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忆大师
——纪念王少舫先生诞辰100周年

2020-12-25 06:22
黄梅戏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安庆四平剧种

□ 陈 恒

王少舫展厅

2020年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1920-1986)先生诞辰100 周年,恰巧,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新馆也在今年建成对社会开放。在这个现代化、数字化的全新博物馆中,文博工作者开辟了专门的篇章,并以“一代宗师”为题来展示王少舫先生的艺术历程。本文结合展览当中的部分展品和老照片,介绍两段王少舫先生与黄梅戏的往事,缅怀这位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一、王少舫先生手迹

王少舫先生的亲笔手迹,纵26.5 厘米、横19 厘米,蓝黑墨水单面书写、页数两张,落款时间为1984年8月7 日,并盖有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公章,手迹标题为《关于参加工作的几点说明》。

文章共分六段,第一段,王少舫先生介绍了1949年1月,合肥解放前后自己的演艺生活,这个时候他的主唱剧种仍为京剧。

王少舫先生是江苏南京人,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母、父母都是京剧艺人。九岁时,被送到上海拜师学艺,十三岁便登台演出,功底深厚。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丁俊美老师曾完整看过王少舫先生表演京剧,“那天他在京戏一个晚会四个不同的剧目中扮演了四个不同行当的角色。《追韩信》中饰演萧何(老生)、《霸王别姬》中饰虞姬(花旦)、《斩韩信》中饰韩信(武生)、《斩萧何》中饰戴明(小生)。这完全是展现一位京剧演员深厚功力的戏,我实在被他精湛的技艺惊呆了。”1

那么,有着深厚京剧功底的王少舫先生,为什么最后又会转行唱黄梅戏呢?第二段,王少舫先生就介绍了自己回安庆唱黄梅戏的缘由,是受安庆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的邀请。

丁永泉(1892-1968),因排行老六、人称丁老六,1926年,同艺友们把黄梅戏从农村带到安庆城。抗日战争时期,安庆沦陷,丁永泉被困城内,王少舫所在的京戏班也被困在城内。为了谋生糊口,双方协商同台演出。在“京黄合班”的过程中,王少舫既唱京剧,有时也唱黄梅戏,这种舞台实践,为后来王少舫最终成为黄梅戏艺术家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合肥军管会接管了原来合肥新民大戏院演出的京剧班社,改为“新生评剧社”,委派时年二十九岁的王少舫任社长。机缘巧合的是,1949年12月,皖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他和安庆军区代表、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意外重逢,两人相见非常高兴,畅想未来的话题涉及到黄梅调的改革与振兴。尽管在京剧和黄梅戏之间还有些举棋不定,在丁永泉诚恳的邀请下,王少舫最终决定回到安庆这个第二故乡,再续黄梅情缘。

第三、四段文字,王少舫讲述自己和妻子雪寒梅回到安庆,于1950年1月,正式参加安庆民众剧团,改唱黄梅戏。还介绍了自己担任剧团负责人,以及当时剧团的相关情况。在民众剧团,王少舫把一大批京剧剧目带上黄梅戏舞台,如《金玉奴》《十三妹》《诸葛亮》等,丰富了黄梅戏的剧目。

此外,通过第五段文字,我们还能够了解,为了配合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形势,王少舫曾主持排演过一些现代戏,例如《仇深似海》《小二黑结婚》《糖衣炮弹》《父子争先》等等,这些新的尝试,“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争取了观众”。

这份手迹是王少舫暮年对自己一段黄梅戏艺术生涯的回顾,通过这些文字,可以了解从1949 初合肥解放,到1952年底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举办前,王少舫个人的艺术经历、合肥新生评剧团、安庆民众黄梅戏剧团等演出团体的相关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对剧团和艺人的关怀等信息,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二、王少舫助力“南花北移”

在王少舫先生照片墙上,有不少先生工作的精彩瞬间。其中第五幅图片是他为吉林省四平地区黄梅戏剧团演员排练《碧玉簪》的影像,这涉及的一段往事,被称为“南花北移”。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开发较晚,原居民多为游牧民族,戏曲文化不如南方积淀那样深厚,因此,东北的剧种不多。解放前,除了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等几个曲种外,没有自己的剧种。1958年后,在东三省相继产生了吉林省的吉剧,黑龙江省的龙江剧和辽宁省的辽南剧(后改称为辽剧),吉林扶佘的新城戏等几个主要剧种。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到吉林视察工作时,观看了吉林省吉剧团建团创作的几个戏后很高兴。当座谈到吉林省的剧种少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建议,“有条件自己创建剧种,如果没有条件,南方剧种多,可以移植嘛,南花北移嘛。”此后,为了贯彻总理的这一指示,东北三省的党政领导都很快提出并组织了创建本省新剧种的工作。1960年,吉林省吉林市四平地区专门组织了“南花北移”黄梅戏学习队,来到安徽学习,决定将黄梅戏“移植”到东北。当时,来安徽的学习队成员共36 人,一路到安庆艺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一路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王少舫手迹

王少舫先生教授学生王仁安《碧玉簪》中的表演(1961年冬) 王仁安提供

为了帮助东北地区搞好“南花北移”,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王少舫和严凤英两位艺术家亲自参与,口传身授,积极指导这群来自白山黑水的年轻人排练《女驸马》《天仙配》《罗帕记》《碧玉簪》等剧目。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王少舫先生指导排练黄梅戏《碧玉簪》的画面。画面中,王少舫手持道具,认真地做着示范。一旁,四平地区的学员也在认真地聆听。通过两人脸上的笑容,我们可以看出,王少舫的指导风趣幽默,他和学员的感情也非常融洽。

《碧玉簪》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7年移植自上海越剧院宏英之改编本,1958年在合肥公演,王少舫对剧中角色的驾驭是相当娴熟的。他的弟子,后来成为四平地区黄梅戏剧团著名演员、导演的王仁安曾撰文回忆,“主角王玉林在洞房中的那段【平词】唱腔,他把王玉林,这个新郎书生在新婚洞房中的喜悦唱得细腻可爱。‘笙箫管笛奏重重’是在隆重喧闹的婚礼后的宁静中演进入唱段的。王少舫先生采用轻声自语的语气,脉脉含情的唱法,在‘奏重重’字上唱得细腻甜美,尾腔、尾韵中又表现出一点‘羞涩’,精致完美地刻画了王玉林儒雅书生的性格和在新婚喜庆中的甜蜜期待。”2所有的这些技巧和经验,王少舫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来自东北的学员们,后来,这个剧目参加了四平地区黄梅戏剧团成立的首场汇报演出,大获成功。再后来凭借着从王少舫等老师处学来的大小剧目,四平地区黄梅戏剧团把黄梅戏演遍了吉林省的各个主要城市,甚至演到了黑龙江省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乃至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鹤岗市萝北县,受到了东北各地观众和文艺界同行的喜爱。

此外,如果您还想知道更多关于王少舫先生与黄梅戏艺术的往事,欢迎您亲临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参观了解。

注释:

1 见《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第四篇 王少舫研究,丁俊美《王少舫对黄梅戏的卓越贡献》

2 见《中华艺术论丛》(第6辑)第四篇 王少舫研究,王仁安《浅说“王派”艺术特征》

猜你喜欢
安庆四平剧种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鱼殇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冬闲
德奥新在安庆建表面处理工业园
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