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

2020-12-24 07:53包江胜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生工匠精神

包江胜

摘  要: 依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的逻辑基础,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运用,增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逻辑感染力,实现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凸显实践理性,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高职生;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4-0030-0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工匠精神的时代宣扬,是时代变迁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中国当前经济结构改革难题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所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整个社会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更需要积极探索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的逻辑基础

《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可见中华民族对工匠早早进行了定义且崇尚工匠精神。中国出现了许多工匠传奇代表人物,如工匠鼻祖鲁班、隋匠大师宇文凯、第一个工匠团体墨家等,这些传奇工匠追求作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创新发展,体现了工匠精神独特的特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经典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工匠诗句的描述,像《道德经》中有“治大国若烹小鲜”,《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留给了世人一件又一件的绝世佳作,谱写了中国古代历史文明。因此,中华民族自古渗透着工匠精神的血液,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

工匠在各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不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在《管子》书中提出把广大群众分类为士农工商,这种“四民分业”奠定了工匠的地位,当时工匠的主要作用就是“处工就官府”,由此可见工匠地位低下,依附统治者、官府,受剥削又没有自由。商朝,周王在声讨商纣王《尚书·泰誓》书中提出了“奇技淫巧”这一观念,“奇技淫巧”这词语来自“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句子,当时表达的意思为国家社稷着想,避免统治者玩物丧志。汉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家”,儒家成为主流思想,有了“艺成而下”观点,工匠地位低下。元朝时期, 民间将职业十等分,分别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2]由此可见,工匠地位仍低下。宋代时期,南宋文人陈耆卿提出“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文人陈熹提出“来百工,则通工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由此可见,工匠的地位相对得到提高。明清时期,沈德《万历野获编》记录了徐杲木匠因修缮宫殿有功,被封为工部尚书。工匠入仕为官,由此可见,工匠的地位、自由度、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工人不断给工匠精神注入新的血液。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弘扬工匠精神达成了社会的共识。因此,从历史发展看,“工匠精神”历史悠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液。

中华民族的遗传密码里有“工匠精神”的火种,新时代如何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作用,并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工匠精神包涵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人文精神,其本质是敬业,核心是创新。这些人文精神毫无疑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工匠精神一脉传承。如何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我们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探索新的价值。[4]

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逾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中国经济呈上了一份高质量的成绩单,这样的成绩表明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经济结构优化显亮色,创业创新为经济发展赋予了全新动能,汇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离不开高素质制造人才,对劳动者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高职院校,只有大力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能为“中国智造”筑牢基础,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5]

(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工匠人才,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把高职院校打造成工匠人才培养高地,就要以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思想价值指导,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技术技能,还具有技术技能创新,才能符合新时代发展、企业的要求。同时,在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双师型”教师也会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准,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高職生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如果想成为一名与社会、企业接轨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有利于高职生个人职业发展,有利于高职生就业,有利于高职生实现自身价值。如何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如何成为未来的“国之匠人”,必须九九为功,绝非一蹴而就。高职生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要真正从内心上认同,同时要不断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和技能技术,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贡献自身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和人身理想。

三、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工匠精神教育内容时空逻辑断裂

工匠精神教育内容,在时间上没有厘清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传承工匠精神的历史逻辑,在内容分上没有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脉传承的,在价值上没有厘清新时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高职院校设置的工匠精神教育内容,往往被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空洞乏味”、“生搬硬套”,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相关课程,有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课程则围绕着专业知识开展,忽略高职生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教育的结果,高职生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片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跟自身价值实现关联不大,无法将工匠精神融入所学知识,学生理想与现实脱节,缺少对职业的尊重,对工作的热情。

(二)工匠精神教育过程缺乏共同体,主客体互动割裂

教师作为工匠精神的教育主体,应该是敬业从业态度、“传道授业解惑”、执着价值追求,但有的老师自身就缺乏工匠精神,把追求评职称放在首位,对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课下交流更无从说起,造成主体失位现象。高职生作为工匠精神教育客体,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此外,高职生“自控力不强”,容易放松自我,面对 “网络游戏”容易沉迷,没有心思提高自身的精神世界,造成客体沉没。主客体之间缺乏共同体,知识流通单一,师生缺乏对话与交流,无法调动高职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较少的企业式教学,较少的体验式教学,较少的实践性教学,使高职生对工匠精神情感认同偏低,不会主动去获取工匠精神的认知途径。

