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明清瓷器纹样的民俗文化

2020-12-24 06:12张莹莹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纹样瓷器

张莹莹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引言

陶器产生于几千年之前,造型各异,不同抽象、具象的图案,极具有审美韵味。“瓷最早烧成于东汉”[1],经过长期的发展,瓷器兼顾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在泥胎上通过雕、刻、堆、镂、画等技巧,加之各种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等运用,形成一幅幅极具生活气息的装饰绘画,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明清时期瓷器达到鼎盛。各种装饰题材的瓷器遍布,内容涉及具体的生活场景和艺术材料的再现和模仿等等,不一而同。本文通过分析两类“抽象”和“具象”的代表性纹样,进而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1. 明清时期民俗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气息的不断加剧,不断增加的人们生活需求,促使了日常生活器物的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出现的不同阶层的需求,故此日用器皿的设计造型和纹样,也在不断地更新,贴近当时不同阶层的文化,以达到维持市场的均衡和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尤其是陶瓷类的日用器皿,有快速地感知到市场的功能,如是一类具有民俗化倾向的瓷器及其负载的纹样,被广泛的设计和利用,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陶瓷纹样民俗化通常指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种倾向,是表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日用器皿的实用功能注定了能最为妥帖的反映出日常百姓的喜好。了解大众的审美情趣可以窥析出蕴藏在瓷器纹样背后的民俗文化。

2. 陶瓷纹样分类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纹样涉及面广,但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关民俗文化相关的图像纹样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两大类,第一类具象的日常生活场景类。这一类主要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和片段,较为具象和真实。例如:婴孩题材,主要围绕孩童生活的嬉戏玩耍场面以及闺房教育,甚至包括蹴鞠一类的体育活动素材。这一类题材生活气息浓郁,具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活韵味,表达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寄托了渴望下一代美好生活和健康的心愿,也表达了对当下美好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总之这一类主要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提炼和选择,转移到瓷器装饰之中。第二类主要抽象类的艺术再现和模仿。这一类主要是针对其他艺术种类的再现和模仿以及文化思想等相关的图像,比如:瓜果、花鸟、假山、湖石、山水、人物绘画、小说场景、戏曲人物选择等等,这一类题材相对来说较为抽象,但是却能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普通大众的文化诉求[2]。

3. 民俗化纹样分析

明清时期陶瓷纹样种类繁多,涉及到生活的诸多方面。本文主要针对瓷器民俗文化,通过归纳和提取其中有关与当时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纹样进行阐释。这类陶瓷纹样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具象纹样, 这一类主要指具象生活场景。陶瓷纹样的具象,表现在图像的选择和设计上,主要体现日常生活场景。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最为关系密切的莫过于两大主题。其一,有关劳作场景的,在完全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封建社会,日常劳作关系到生存状况,无论是耕织还是渔猎都直接关系到能否很好地生活下去,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这类题材就屡屡出现在各种类型的瓷器上。陶瓷纹样上的耕织(如图1),具体且富有生活气息,它蕴含着农耕民族对最为质朴的生活模式的追求和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有统治阶层推广耕作、劝课农桑的政治意图。其二,有关生命循环、繁衍生息的题材。这一思想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孩童为主要设计对象,如各种婴戏,成为陶瓷纹样中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在方寸的瓶体表面通过绘制或者雕刻等技术,布满着各种孩童的嬉戏、玩闹的场景,童真童趣让人爱不释手,不管是青花、斗彩还是粉彩,质朴纯真孩童的身姿,三五成群或玩闹,或读书,亦或者是围绕在成人周围,这类题材一再地被利用和创作,经久不衰,除了表达出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祈愿,也同样反映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稚子关爱和对生命轮回的解读和理解。

图1 清康熙·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大碗

第二类是抽象纹样,这一类主要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模仿和再现,以及虚构的各种人物和场景的题材,它的出现或者是某个模仿的对象,亦或是作为某个流传的人物等作为设计的图像纹样而出现在器皿的表面之上。这类题材的选择和运用也最为反映出古代先民对这个世界最为原始和朴素的认知方式,也是他们对于美好生活期望的一种表现方式。抽象纹样是相对于具象的生活场景而言,其中也主要包括两类,其一为花鸟虫鱼、假山湖石、瓜果为主要元素的图像,这一类主要是针对山水、花鸟绘画的再现和表现。这类图样的运用基本上是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模仿,也是对真实自然界的一种艺术创作,但是又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花鸟画,因为载体、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也只是有选择地进行表现,通过这些的模仿和再现,表现出日常百姓对文人雅趣的渴望,也反映出不断发展的人文思想。其二,是针对道家思想、神仙题材、佛教人物和佛教仪式以及对社会流行的其他艺术类型的再现和模仿,如选择有关日常生活中某种仪式,来进行瓷器图像的装饰,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在陶瓷纹样上呈现出有关佛教仪式的场景、佛教人物和佛教元素等[3]。如“布袋和尚”“八宝”等图像,还有各种单个虚构的神仙人物来装饰瓷器表面,如“八仙”“西王母”“摇钱树”(如图2)等。当然瓷器纹样中也少不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些职业画家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有如仇英、唐伯虎、陈洪绶艺术作品(如图3)等。

这类抽象的图像的出现,无论是对历史素材的选取,还是文人雅士的艺术作品,亦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都反映出百姓对自然世界朴素的认识和理解,对健康长寿的期望,这些内在外显的特质,也都在说明市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渴望的目标通过抽象的、具象的图像,转化成为视觉的纹样,装饰在日常使用的器物表面,通过这些图像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图2 清雍正·青花加彩和合二仙摇钱树图观音瓶

图3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盘

陶瓷上的纹样不同与其他艺术形式,它因受到载体的限制,通过具象的生活场景和抽象的艺术形象的再现和模仿,来表现出明清时期瓷器上纹样的民俗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些纹样背后渗透出的不仅仅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同时也体现出大众民俗化的选择倾向以及造成这一倾向的真正原因。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纹样瓷器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