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在病区剩余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20-12-25 09:03胡琼菊刘玉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4期
关键词:科室药品用药

胡琼菊,刘玉兰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天门 431700)

0 引言

病区剩余药品是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剩余药品数量账目不清,不好管理。剩余药品由临床科室进行管理,其管理质量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患者安全,而且有可能因为药品流失造成更严重后果如何加强剩余药品安全管理[1]。本文通过使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及程序确定余药存在的现状、对余药产生的原因、潜在的危害进行分析,并针对原因及医院实际情况提岀整改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药剂科、护理部、财务科分别组织各科室实地盘点库存药品品规及数量;盘点HIS系统各科登记余药品规及数量,累计各科余药金额及具体明细。

1.2 方法。运用FMEA管理工具定位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潜在的危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2 结果

2.1 余药调查现状。通过工作量表对2017年全院余药的品规、数量、金额及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确定余药存在的现状。其中剩余药品共137个品规,总额98.44万元,其中注射剂最多,儿科剩余药品居第一位,外科系统余药比内科系统多。排前10位的剩余药品金额占总金额68.56%,其中抗生素5种、抗病毒药3种、抗凝剂1种、护肝药1种。

2.2 余药原因解析。组轵药剂科、住院药房、医务科、护理部、儿科、大外科、大内科主任及护士长座谈,使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

2.2.1 同一品种药物缺乏多规格,导致“拼药”是产生余药的第一原因:同品规拼药是各医院存在的普遍现象,药品规格单一及个体使用量差异,部分儿科用药只有大规格药品,临床为了减少药品浪费,拼药的几率提高。拼药是引起该药余额最大,使用科室余额排名第一的原因,同理,收治患儿年龄越小的科室,余药越多,因此,“拼药”是儿科及收治小儿疾病的科室产生余药的主要原因。留置针、造瘘管封管用肝素钠也因为“拼药”产生结余[2]。

2.2.2 产生剩余药品的第二个原因是皮试药品的使用: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导致外科系统大量使用抗生素,每个患者做一次皮试,生成抗生素1支,配置的皮试液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给多个患者进行皮试试验,仅此一项,“拼药”又产生了许多剩余药,这也是外科系统比内科系统剩余药多的一个原因。

2.2.3 医嘱处理细节不严谨,导致产生剩余药:抗生素有每6 h、8 h、12 h间隔执行医嘱,少数患者因转院,死亡,出院,医嘱不能及时执行,或者特殊情况下,患者要求紧急办理结算手续,来不及退药等原因均可产生余药。甚至个别医生开具不规范医嘱,录入错误导致生药未退[3]。

2.2.4 医院不注重剩余药品管理缺乏依从性:①后勤保障不到位,不能将药品送到科室,科室用药不方便。②医院药剂科每月对全院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对使用量超预警的药品停止使用,导致临床经常性换药,科室为了用药及时方便,愿意有更多剩余药品以用于日常周转。

2.3 绘制余药管理流程图。科室生成领药单→中心药房发药→科室使用→每周盘存→每月汇总送回中心药房→核对、签收、录入信息系统→交财务入账作相应处理。

2.4 分析余药潜在的风险及对次循环的危害,便于达成整改共识。

2.4.1 医疗不安全危险因素增加:药物配送依从性低,各科室为了方便临床用药,盲目扩大“备用药品”目录,使备用药品数量和品种更多。另外,科室没有合适的储药环境,往往将结余的不同名称、品规、批号的药品存放在一起,有些药品字迹模糊或看似听似,易出现用药错误。更可怕的是,在临床科室储存条件不符合药品特性,可能会导致药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肉眼无法辨认的变化而产生危害[4]。

2.4.2 增加患者药品费用:患者费用增加,医院药占比增加,医保资金压力也增大。

2.4.3 操作不规范:由护理人员不规范处置过期、变质药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4.4 药品管理环节不善导致:药品流失、违纪,药品不良事故等次循环危害产生。

2.4.5 增加管理成本:领药、回收药品、登记并保管余药等增加管理成本。

2.5 依据FMEA管理工具特性采取措施。设置屏障、改变流程、控制环节质量

2.5.1 修订制度:目前医院运行的有关药品使用监测制度及管理方式在控制药占比方面切实起到了作用,但是,较为频繁控制药品品规及小规格药品受限也给临床用药的连续性带来不方便。建议实施个性化管理,根据科室特点及用药性质调整管理方案,以后勤服务临床为基准,药品预警周期有1个月延长至少3个月,保障小规格品种使用。

2.5.2 改变流程或布局:随着医院发展壮大,临床科室越来越多,楼层分布越来越广,中心药房药模式已不能适应医院发展需求,必须提供支助服务,使用高端传输系统,分布全院临床各科,特殊情况由支助服务中心向科室提供药物配送,以保障科室提高余药管理的依从性。

2.5.3 儿科药品建议小剂量多规格配置:儿童用药按年龄、体重计算,分段使用不同规格药品,配置多品规,避免拼药现象产生。

2.5.4 完善账目核对,及时退药:临床科室应及时退减出院、转院、未用注射药品等,口服药品应分发给患者。科室每周对剩余药品进行清点,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形成余药基数库。

2.5.5 信息系统设置医嘱开具时的“基数药”选项功能:自动提示余药基数,方便科室药品管理。

2.5.6 每季度盘点合理剩余药品金额:将余药用为赈灾,义诊、扶贫、“三无患者”及的确无力支付医药费用患者的使用使用,惠及社会。

2.6 成效追踪。2018年1-9月剩余药品品规下降为47种,总金额为15.8万元。

3 结论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一种前瞻性可靠度分析,为确认、分析和记录系统内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主要探讨系统内潜在失效原因及发生时对系统、次系统造成的影响,并针对系统潜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方案[5]。借助医院管理工具的模式,依靠专家团队的力量,发现余药存在的现状、真正的原因、内部管理流程缺陷等问题,整合各职能科力量,通过信息化设置,减少节余药品产生及实物库存[6];切实解决护理人员用药不方便问题,加强药品结余管理制度建设和质控力度全方位共同提升余药安全管理效果。

猜你喜欢
科室药品用药
是不是药品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药品保存细解读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