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与和谐

2020-12-23 09:33王文彦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和谐

【摘要】从古至今翻译标准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可见翻译标准不是死板、静态的,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当前翻译标准从雅达信逐步向多元互补与和谐发展,对我国翻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基于此,笔者将对翻译标准的演进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梳理,以促进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以及翻译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翻译标准;多元互补;和谐

【作者简介】王文彦(1986.06-),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安徽省池州市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技巧、公共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以池州職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英语为例”(2019jyxm24)阶段性成果。

引言

如何科学、准确、达意地开展翻译工作,构建普适性、通用性的翻译标准,一直是国内外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国内外翻译理论的研究核心。现阶段,关于翻译目标的准确度理论的认知存在多种观点,各种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多元共存,争议不断。而学者辜正冲的多重互补理论顺应了这一趋势,为翻译标准指引了新的方向。

一、翻译标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翻译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关于翻译标准存在着下述五种翻译原则:(1)“字意同译”原则,即翻译时要遵从原文进行翻译,保障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不能文不对题,也不能南辕北辙;(2)“框架保留”原则,即原文是什么句式、什么逻辑,译文也应当是尽可能地与原文相似。不能说原文是五个小短句,译文用一个大长句来表示,要保留原文的形式;(3)“风格保留”原则,即译文必须保留及反映原文的风格,原文若为“武侠”风格,译文就不能为“都市”风格,必须形神兼备;(4)“时代特征一致”原则,即原文用了什么时代的语言习惯,译文中也应使用该时代的词汇表示。比如对于19世纪的“desk”的翻译,将其译为“桌子”即可。若将其译为古时候的“案牍”或者现代的“茶几”显然是不合适的;(5)“增删一致”原则。即原文中删除或增加某部分,译文也随着删除或增加某部分,整体逻辑结构和框架不变。这五种原则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标准的理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翻译学也呈现出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增加了翻译标准的构建难度。

二、多元互补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多元互补理论即“多重互补”理论,旨在解决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诗歌是否能译的争议。其中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理论是由若干具体标准构成的互补标准体系,每一个标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此外,在多重互补理论提出后,在翻译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首先在多元互补翻译理论中,学者辜正冲对已知的翻译标准进行了梳理,并将翻译标准升级为多元论,打破了翻译标准长期僵化的局面,促进了翻译标准的与时俱进。最后在多元互补理论上,辜先生认为具体的翻译标准体系是开放的、可以连续的,这对“多重互补”理论本身也进行补充和完善。但是目前依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澄清。

三、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与和谐应用策略

1.秉持多元互补理念,凸显“信”原则。在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与和谐视域下,翻译要秉持多元互补理念,凸显“信”原则。由于不同读者具有不同“三观”,不同视角,因此赏读作品时常会受到自身经验和经历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的体验或感受。但无论读者或译者如何解读某一文本,或是个人的差异有多明显,依然会共通之处。其中“预理解结构”是指在翻译时,译者在不受外因干扰前提下,遵循故事事件、发展线索、原著特定参照物的翻译过程,包括语句的形式和风格、修辞逻辑等方面。

例如《老人与海》这部著作,不同的译者对著作细节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达,但对原著的情节和脉络必须是一致的,这是评价翻译质量的客观标准。因此翻译的首要原则和理想状态就是尊重原著。原著就是“纲”,就是“本”,无论是“信达雅”亦或“多元论”,都要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另外,翻译不同于创造,并未无中生有的过程,更像是“复制”,即从一种文字或文化载体,复制到另一种文字或文化载体上,用另一种文字或文化等价解读原有文化著作,客观传达原文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不能凭空捏造,不能矫揉造作。虽然对原著绝对忠实和绝对准确很难达到,但难度不能成为译文与原文差距的理由,更不能借此降低翻译追求。当然在“尽力而为”的前提下,也允许译者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对翻译成果存在一定个体差异。但是如果任由“多样性”自由发展,又会成为译者不思上进、“差不多”思想的保护伞。这些因素不应无一例外地成为确定翻译标准的参考因素,确保译者更好达到翻译目标。

