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12-25 09:03周姝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4期
关键词:内窥镜鼻窦鼻腔

周姝妤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治疗方式也逐渐从传统根治性鼻窦手术演变为重建患者鼻腔结构并恢复其鼻腔功能为主要目的的鼻窦内窥镜手术[1-2]。虽说鼻窦内窥镜手术是在传统根治性鼻窦手术的基础上发展开来,但相对于传统根治性鼻窦手术来说,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速度快等优点,且临床治疗效果更佳。但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患者总体手术效果,为进一步保障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将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我国临床中的发展进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事项进行总结,以为临床治疗工作奠定丰厚基础。

1 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我国临床中的发展进程

据相关研究报道称,1986年,我国临床首次对鼻窦疾病患者采用了鼻窦内窥镜进行检查与诊断,并逐渐完成了形态学、手术解剖学等多种研究,使鼻窦内窥镜手术也逐渐在临床中应用[3-5]。伴随着我国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明显提升了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总体手术质量,鼻窦内窥镜手术可重建鼻腔鼻窦结构,有效保障手术过程中完全清除病变组织,并保留完整黏膜,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治愈率高达90-95%。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多数医院均陆续开展了鼻窦内窥镜手术,对于多种疾病疾病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意义显著。

2 鼻窦内窥镜手术在临床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部分医院手术设备较为陈旧。电动切割机作为鼻窦内窥镜手术中最为重要的手术设备之一,其可有效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清理,并保留其黏膜,但部分医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并未购置电动切割机,仍使用较为陈旧的手术设备进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总体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保障总体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购置电动切割机等操作设备,并将过于老化、破损程度较高的设备适当淘汰,在此基础上,由专人负责定期对手术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以确保各项设备可以正常使用。

2.2 医务人员操作水平不高。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工作资历较浅,操作能力较差,在进行手术时,对患者鼻腔解剖结构熟悉度不高,盲目牵拉、撕扯其鼻腔结构,使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肉芽、瘢痕增生、去黏膜化反应等现象。这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生理痛苦,更是对后续治疗造成了一定困难,也极易激发医患纠纷等风险事件,对医院的日后发展也造成了阻碍[6]。很多医生并不重视术前治疗与术后随访,加之抗生素药物的滥用,这严重降低了患者总体预后效果。因此,医院内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工作,以加强其自身综合素养、提高操作能力,并熟悉人体鼻腔结构,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鼻腔结构造成损伤,以保障总体手术效果。除此之外,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使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工作,每个月对医务人员随访记录进行检查,以确保临床治疗工作的延续性。

3 鼻窦内窥镜手术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检查优势

3.1 鼻窦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症性疾病、鼻中隔偏曲、鼻出血的应用效果。在以往临床治疗工作中,鼻窦炎症性疾病患者往往采用柯-陆氏手术进行治疗,其作为一种传统手术方式,是通过口腔入路来将患者上颌窦内病变黏膜清除,并将其下鼻道进行开窗引流[7]。虽说此种手术方式手术效果较好,但将患者上颌窦内黏膜清除后,可直接改变其上颌窦腔内生理引流方向,这对患者鼻腔、鼻窦正常通气引流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了总体预后效果。鼻窦内窥镜手术相对于常规手术来说,其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时,更加注重患者的病变程度,并纠正鼻腔、鼻窦解剖异常。最大程度保留患者鼻腔、鼻窦中的正常黏膜结构,使其重新形成正常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促进鼻腔、鼻窦黏膜生理功能恢复来对慢性鼻窦炎、鼻窦炎等疾病进行治疗,并防止复发。

鼻中隔偏曲、鼻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引发鼻中隔偏曲的因素较为复杂,先天发育异常、遗传、鼻部疾病均可引发该病。该病危险性较高,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嗅觉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对其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对患者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时,采用鼻窦内窥镜进行引导,可使医生清晰观察其内部结构,操作更为准确,防止对患者黏膜造成损伤,从而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保障总体手术效果。对于鼻出血患者来说,鼻窦内窥镜可快速将患者出血部位确定,以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止血方式,防止因盲目填塞止血,而进一步损伤患者鼻腔粘膜,使鼻出血反复发作。

