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意蕴、实践与优化

2020-12-25 02:55唐汉卫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规划实践

摘要: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意味着立德树人应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那么,如何理解立德树人在学校中的全面渗透以及如何做到全面渗透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该文阐释了立德树人全面渗透的基本意蕴,总结了当前学校立德树人全面渗透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以学校规划为抓手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学校立德树人的自觉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更好地做到全面渗透。

关键词: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实践;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这一方面意味着学校要回归到“育人”这一学校教育应有的本质性规定,不能偏离“育人”这一最基本的职责,同时,立德树人也赋予了当下的育人工作以新的要求和历史使命,学校教育的成败应该用立德树人的标准去检视和检验。 “一切工作”,还意味着立德树人是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点和原点,都应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和高度来考虑各方面工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不应该脱离教育性、脱离育人的考量而各行其是。以上三重意蕴都标示着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学校教育实践、全面渗透各项工作载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在学校工作中,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学校又该如何做到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和全面开展,目前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有哪些,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和优化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在操作层面,有没有更好的、更为合适的抓手或机制来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渗透学校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自觉性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

在探讨立德树人如何全面渗透学校各项工作之先,有必要对全面渗透的含义、意蕴作进一步的澄清,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不至于偏离基本的方向。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学校各项工作中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从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上看,立德树人的理念、方向和要求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在于树人,即培育新时代的人格、人的素养和综合素质。那么,这些方向性、观念性、理想性的人格和素质要求只有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转化为现实性的存在,成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格和素养。否则,就只能是停留在口号、政策和文本上的应然期望。以思想道德为例,道德并没有自己专属的独立实存领域和感性空间,它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灵状态和生活智慧必须要依附和附着于特定、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显示出来,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道德作为实践理性没有自己专有的感性空间,但它又不外在于那些具有独立感性空间的诸实践领域”[2]。从大的方面看,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载体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从小的方面看,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是道德的载体。具体到学校中,这些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载体就是学校生活中的一切方面,从工作类型的角度看就是课程、教学、管理、科研、活动等。所以,渗透是对载体的渗透,必须通过载体来渗透,最终通过载体,即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与之相互作用的各項工作、活动、主体等来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不是空洞的理想或者可以通过概念直达学生的身心,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中介才能实现,这是全面渗透的一层含义。

其次,从内容上看,全面渗透意味着要从当前立德树人所特有的时代内涵、精神、内容和要求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的各项工作,赋予各项工作、载体、渠道以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意义,而不是让育人停留在自然自发的层次上,应该有高层次的理性自觉、价值自觉和更明确具体的现实化的追求。即全面渗透不仅是形式上的,而是有着特定的目标、内容和方向性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立德树人的内容是丰富的,既包含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又包含了全面和个性发展,既包含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包含了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既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不能片面突出某一个方面,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

第三,从当前立德树人的效果和面临的形势上看,全面渗透是说立德树人不是学校哪一方面的主体、哪一方面的工作能够单独胜任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全面配合,带有全体、全员、全程、全时空、全方位、全覆盖的含义。现实中立德树人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本身作为学生成长的系统性生态环境,还做不到方方面面都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各种非教育、反教育、相互抵触和排斥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全面渗透就是要从“全”字上、从学校本身各要素的协同性、系统性、育人性上下功夫。“‘全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从入学第一课到离校最后一课,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校园每个角落,让学校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4]。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都与学生的成长有关,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生活,因而也本然的具有教育性,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充分利用这种教育价值,发掘其教育意义,重在协作、协同、协商,共同指向学生的成长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此谓“全面渗透”的又一层含义。

二、当前的探索和存在的不足

应该说,这些年来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积极贯彻、渗透立德树人的主旨、思想、要求方面,在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批优秀的案例学校和典型经验。总体来看,这些案例和经验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在某个工作领域、某项载体中渗透立德树人,特别是探索以前在育人工作中被忽视的领域如何发挥育人的作用。像学科德育、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建设,即不再把一般性的课程教学仅仅当作知识授受和能力培养的过程,而从教育、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科课程和教学,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像北京、浙江、山东等省市都推出了学科德育纲要,上海在全市中小学提倡“课程德育”,重庆市巴蜀小学开展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项目等。像对科研的认识,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科研不仅仅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更不能为科研而科研,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科研都应该为教学、为育人服务。 “科学研究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即是育人过程”[5]。比如湖北理工学院创新了科研育人的模式[6]。学校管理,也不能仅注重秩序和效率的工具性价值,还有发挥重要的育人价值。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不能表浅化和流于形式,应该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像苏州市平江中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深度研究,确保育人的效果和效率。

