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24 10:47孔庆鹏余红亮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12期

孔庆鹏 余红亮

摘   要: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水平影响信息化教学水平,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基础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遴选的部级优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优质资源。文章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数据,分析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部级优课生成的现状,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深入剖析影响部级优课生成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部级优课;小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3-0045-04

一、引言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我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1],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2019年教育部发布《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数字教育资源配置并扩大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数字教育资源已经深入应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其质量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开发面向教育教学过程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用和经常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学校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2]。可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推进“互联网+”时代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3][4],将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改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服务体系[5],基本形成“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服务机制。其中,基础性优质教育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是数字教育资源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需达到满足学校基本数字教育资源需求的目的。基础性资源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并推进建设,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优课是基础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典型。自2014年开始,教育部持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6],每年参与教师达到百万人以上,旨在激发广大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创造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2018年度,确定部级优课1万余堂。这些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与生成,直接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部分现实问题。对各省优课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优课的持续發展和深入应用。

二、文献综述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很多教育界学者的关注。杨现民等[7]学者设计了“互联网+”时代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实施路径;余宪泽等[8]学者认为优课是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罗广军等[9][10][11]学者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在优课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对策;李伟等[12]学者对小学优课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蔡慧英等[13]学者分析了智能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认为目前的研究仍然缺少对优质数字资源的关注。

目前,对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体现为外部经济因素和内部学校因素。内部因素:蔡慧英等[14]学者认为学校信息化网络环境是影响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阻力,开展整合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培训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使用行为;卢春等[15][16]学者认为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3个学校层面因素影响中小学校数字资源的应用。外部因素:彭雪庄[17]认为发达地区教师相较于欠发达地区教师有更多的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经验,数字资源的应用试点也更多处于经济条件好的发达地区;高铁刚等[18]认为财政保障能力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是影响教师使用的关键。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需求迫切,然而,对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深入研究关注不足,对影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生成的关键因素定量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影响因素的文献分析,本文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水平3个维度分析各省部级优课生成的影响因素。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①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小学部级优课建设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水平是否是部级优课生成的相关因素;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水平是否是影响部级优课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包含人均GDP、城镇化率基础数值,是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指标来源。201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包含了31个省(市、自治区)计算机(台)、多媒体网络教室(间)指标数据,作为学校信息化环境维度指标来源。此外,根据该统计数据中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相关基础数据,处理后形成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数、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2个指标,作为教师水平维度指标来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水平3个维度的最新数据,都是目前可以获取的数据,因此,选定优课指标数据为2018年度教育部确定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获奖名单[19]。具体指标说明如表 1所示。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了解东、中、西部地区部级优课生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发展差异以及造成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工具采用SPSS 22.0。影响因素分析部分,因变量为部级优课生成情况,自变量为人均GDP、城镇化率、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情况、计算机数、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数。为了统一各指标量纲,本文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之前采用Z-score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四、 数据与结果分析

1.东、中、西部地区生成部级优课差异分析

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地域划分标准将我国31个省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市、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分析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部级优课生成情况基本信息,如表 2所示。东部地区包含11个样本数据,均值约为184.3,最小值为29,最大值为301;中部地区包含8个样本数据,均值约为181,最小值为68,最大值为264;西部地区包含12个样本数据,均值约为113.6,最小值为20,最大值为241。

为探究不同区域生成的部级优课的差异性,对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31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数据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区生成优课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先前学者研究的东、中、西部存在差异结果一致[20][21]。采用雪费法(Scheffes method)进行事后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均值数据,总体情况为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2.部级优课的建设与生成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探究小学部级优课建设与生成的相关因素,本研究采用Person相关分析,通过Person简单相关系数度量部级优课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水平3个维度6个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部级优课与与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数、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城镇化率、计算机数量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教师学历水平的提升、教师职称的提高、城镇化率的普及、计算机数量的增多,部级优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3.部级优课建设与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水平3个维度6个指标,对部级优课发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5所示。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和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2个指标显著性检验Sig.值均小于0.05,调整后R方为0.300,说明城镇化率和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2个自变量对部级优课建设与生成具有显著解释力,且解释度为30%。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29和0.427,表明这2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城镇化率和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量越高,部级优课发展水平越好。城镇化率水平每提高1%,部级优课生成水平平均提高0.208%;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数每提高1%,部级优课生成水平平均提高0.204%。

五、结论与启示

1.加强优课资源的教学应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产生的优课,一般都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完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相关的课件及资源、课堂实录视频和评测练习等,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和各学科。优质的课堂实录可以作为农村中小學或教师不完备教学点“双师课堂”的获取渠道,有效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难题。反复打磨的教学设计和资源,也可为广大教师提供思路和灵感。要坚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将优课作为教研的对象、教师培训的资源、师范生教学的内容,深化和加强优课资源的传播和应用。

2.优化优课资源的服务机制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优课的重要载体,是政府提供数字教育资源的最主要渠道,目前已与25个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22],形成逻辑一体的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调研数据显示,只有70%左右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获取资源[23]。要继续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获取和应用优质资源的能力,持续优化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模式,实现“资源体系全网畅通、资源体系教师全覆盖”。

3.普及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

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一般发生在学校环境中,以学校信息化网络环境和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卢春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教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学校计算机数量与部级优课的生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普及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更为流畅、便捷的资源制作和应用环境。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已基本趋向均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堂模式应用[17]。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本研究的实验数据表明: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优课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发展水平更高;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影响部级优课的生成。原因在于:前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多在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教师更倾向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多种数字教育资源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职称高的教师一般具有更多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实践积累,更有利于优课的生成和应用。要以“高职称教师”作为骨干对教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发挥其对一线教师的辐射作用。推动欠发达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或典型区的交流活动,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央广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910/t20180910 _524355911.shtml.

[3]吴砥,饶景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7):23-27.

[4]杨宗凯,吴砥,陈敏.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2):1-5.

[5]徐建,彭娴,尉小荣.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8):41-45.

[6]教基二厅函[2014]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Z].

[7]杨现民,赵鑫硕,陈世超.“互联网+”时代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51-59.

[8]余宪泽,赵枫.基于“优课活动”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82-85.

[9]罗广军,雒凡.中小学教师优课制作中的技术问题与对策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110-113.

[10]郝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4):64-67

[11]张慧,李凤霞,马秀芳.“优课”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对比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79-82.

[12]李伟,吴利红,杨晓彤.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68-73.

[13]蔡慧英,陈明选.智能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3):74-81.

[14]蔡慧英,尹欢欢,陈明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透视智能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7):60-69.

[15]卢春,阳小,曹清清等.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应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中部H省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4):26-29.

[16]Di Wu, Cong Cong Li, Wen Ting Zhou, Chin Chung Tsai, Chun Lu. Relationship between ICT supporting conditions and ICT application i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J].Asia Pacific Educ,2019(2):147-157.

[17]彭雪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模式探究——以广东省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调研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38-146.

[18]高鐵刚,张冬蕊,耿克飞.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基于1996—2018年教育信息化政策变迁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8):53-59,69.

[19]教电馆[2018]201号.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公布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名单的通知[Z].

[20]尉小荣,李昊龙,邓柳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指数及区域差异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114-121.

[21]尉小荣,吴砥,李昊龙等.我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24-32.

[22]2019年12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s6381/202001/t20200122_416315.html.

[2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