3.2 鼻窦内窥镜手术在鼻窦良性肿瘤、鼻咽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纤维血管瘤、乳头瘤、血管瘤作为常见的鼻窦良性肿瘤,虽说该病病变范围较为广泛,但并不会向鼻窦深部组织蔓延,因此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但如未将患者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将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复发。鼻侧切开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鼻窦良性肿瘤方式,虽说治疗效果较好,但此种手术方式创伤面积较大,且会遗留疤痕,对患者面部美观及心理状态均造成严重影响。鼻窦内窥镜手术可彻底对鼻窦内肿瘤组织进行清除,并保留患者鼻窦黏膜,且术后复发率明显更低。

腺样体肥大作为临床中常见的鼻咽疾病之一,儿童为该病的多发群体,腺样体肥大可对儿童日后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也是造成胸廓畸形、肺扩张不足、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确诊为腺样体肥大的患儿来说,应尽早给予治疗,最大程度使其发育情况趋于正常。传统腺样体切除术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医生在进行操作时无法全面直视术野,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对患儿咽鼓管、咽壁造成损伤,且极易造成腺样体组织残留,影响了整体手术效果。而鼻窦内窥镜手术可有效开阔临床医生术中视野,并配合电动切割器来将腺样体组织彻底清除,有效避免了临床医生因盲目操作而误伤咽鼓管与咽壁,防止因术中、术后大出血或出现并发症,从而保障整体治疗安全性。

3.3 鼻窦内窥镜检查优势。在对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通过CT扫描,可对患者鼻窦复合体解剖变异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处理。因此,为更加全面的对患者病变组织及范围进行观察,临床中可采用鼻窦内窥镜检查联合CT扫描,以将手术方案拟定,并评估手术难度,最大程度保障总体手术效果。部分患者往往经鼻窦CT检查显示正常,但在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时,可发现解剖结构出现轻度异常病变。

4 鼻窦内窥镜围术期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

患者在围术期期间极易因诸多因素对整体手术效果造成影响,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总体手术效果,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及类固醇类激素,以有效控制患者炎症,从而防止术中出血。但在给予患者药物之前,应仔细询问其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及疗程,以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术后第1周应对患者术腔内凝血块及纤维渗出物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动作应尽量轻柔,以避免损伤其新生上皮,术后第2周由于患者出现炎性反应,会加重其黏膜水肿现象,其作为一种可恢复性黏膜,无需进行特殊处理,仅保持术腔引流通畅,并及时清理痂块即可。术后第3周多数患者会出现息肉前期改变,因此,临床医生应尽量使用切割器将其病灶部位摘除,在摘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其黏膜造成损伤。往往这时患者嗅觉功能已基本恢复,因此,在患者鼻腔内进行操作时,应避开嗅裂区,以防止对其神经上皮造成损伤,在不影响术腔引流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嗅裂区暴露。

鼻窦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有鼻泪管损伤、鼻中隔穿孔、大出血、失明等,一旦出现并发症,不仅加剧了患者生理痛苦,延长其住院时间,更是加重临床治疗难度。为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者鼻腔局部,并研究其CT,以了解其病变范围及解剖变异,进一步明确解剖空间所在位置。在进行操作时,将鼻中隔与中鼻甲为基准,在近中线处进行操作,尽量避免使用全身麻醉,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也易于控制出血。

5 鼻窦内窥镜手术在临床中的扩展与延伸

近年来,鼻窦内窥镜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于鼻颅底良、恶性肿瘤、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多种颅底外科疾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8]。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可清晰、完全直视患者病灶部位,且对患者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使临床医生操作更为方便,有效防止因在患者颅底盲目操作而提高总体手术风险,从而避免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并发症。但也有学者表示,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视觉、操作盲区,例如额窦顶部、后壁侧部及蝶窝外侧壁隐窝处脑脊液鼻漏修复困难程度较高。但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鼻窦内窥镜技术手术范围会进一步扩展,从而提高患者总体预后效果,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丰厚基础。

6 结论

综上所述,鼻窦内窥镜手术相对于常规手术方式来说,具有技术精湛、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更佳等优点,其是在保留患者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将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可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近年来,鼻窦内窥镜手术也逐渐应用在颅底外科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工作中,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由此可见,鼻窦内窥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微创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内窥镜鼻窦鼻腔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舒适护理在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填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鼻腔需要冲洗吗?
清洗鼻腔治感冒
为什么打喷嚏一般都连续打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