2.翻译注重“形似”更注重“神似”。 在多元互补与力求和谐的翻译标准视域下,译者要做好翻译“形似”与“神似”的辩证统一。正如学者辜正冲先生所指出的,不同的译者个体间存在视角、水平和翻译风格的差异,因此会导致多个译本的存在,形成类似“一源多像”的局面。由于译者目的性、审美趣味或读者层次的鲜明个性特征,以及主观随意性大,在实践中译者难以把握,很容易给人以“标准把握中的虚无感”。不同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人物风格,甚至还有作者的个人风格,因此针对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也应存在一定区别,已实现对原著“形”和“似”的尊重和表达。译者应多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多注意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知识信息文本输入。即翻译实践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与原著“形似”与“神似”的辩证统一。在处理一些非文学文本等具有较强科学性的材料时,译者应注意原著的语义信息情境。虽要重其“形”,更要重其“神”。在翻译过程中,要对原著进行适当调整、适度转换或修正,体现出翻译的灵活性。翻译工作是对原著的和译者的“主客观”认识的统一,学者辜正冲先生的多元互补理论强调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立体思维的角度,以及不同的人的审美偏好和审美学者来看,辜先生的“多元互补翻译标准论”和著名教授提出是“不同的和谐观”,都为翻译标准提出的有效依据。

例如由于文化的多样性,翻译标准也应该是标准的整体化(无数标准),在翻译标准上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对虚无主义的追求进行过分限制。因为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读者具有主观思维,译者总是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翻译,读者也倾向于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来欣赏或审视翻译。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但这是不同时期的客观存在。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把“忠实”视为“原著本身”,并指出“绝对标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根本,提倡對原文的忠实”。“信”是指忠实原文的绝对标准。此外翻译标准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翻译发展的必要过程,也体现了翻译精神上的相似性。翻译可以包括不同层次的读者,但其基本思想是“宁可信而不随”,即翻译应该具有不同文化中的外来事物可能具有相反的意义。所以译者为了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实质,最好对“忠实”进行界定,需要译者达到“和谐而不同”的层面,达到“分离而不分离”“互补而不共存”的境界。

3.采取立体思维,达到最佳近似的目标。在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与和谐视域下,翻译标准上采取立体思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经常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看法和理解可以概括为:译者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原则进行理论追求。对于翻译标准的多种方法,再现了原文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互补理论追求的是一种和谐,译者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追求和谐,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多元互补翻译标准借鉴了中国道家哲学的精髓,不仅以宽容的态度认识到几个标准的同步性,而且认识到翻译是一个功能明确、相互补充的标准体系。这是由于“多元互补的翻译标准”的包容性,即兼容并包、开放性强、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不同的翻译标准理论。这是由于每一个作家、翻译家和读者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成长经历,从而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这与其他人不同:写在纸上会有独特的文字标记,从口中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例如“多元互补翻译标准”具有高度的弹性张力,涵盖了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相对性。特别是翻译标准多元互补,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综合与分析的互补,甚至是跨学科的互补等。此外随着计算机翻译技术的飞速发展,译者也要丰富和发展“前人翻译标准”,进行多领域、多学科的结合,满足实际翻译的需求。但是所有的翻译都是以原文为基础的,而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其中最佳近似是指译文最理想的逼真度,以模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译者用“最佳近似”代替“忠实”和“对等”,应该是客观的,目的是更加接近原文。绝对标准的作用只有最高标准(最佳近似)才起作用,而其他标准则会沦为次要标准,但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且主要标准的存在期限是有限的,一些次级标准已升级为主要标准,而原来的主要标准已降为次级标准。在漫长的翻译长河中,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理论兼具解决翻译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功能。促使译者以多元化思维,从自觉地欣赏翻译风格的多样性,到系统地实践翻译技术的多样性,为了引导读者培养自己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培养与万物相适应的情操,具备多层次的翻译鉴赏能力,帮助读者根据不同的翻译恰当地吸收有效的信息风格。而且对于翻译,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它,从而否定它的价值,而且要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公平地对待译者,从而真正对原著和译者负责读者多元的翻译标准思想可以并根据不同的翻译标准,来判断自己翻译的价值,从而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实践需求。

四、结论

在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与和谐视域下,需要译者抛弃固话标准,形成开放、兼容的思想模式。同时译者要不断丰富与丰富前人的翻译标准,进而为读者带来多元审美、贴切明了的翻译。由此促进翻译行业不断发展,始终保持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黄鸿运.论辜正坤先生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6):377.

[2]蓝红军.翻译批评何为:重塑批评的话语力量[J].外语教学,2020 (03):84-88.

[3]骆仲冕.基于中国翻译艺术关于“忠实”标准的历史探究——由严复“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中的“信”字谈起[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56-57.

猜你喜欢
和谐
和谐之美
关于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