高职学生对于显性的思政授课方式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不太高,如果通过高职英语的隐性思政元素,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三观,定会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参与度与理解度,可以做到高职英语与思政教育双赢。

四、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通过对高职英语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同时顺应新时代发展,“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1. 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思政能力,组成教学团队。面对学生学习能动性不足,高职英语教师有时候难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认同感比较低。作为高职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此外,教师还需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有较高的育人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准确地挖掘出思政元素,并利用这些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思想上能够正确的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些需要职教师首先转变自身观念,“课程思政”与高职英语教学不冲突,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教师可组成教学团队,构建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商定“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并据此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对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团队教师也可以将研究成果申报相关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最终将教学研究成体系地运用到教学当中。

2.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需要从所教授的教材中,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当中的思政元素,将高职英语的隐性课程发挥积极作用。如果选取思政元素恰当,一定可以触动学生,让他们学会从理性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形成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双赢局面。高职英语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深入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有效的思政元素。

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听说》第四册,Unit4-Part B中一则听力材料是有关“Tea Ceremony in Japan”(日本茶道),其中讲述了日本茶道的形式、文化特征等。教师可以适时为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茶文化,告知学生日本的茶道其实是源于中国的,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找出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也更加熟悉我们自己的传统茶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选取,除了教材以外,教师也可以从各大网站和学习APP中为学生拓展一些含有思政元素的音频、视频,比如“学习强国”APP中可以订阅China Daily,CGTN,实时了解时事动态,此外,“学习强国”中还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都可以为学生拓展。此外,还有中国网每周四更新的“中国3分钟”,通过短短的3分钟视频向世界介绍中国等等。总之教师选取教学材料时,一定要斟酌材料的适用性,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竞争力。

3. 教学方法创新,增加学生学习能动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变化,当今大部分高职教师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比以往有了很大变化。为了充分达到育人功能,应该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改革教学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结合当今的移动学习,利用数字平台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比如:头脑风暴,抢答,最强大脑等小游戏,也可以设置一些闯关小测试,激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可以进行一些小组协作任务,帮助他们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诸如此类的教学小活动,会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必将会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切忌生搬硬套,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提高师生“去粗取精”的能力。高职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通過挖掘课程当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实现高职英语与思政教育双赢。

参考文献:

[1]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

[2]王丹.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海外英语,2020(2).

[3]王月亚,张锴.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探索[J].才智,2020(6).

[4]吴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语,2020(6).

[5]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大思政高职英语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