(三)工匠精神教育模式未凸显“职业”特色

工匠精神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大多采用“板书授课”、“多媒体授课”,这样的授课模式被学生认为单调,与体验、实践脱节。多数高职院校已采用了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但仍未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要求。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更应该突出“职业”的属性,要重视实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分量。同时,工匠精神的培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范畴,应该注重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统一培养。但现行的直线式或静态的教育模式,不易使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在学生的实习、实训及就职后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四、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依托传统文化弥补逻辑裂痕,实现“道技合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把目光投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上,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工匠精神教育创造与突破的价值,首先在于增强其逻辑感染力,实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6]

在工匠精神教育内容上,首先,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讲透工匠精神的内在历史逻辑。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工匠文化历史悠远,中国有四大文明,也有鲁班、墨家等传奇工匠,也有描写工匠精神面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优美诗句,这些都证明了工匠精神在历史存在和传承的合理性。其次,要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脉传承的。古代“夏鳍作城”“奚仲造车”,体现了工匠们的改革创新。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欧阳修笔下油不沾铜的“卖油翁”,体现了工匠的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脉传承的。最后,要着重通过传统文化彰显工匠精神现实的价值理性。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写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们可以看到庖丁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可见古代工匠追求自己人生价值通过“道技合一”得以实现。

这样的价值引导,这样的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对于关注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00后”学生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

(二)依托传统文化营造师生共同体

目前的高职教育过程存在过于单一性、灌输性、外在性,课堂参与度不够,无法调动高职生学习兴趣。如何在教育过程让高职生理性认知工匠精神,在情感上认同工匠精神,调动高职生培养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资源优势,参与教学思路的设计,使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多样性、生命性、内在性。

教育过程中存在主客体关系的也可以是受教育者与实习或实践过程中的实践对象。[6]高职生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是师生,师生互动不够,导致课堂枯燥,机械化。工匠精神的教育课堂中有师生,也有教学内容、教学载体,“互联网+”各式各样的信息,这些都可能成为课堂要素。如何营造师生共同体,做到以生为本,师生互动?依托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营造师生共同体。开放的教学过程能让高职院校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做“双师型”教师。开放的教学过程让高职生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学生的疑问、诉求得到回应,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同时,开放的教学过程,融入了现实世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工匠精神教育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三)依托传统文化 “知行合一”凸显实践理性

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采用“板书授课”、“多媒体授课”,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和实践脱节。高职生具有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更喜欢手脑并用学习知识的方式,高职生工匠精神的教育成效要体现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要与实践接轨。但现实是大多高职院校达不到实践教学课时要求,使得高职生知识理性认识与实践脱轨,与企业人才标准要求脱节,造成高职生不能直接上岗,存在职业精神“空窗期”,也会造成高职生发展后劲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知”“行”命题思考贯穿了中国哲学史,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不仅要认知,尤其应当实践,从知道到做到,然后到沉浸式体验,寻找价值所在。这一学说讲究的是认识事务的道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讲究的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连接。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创造性转化,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方法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用于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生职业技能上,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努力培养出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教学活动要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营造真实生产、装备、销售等情景,营造高职生的沉浸式体验,体验到职业人和社会人的现实感受,让高职生从认知工匠精神到情感认同,这样工匠精神的教学是深刻的,为高职生践行工匠精神夯实深厚的基础。

“中国制造2025”伟大目标的实现,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要求高职生能顺应新时代的变革,树立以技能为立身之本的专业意识,把高职生培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王星. 技能形成的社会构建: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4.

[3]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01).

[4] 刘焕成,吴婷婷. 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角度探析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8,37(2):118-124.

[5] 杜晓光.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J]. 培育.教育与职业,2019(7):79-82.

[6] 郝琦,房磊.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 中国职业教育,2017(11):45-49.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高职生工匠精神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