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博物馆馆藏元代琉璃舍利塔赏析

2020-12-23 04:34杨海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元代琉璃馆藏

杨海霞

摘 要:在武山县博物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其中一件元代琉璃舍利塔因古朴、独特、端庄、大气的造型,斑斓华丽、光华四溢的釉色,精湛的技艺,精良的工艺,罕见的形制,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显得尤为出众。

关键词:馆藏;元代;琉璃;舍利塔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东汉中平五年(188)置新兴县,宋置宁远县,民國三年(1914)改称武山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武山县东连甘谷,西接漳县,南通岷县、礼县,北邻陇西、通渭,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贯穿东西,洛礼公路、贺岷公路和武漳公路横连南北,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道路交通网络。自古以来,武山县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地处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佛教传播的必经之地。

武山县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域内留有的丝路明珠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禅殿寺石窟,加上武山县博物馆馆藏的元代琉璃舍利塔,都见证了佛教曾在武山县盛行。

“舍利”,梵语saris的音译,也有译作“设立罗”,意为身骨或灵骨,是佛门的圣物。佛舍利坚硬异常,“击之不坏,焚亦不焦”,亦称“坚固子”。《金光明经》卷四云:“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舍利子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还有的呈莲花形;颜色有白、黑、绿、红等。佛塔亦称“浮屠”,是佛教的象征,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及各种法物。佛祖涅槃后,信众们把他遗体火化后留下的遗骨收在一起建塔供养,存放佛骨(舍利)的佛塔就叫舍利塔。

舍利塔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历代的发展,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塔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其形态也有了一些变化,但基本造型都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若论塔的数量及风格的多样,中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国家。

1 武山县博物馆馆藏元代琉璃舍利塔的性状

武山县博物馆馆藏的元代琉璃舍利塔为国家一级文物,通高100厘米,重约25千克,泥质红陶胎,通体自上而下由塔刹、相轮、塔身、莲台、四方座五个部分组合而成(图1)。塔刹上部为桃形,中部有两圈凸弦纹,下部为一件覆钵体倒扣于一圆盘形宝盖之上,宝盖边缘有六朵宝珠花,宝珠花连着六串连珠纹把宝盖分为相等的六份。宝盖由四部分粘接而成,粘接痕迹明显。宝盖下承圆锥形十三相轮。塔身上部为束腰多角台阶,中部为一覆钵体,钵体顶部对称饰四铺首,衔一周波浪形串珠璎珞,中部为一圈凸弦纹,缀对称流苏及宝珠火焰纹各四个,整个钵体倒扣于束腰覆仰莲台上(图2)。莲台由上下对称的莲瓣组成,莲瓣上部饰金黄琉璃釉,下部饰绿釉,釉色明丽,交相辉映。莲台置于一四兽形足的四方座上。塔体保存非常完整,体形硕大,端庄丰满,上下错落有致。

该琉璃舍利塔为泥质红陶胎,先分别把舍利塔五个部分的陶胎烧制好,然后在烧好的素胎上施铅釉,再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琉璃釉是低温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为主,铁、钴、锰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烧制方法多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琉璃釉,然后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装饰陶胎制品。釉色有黄、绿、蓝、紫等多种。琉璃釉始见于战国的陶胎琉璃珠,隋、唐、辽时不断发展,隋、唐时期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明器、供器等。明清时期继续烧造琉璃釉,在皇家宫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饰件上较为多见。琉璃也是佛教“七宝”之一,被认为是消病避邪的灵物。这件元代琉璃舍利塔上明澈的琉璃色彩绚丽、变幻瑰美,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想象空间,同时给人灵感和智慧,寄托了人们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的美好心愿。

2 喇嘛塔的简介

藏传佛塔也称藏式塔、宝瓶塔、喇嘛塔,多分布在藏传佛教(喇嘛教)传播的地区。喇嘛塔为覆钵式塔,是一种来源于印度的佛塔建筑形式,与印度的窣堵坡很相近,盛行于元代、清代,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喇嘛塔除安放喇嘛的舍利外,还藏有佛像,以供朝拜。

喇嘛塔的整体造型似瓶,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相轮、塔刹等部分组成。基座又称为“须弥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等多种形制,其中以方形基座最常见。在基座半腰部位多雕刻覆莲或仰莲,有的还雕有狮子。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塔身形如倒扣的钵,因此也称为“覆钵”“覆钵丘”。塔身多呈圆肚形,也有做出棱角的,如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塔就是八角形的,这种样式多见于尼泊尔。塔身上多开有佛龛,称为“焰光门”,内奉当地人崇拜的佛像。相轮也称为“塔脖子”,又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相轮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奇数线条,如七条、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不同的相轮层级的寓意也不同。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相轮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

通过上述对喇嘛塔的描述,可以发现武山县博物馆馆藏元代琉璃舍利塔的造型、风格均有元代喇嘛塔的鲜明构成特征,这就佐证了元代喇嘛塔曾经流行于甘肃一带。

3 元代琉璃舍利塔的来源和用途

这件元代琉璃舍利塔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武山县桦林乡高河村火烧屲遗址出土的,是当地的一位村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中耕作时发现的。当他看到这件器物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时,就把它挖出来带回了家中。家里老人看到后,觉得这件器物应是寺庙里的东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寺庙里的东西是不能带回家中的,它会给家里带来灾祸。于是这位村民又将这件元代琉璃舍利塔复埋原处。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这位村民将他的这一发现告诉了武山县文化馆的馆长。获悉情况后,当时的武山县文化局局长与武山县文化馆馆长等立即前往高河村,在火烧屲遗址中清理出了这件元代琉璃舍利塔。舍利塔出土时断裂为几块,工作人员慢慢地将其拼接在一起,当完整的塔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其精美大气的造型、绚丽的色彩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元代琉璃舍利塔入藏武山县博物馆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过查找资料,仔细研究,对其进行了粘接、修复。经过几代工作人员的研究,我们认为该塔为桦林乡高家寺僧人的陪葬品。当时元朝的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流传范围迅速扩大,在甘肃一带寺院林立,高僧云集。这件元代琉璃舍利塔中空的塔身或许是用来装高僧舍利或经书的,但因寺庙毁建,地形变迁,史料全无,研究尚待深入。

4 结语

琉璃舍利塔的入藏,不仅让武山人民感受到它特有的文化气息,而且让文博界也大为振奋。近年来,元代琉璃舍利塔不仅在省内被借展,而且还远赴中国台湾、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展出。日本的展览机构为了便于在运送途中对舍利塔进行保护,还专门为舍利塔配置了特制的箱子。2009年天水市博物馆借展,通过与“武山人”头骨化石等文物一起展出,不仅发挥了馆藏文物的社会宣教功能,而且宣传了武山县深厚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武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研究元代武山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藏传佛教在武山流传的佐证,更是当时桦林一带佛教盛行的实证。

参考文献

[1]常霞.陇西发现的元代舍利塔研究[J].敦煌研究,2012(6):47-52.

猜你喜欢
元代琉璃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
琉璃的精工之美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碎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