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经》兴化军防己的本草考证

2020-12-25 01:25杨红霞陈玉燕黄泽豪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兜铃附图防己

杨红霞,陈玉燕,黄泽豪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本草图经》(以下简称《图经》)由宋代医药学家、科学家苏颂编撰,成书于嘉祐六年(1061年)。嘉祐三年(1058年),掌禹锡、苏颂、张洞等在编修《嘉祐本草》时提议撰写《图经》。经奏请朝廷,集全国各郡县的药物及药图进行编写。《嘉祐本草》由多人编写,《图经》则由苏颂一人执笔,前者取用了为编《图经》而征集的素材,二书同时进行,各有分工,互相呼应,可视为统筹规划下编成的姊妹篇[1]。《图经》全书内容广泛而充实,科学性强,尤其是在辨药方面成效卓著;虽所附药图风格或异、精粗不一,但绝大多数是有较高水平的实地写生科学绘图,为中药品种考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证据。

《图经》草部中品卷收载“防己”一药[2]。防己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防己,来源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4]。防己能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防己品种众多,从历代本草看,有汉中防己、汉防己、木防己之名。现代药用商品主要有:粉防己,来源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广防己,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w et S.M.Hwang);木防己,来源于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汉中防己,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目前应用最广的当属粉防己与广防己。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关于马兜铃酸肾毒性的安全问题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据考证是因广防己混作粉防己引起的[5]。可见药用防己来源复杂,代替品、伪品繁多,正本清源尤为重要。《图经》所载兴化军防己究竟是何种防己,至今未有定论。近年来,亦有诸多学者对兴化军防己进行品种考证。孙启明先生根据《证类本草》(绍兴版)中《图经》的附图推断兴化军防己可能为毛茛科植物[6],因其似直立草本,且具有膨大的块根;谢宗万先生在《中药材品种论述》[7]中提出,《图经》兴化军防己的形态与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et Wils.]非常相似。但结合其他文献如《本草品汇精要》(以下简称《品汇》)所附的兴化军防己图来看,其明显为藤本植物,根呈类圆柱状,果序为聚伞球形,与毛茛科植物以及青藤皆存在明显的差别。故本文通过古今文献考证,从植物形态、药材、产地、功用等方面对兴化军防己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根源。

1 植物形态

《图经》所附兴化军防己图显示,其根呈类圆柱状,多须根;叶片3~5裂,具有掌状脉纹(图1:A~B)。《本草纲目》《品汇》《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及《金石昆虫草木状》可明显看出它们为藤本植物,根为类圆柱状,叶片均为3裂,且《品汇》中描绘有球形果实多个、生长于叶腋(图1:C~F)。《品汇》基本因袭了《证类本草》的分部及编排方式,多数药图亦是以《图经》的墨图敷色重绘,其兴化军防己图就是在《图经》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并敷色;而《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与《金石昆虫草木状》的附图则多数仿绘《品汇》,故这些附图具有前后传承的关系。结合这些附图,从蔓生藤本、叶的形态及聚伞球形果序的特征来看,兴化军防己并不是马兜铃科植物,应为防己科植物。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叶为阔三角状卵形,全缘,与兴化军防己的叶形不同(图2:B);而木防己的叶形变化较大,边缘全缘或具 3~5浅裂,聚伞形果序生于叶腋,果实近球形(图2:A,图3),这与兴化军防己的植物形态特征非常相似,而青藤与之差异较大(图2:C),故可初步推断兴化军防己即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L.) DC.]。

图1 不同本草书籍中的防己附图Fig.1 Illustrations of snailseed in different herbal books

图2 木防己、粉防己、青藤现代植物图Fig.2 Modern plant pictures of Cocculus orbiculatus,Stephania tetrandra and Sinomenium acutum

图3 木防己植株及标本Fig.3 Plant and specimen of Cocculus orbiculatus

2 药材性状

《图经》记载:“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类。它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图经》文载两种防己,一种是出自汉中,“破之文作车辐解”,为汉中防己;另一种是出自“它处者”。而兴化军防己很可能就是苏颂所言之“它处者”,其“皮皱,上有丁足子”的描述与《中华本草》[12]所载木防己药材“表面有弯曲的纵沟和少数支根痕”的形态特征一致。

3 产地分布

兴化军是福建的军级古代行政区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年)改太平军置,治兴化县(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属福建路,八年(公元983年)移治莆田县,辖境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莆田市[13]。《福建植物志》载木防己“全省各地极常见”[10];《福建药物志》载“全省各地均有分布”[11],可见木防己在莆田有分布,且为常见品种。但《福建植物志》并无粉防己及青藤在莆田有分布的记载。故兴化军防己与今之木防己两者产地吻合。

4 性味、功效与应用

《图经》载:“木防己虽今不入药,而古方亦通用之”,对其功效无详细描述,但其姊妹篇《嘉祐本草》有记载:“又云木防己……味苦、辛,能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痈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14]。《中药大辞典》[15]、《中华本草》[12]载木防己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痛,闭经,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疮疡肿毒,湿疹,毒蛇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载:“祛风止痛,利尿消肿,解毒,降血压”[16],这为《图经》的兴化军防己即今之木防己的推断提供了佐证。

5 结语

本文通过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产地分布及性味、功效与应用的多方面对比与分析,推断《本草图经》中兴化军防己的原植物即为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有望为防己类中药的古今品种沿革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防己药用历史悠久,在历代本草中有诸多记载,但防己类中药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名不对实等现象时有发生,且其中部分为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故梳理中药发展脉络、厘清其品种演变过程十分重要,对防己的现代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兜铃附图防己
附图
附图
附图
防己与常见伪品的鉴别综述
基于HPLC-Q-TOF/MS 法分析马兜铃水煎剂化学成分的研究*
粉防己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UPLC-MS/MS检测马兜铃属药材中4种马兜铃酸的含量
马兜铃酸
UFLC法同时测定防己中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含量
HPLC法同时测定马兜铃中4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