一类是从立德树人的某一方面内容或维度人手,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学校工作的全面贯穿。像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开展的以学会生存、健康安全为目标的普通高中减灾教育,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育人体系研究,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进行的普通高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校本探索,上海市实验学校开展的基于弹性学制的个性化教育,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开展的面向整体的校园生活和重构校园生活的大美育课程,重庆市綦江中学构建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体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把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渗透在各种课程之中……这些探索或侧重爱国主义教育、或侧重全面发展、或侧重个性教育、或侧重创新教育、或侧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把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内容、方面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类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提倡立德树人的意识、观念和责任渗透到所有人的头脑中、全员参与,人人都是教育者、树人者、亲历者、行动者,立德树人没有旁观者和无关者。像一些学校实行“一岗双责”和“首见负责制”,即所有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有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责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首见即要负责任地去处理,去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应对。江苏苏州市实行的“N+l”导师制,即所有老师、管理、后勤等各部门工作人员,乃至于家长、社会上的各种专业人员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作为学生的导师,负责N个学生的指导工作[7]。山东省实验中学推行“学长制”, “就是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低年级学生,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共同成长的一种德育探索”[8],学长制实现了学生之间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即将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予以制度化安排。山东临沂九中对家校合作的形式进行规范和创新,推出“相约星期四”家长沙龙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专业性[9]。

另外,还有从更加综合的、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立德树人的全面贯彻和渗透。像一些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三全育人”的探索,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无时无处不在。中山大学构建了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浙江大学实施“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育人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创建“六轮齐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江南大学等高校提出的全员覆盖、全面重构、全程协同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都体现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在基础教育中,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倡导以综合的教育造就完整的儿童,北京市十一学校构建的选课走班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新体系,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提出的中学“开放式·完整性”育人模式,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率性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乐学教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聚焦成志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深度探索……这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再单独强调立德树人某一方面的内容或维度,超越了单一的视角,而是从整体上考虑如何全面开展富有特色的立德树人实践。

当然,在立德树人的实践和教育渗透方面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有益探索,此处不再一一例举。根据前文对全面渗透的理解,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或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一是全面渗透的意识仍有待提高,对全面渗透的理解不到位。在实践中仍然有很多学校对立德树人全面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育教学就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事,其他人做好份内工作就可以了。或者把立德树人理解为就是抓德育,忽视了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立德树人由德切人,但不只是德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10]。还有的只强调突出特色,把学校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做好、做出名堂,似乎“一俊遮百丑”,不惜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渗透的重点在于一个“全”字,无论是内容、路径和载体、参与主体、时空、资源等各方面,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不能片面突出和过分夸大某一方面,或者集中一点而不计其余,这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当然,学校在某一方面、某一个维度上重点探索,重点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这无可厚非,也是值得鼓励和倡导的,但是不能因偏盖全,特色、重点是在全面的基础上的突出特色和重点。

二是现有的从“三全育人”、从综合改革的角度进行的实践探索,尽管综合考虑了多个主体、多种载体、多种路径同时开展立德树人,注意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其中有些探索颇具新意并值得其他学校推广和借鉴,但笔者深入考察发现,也有很多学校的“三全育人”和综合改革更多地是把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各种并列在一起,或者说一个平面的拼盘,内部缺乏融合,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关联和真正的協同,缺乏共同的育人逻辑与线索,只是说学校中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内容注意到了发挥其教育作用。这种整体、全面、综合仍是表面上的,是没有灵魂和凝聚力的。有的尽管有一个相对聚焦的主题和线索,但在深度、系统性和不断改革提升、不断升级“立德树人的版本”上还做得不够,这同样也影响立德树人的实践效果。

三是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性还不够。立德树人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和各种育人载体中,不应该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强加于学校的或贴标签式的,更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照搬一个模式,而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实际,考虑到不同的学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就这一点而言,实践中仍然存在经验化、行政化、盲目模仿或照搬照抄的做法。没有扎扎实实地研究自己面临的问题,没有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那么,立德树人的精神就难以成为学校的内在追求,渗透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立德树人就会成为例行公事,成为外在于学校教育有机体的行为。

综上,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学校实践,仍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上、在各载体和具体内容的相互关联和融合性上、在更加具体的方向引领和目标性上、在渗透的深度和力度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拓展思路,寻求更多更好的办法、机制、措施,让立德树人的任务和要求更加深入全面、更加专业、更加人性、更加细致有效地在实践中落地落实。

