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实例

2020-12-23 09:33林娟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英语阅读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以一节初中英语阅读课为例,阐述了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

【作者简介】林娟,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

中学英语阅读是一门高度综合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课型,旨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方案。有效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下面笔者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down the rabbit hole”这篇阅读文本为载体,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读前环节:合理预测,阐明己见

阅读前预测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阅读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预测,找出who, when, where, what, how五要素。教学片段如下:

T: Hey guys, after reading the title, 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S: Something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T: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to know?

S1: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S2: When did she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S3: Where did she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S4: Why did she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S5: What was in the rabbit hole?

...

【設计说明】预测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推断文本内容的可能性,活跃其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活他们原有的图式,培养其谋篇布局的能力,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二、读中环节:挖掘内涵,拓宽思维

活动一:快速阅读,核对图式。

读中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环节。我们可以在本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快速浏览、理清段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在此环节,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阅读的起始阶段,因此特意降低难度,让学生根据文本材料,按顺序排列主人公Alice的行动。

排完顺序后,让学生圈出故事发生的地点。随后根据地点,结合图片,让学生进行分段,这样学生自然能弄清文章的结构内容。教学片段示例:

T: Boys and girls, what did Alice do step by step?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put the sentences in the correct order.

S: Give the correct answer

T: Alice did a lot of things in different places, can you circle these places?

S1: across the field

S2: by a river

S3: in the hall

T: Can you match the places with paragraphs

...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把Alice的行动按顺序排列,培养其快速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整体性和情节。根据所圈出的地点与段落相匹配,帮助其梳理文章脉络。

活动二:研读文本,推理质疑。

在学生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后,我们应引导他们潜心研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细节。我们可以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置如下递进式问题串,推动学生有浅到深,由表及里的思维:

What did Alice do by the river?

What was special about the rabbit?

What did Alice think of the rabbit?

Why did Alice jump down the hole?

If you were Alice, would you jump down the hole?

What kind of girl was Alice ?

What problems did Alice have in the hall?

【设计说明】问题串的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在本环节中,笔者设计了浅层的信息获取和理解的问题串及深层的解释与判断的问题串。问题1、2、7为低阶思维问题链,让学生了解Alice在河边做了什么;遇到的兔子有何特别之处;掉入洞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信息获取,为接下来的文本深度解析、推断和评价搭建了平台。问题3-6属于高阶问题串,让学生谈谈Alice看到兔子的内心活动;倘若你是Alice,你会跳入洞里吗;以及Alice是个怎样的女孩。这些深层问题串能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回答多元开放,学生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遇到疑问后发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即能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还能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提升思维内涵。两个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运用和发展。

活动三:立足情境,感悟情感。

鼓励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时候,体会主人公Alice的情感。朗读“How amazing!”,体会文章的用词之美,感悟兔子的与众不同和Alice看到这只兔子的震惊的心情。朗读“down, down, down”,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兔子洞深不见底,充满神奇色彩。朗读“There were doors all around, but they were all locked. Alice saw a small key on the table, but it did not fit any of the doors. 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 the door, but she was too big.”体会文章的句式之美,了解Alice在兔子洞遇到的困难,体会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Alice从期待到失望的心情让学生感同身受。

【設计说明】在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理清文章框架结构、获取细节信息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主人公的情感和文章内涵,培养其解读、推断能力。另外,感悟情感是进行批判质疑和反思的前提及基础。情感的共情需要借助于分析和推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品读文学作品之美的能力。

三、读后环节:小组活动,分析评价

在阅读课的最后环节,学生对于文本结构及内容都了然于胸。此阶段,可以组织小组活动,从评价文本结构,是否认同文中观点,设计对人物的评价来作为常见的读后活动,帮助学生架构自己与文本、自己与世界的桥梁。本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两组问题,小组讨论,代表汇报。问题如下:

1. How could Alice go through the door? What would happen next?

What do you think of Alice? Why do you think so?

第一组问题发挥学生想象力,通过表演故事从而进一步运用这节课的所学知识。第二组问题,在学生讨论后,有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Alice是一个好奇、勇敢、细心的女孩;第二种观点认为Alice鲁莽冲动。尽管答案不一致,但笔者表示非常满意,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显然是批判性思维方式。

【设计说明】评价是批判性思维走向自成品的关键,是从求知到质疑再到分析,最终产生自我评价。此环节安排有梯度层次的活动,直观明了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发展过程。通过开展半控制活动,巩固其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角色理解,挖掘其深层次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鉴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引起重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联系学生实际,将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循序渐进使批判性思维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贵丽萍.评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9):10-11.

[2]魏冉.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9):110-112.

[3]王巍.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解析式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科技展望,2015,2532:138-139.

猜你喜欢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英语阅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初探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