三、通过规划进一步优化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

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学校的角度、路径、方式方法是多元的,各种不同的探索和实践,只要有利于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值得鼓励和肯定。同时,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学校教育,必定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针对当前实践存在的问题,从进一步深化、优化提升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以学校规划为抓手来促进立德树人在学校中的全面渗透,可以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从而更加系统、全面、自觉地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制定和实施立德树人规划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校规划要有更上位的认识。所谓更上位的认识,是指对学校的立德树人规划要有必要的理性自觉,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要认识到位。例如: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化的工作计划,是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度思考,是基于认真的研究、反思、论证基础上进行的谋划,要认真思考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去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更上位、更具有方向性的问题想清楚了,才能从总体上洞悉学校立德树人的所有工作,做到杂而不乱,各个方面共同围绕着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一个逻辑去展开特定的实践“教育规划旨在为个人、团体和社会创造一种美好的未来。规划涉及到哪里去,为什么到那里去,并为决定什么时候到达提供基本准则”[11]。所以规划既不是被动执行上级的命令、也不是照搬照抄别的学校的做法,更不是自身经验的简单重复,而是理性思考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实事求是地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事实上,许多学校的规划停留在经验、模仿、被动执行上级行政要求的层次上,对自身的反观和洞察不够,从而导致学校发展和立德树人的自主性和专业性不强。体现在具体操作中,就是要首先梳理学校立德树人的现状——从哪里来,包括学校的历史、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其次要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要到哪里去,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再次,还要从宏观上思考如何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去,包括工作内容、路径与方法、条件与措施等。更上位的认识,还意味着要厘清立德树人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关系。换句话说,立德树人的规划不应该是另起炉灶,学校发展规划就是立德树人规划。从全面渗透、全面检验的角度看,学校的所有工作就应当是立德树人的工作,所以,不需要、也不应该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外再考虑重新制定一套立德树人的规划,也不是在学校正常的规划之中去刻意添加立德树人的因素,而是说学校的发展规划本身和本质上就应该是立德树人的规划,二者理应是一回事。这样,从对制定学校规划的认识和逻辑起点上,就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和高度考虑所有问题,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学校实践走向高度的自觉、自主和自为,也有利于学校主体性的真正确立,让学校成为立德树人的具有能动性的实体。因此,对学校规划本身的上位思考和理性自觉有利于真正发挥规划的作用,从深层次上撬动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在此意义上, “规划是或者应该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 “无规划不办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应该得到更好的体现。

第二,要注意立德树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站在学校层面上制定规划,本身就意味着要从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角度去考虑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实践,而不是片面突出一点而不计其余,或者拼盘式的把各项工作组合在一起。这种整体性考虑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工作上的整体性,即学校的常规工作要统筹兼顾,包括课程、教学、科研、管理、活动、家校合作、校外实践等这些立德树人基本载体,都要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意义。二是人员上的整体性,即要全员动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三是资源上的整体性,即要如何充分整合、盘活和利用现有资源,包括资金、设施设备、场所场地等,资源上的统筹和高效利用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时间上的整体性。规划在时间维度上就是要把长远和现在结合起来,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用一个一个的现实可能性去实现应然的理想。五是空间上的整体性,即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因素。总之,整体性的考虑就是要通盘考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同时所有与立德树人有关的要素不能各自为政,呈现分离分散乃至相互抵触、抵消育人效果的状态,通过分析、梳理、整合,让这些要素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组成一个系统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学校中的训练应当把学校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而不是直接由教师来进行”[13]。学生生活在这个健康的有机整体中,才能建构自己的生命经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立德树人的目的所在。在制定规划时,中小学通常是从课程教学、活动育人、校外实践、协同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等几个维度统筹考虑立德树人实践,共同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确立每一项工作的重心重点、特色优势、思路措施等,同时要把兼顾以上几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融通。

第三,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问题意识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是近些年教育綜合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在制定和实施立德树人规划时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突出”二字的含义是:一是具体化。不仅要明确学校层面的现状、问题和目标, “学校发展规划要立足于事实,而不是利于理想”[14],更要结合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实践向度将这些问题和目标具体化,具体化才能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知道为何而“教”、从何“教”起,找准立德树人的着力点、育人点和方位点。二是倡导改革和优化意识,即以当前的问题和目标重新检讨原有的立德树人的方案、方法和路径,不是“路径依赖”,而是“路径升级”和“再度出发”,让路径服务于新的问题和目标,不断改革、改进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方法。三是强调即时性和贯穿性。即要把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动态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随着原有问题的不断解决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样,目标也需要不断地重新定位。所以,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不是一次性的、静态的,应该动态地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实践的全过程,始终存在于教育者头脑中,让问题和目标成为立德树人实践运行过程中的“校准器”和“导航星”。四是强调评价意识。用问题是否解决、目标是否达成来衡量立德树人的成效。教育评价尽管是极为复杂的事情,但具体到学校层面的立德树人实践,根据学校自身的规划,结合学校实际,考察学校立德树人的问题意识是否清晰、问题和目标的契合度、问题解决程度和目标是否达成等来衡量立德树人的成效无疑是富有意义的。这既包括对学校各项立德树人工作的评价,同时,也是一线教师和其他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的评价参照,即评价学生时也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和学生发展的目标意识。

第四,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个完整的学校规划不仅仅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方向和目标、从整体和系统推进的角度提出几项关键性的重点任务和实施思路、路径,同时,从落地、落实、切实可操作的角度,还要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当然,从规划的文本展示上,这些更加详实的实施方案可以作为配套和支撑性的文本附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总体规划后面。各项立德树人的重点任务、工作内容的实施方案从逻辑上仍然包括各项工作的现状分析、问题与目标、具体任务、谁来负责、路径和方式、支撑条件、工作步骤、时间节点、预期阶段性成果等,以及这些不同工作内容的方案之间如何相互支撑和协同。实施方案就像一个更加详细的施工图,也可以理解为学校立德树人整体规划下的更加下位的二级、三级路线图,是各项具体工作从过去到未来、从实然到应然的具体行动路线,通过各项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把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各个要素和组成部分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在服从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说明的是,根据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际需要,实施方案从宏观到微观会呈现出各种类别和各个层次的一个方案的“集合”或“共同体”。其中,一是要注意不同工作方案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共同指向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目标,不能相互矛盾和抵触;二是要注意各种工作方案应该是定制化、个性化的,本着自身要解决的问题和“育人点”而设计的;三是要注意各种工作方案的系统化、层次化、可操作和可评价,最终指向落地和实践。以课程方案为例,就有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学科层面的课程方案,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层面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应该和学校立德树人的其他工作方案共同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各个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方案应该具有定制化特征,从学校、学科、学年、学期再到单元和课时的课程方案应该是系统连贯、层层递进的,可操作的。

第五,要注意动态地反馈和调整。规划虽然带有更多的人为设计、理性预测、自上而下的特点,但规划不是行政命令、更不是法律,也不是必定如此的物理定律,规划本身也有弹性的、敞开性和生成性的一面,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的反馈和调整。从根本上讲,规划只是对立德树人实践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自觉和展望,尽管这种自觉极有必要甚至是必须,但理陛的逻辑、应然的追求永远不能涵盖、不能替代教育教学实践的丰富和复杂,替代不了生命的活力和多样。生命、实践、现实是动态的,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所以,规划要在保持基本的理性自觉、价值自觉、文化自觉的前提下,面向实践和服务于实践,用规划反思和引领实践的同时,也要用实践去丰富、充实和调整规划。基于“有限理性”理论,即“强调人类认识事物的有限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它认为任何一种教育规划都是有局限性的,期望一蹴而就地准确规划未来,不仅可能性不大而且徒劳无益”[1 5],立德树人的规划不能是教条式的存在,规划还应该有开放性的,面向未来、面向经验、面向多种可能性的一面,给变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留下必要的空间。这就需要教育者执行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开放的头脑,及时反馈信息,根据丰富多彩、变化了的实践做出基于规划但又更加灵活实际的抉择,不能削足适履,无视实践的丰富性和环境的变化刻板地执行已有的规划。“制定规划不是要把它们刻在石头上,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适”[16]。一句话,规划应该成为活的存在,在预设和生成、理想和现实、理性和经验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鉴于以上缘由,从学校规划着手、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的立德树人规划来进一步改进、优化和提升的学校立德树人实践,推动立德树人的全面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且现实的、可以普遍采用的措施、方式或机制。事实上,很多学校对规划并不陌生,也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但仔细考察,就有以下问题需要深究:这些规划在价值导向上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前立德树人的时代性要求,规划中的各方面工作任务有没有共同围绕校本化的立德树人目标来展开,学校立德树人的重点和特色是什么,有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学校全体师生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如何,规划执行和落实到什么地步,有没有定期的反馈和评估,规划是否不断地升级以适应新的变化等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影响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学校各项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是学校制定和实施立德树人规划时应该密切注意的。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18 -05-03(02).

[2]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jyh_xwfb/moe_17 6/2 01901/t20190129_3685 18.html,2019-01-30.

[5]马书臣.构建育人格局形成育人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N].人民日报,2015-10-30(07).

[6]吴凤庭,马学军等.践行“科研育人”全力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9-09-27(10).

[7]丁立新,林红梅.区域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5,(7):66-68.

[8]张兴华.学长制带给新生别样启迪——山东省实验中学德育工作创新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2-03-14(12).

[9]王维审,徐玉萍.家长课堂告别“填鸭式”[N].中国教育报,2015-05-05 (07).

[10]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39-44.

[11] Carlson,R.V.Awkerman,G.Educational Planning:Concepts,Strategies,and Practices [M].New York:Longman,1991.

[12][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丁笑炯等译.教育规划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3][美]约翰-杜威.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4] Hopkins,D.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Pupil Achievement [J].SchoolLeadership&Management,199 8,1 8(3):409-424.

[15]陳建华.中小学发展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唐汉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育、基础教育改革(thw305@163.c om)。

收稿日期:2020年7月16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项目编号:VEA1900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规划实践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