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预防及回归社会相关技术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2020-12-27 10:26倪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7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病依从性

倪玲

(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江苏 南京)

0 引言

我国早在1991年就开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已经从最初的探索阶段,逐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经过经验总结阶段后,我国精神病防治与康复工作,初步具备完善工作方法、完整工作模式;在全社会参与、有关部门合作、各级政府领导下取得较为良好成绩[1]。即便随着我国医疗体系逐步完善,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回归社会、预防等工作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精神病防治与康复工作,仍然面对诸多问题,如对于医疗人员专业性要求极高,随着精神病患者增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2];如精神病患者如何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同样面对回归社会相关技术性问题,如职业机能培训、生活技巧与社交技巧等。本文既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精神疾病预防、回归社会相关技术性问题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精神病预防与康复技术指标意义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精神病预防与康复治疗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但临床中,由于精神病具备的特殊性,及我国精神病医疗资源有限,造成大部分精神病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影响,且增加患者家庭负担。同时,加之我国特殊国情,人们对于精神病存在一定偏见,甚至影响到患者家庭成员,精神卫生工作重视度不足;长此以往,造成精神病卫生问题越发突出。鉴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开放式、综合性、社会化”的方式、途径开展精神病预防与回归社会相关康复工作;随着临床实践探索,现今精神病预防与回归社会康复工作取得一定效果,通过实际行动将关爱送给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得到更为良好的治疗干预,帮助精神病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3]。

2 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理论与实践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属于一种迁延性、慢性疾病,临床尚无可彻底治愈的方法或药物,患者需要长期维持药物治疗。但实际临床中,由于患者存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障碍,患者普遍存在依从性低的特点;即便短期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较高复发率,对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效果与顺利回归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确保患者维持药物治疗,成为临床精神病医师研究重要方向[4]。目前,国内外关于精神病维持药物治疗方面研究较多,研究方向一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抗精神病药物研究,其二、提高服药依从性研究。

2.1 抗精神病药物方面研究

目前,临床对精神病患者仍然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一般可将治疗药物分为非经典、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两类,其中传统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五氟利多、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等,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对多巴胺(D2)受体作用,阻断D2受体起到治疗效果;但随着临床广泛推广,人们发现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仅存在锥体外系副反应情况,且仅对阳性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对阴性症状患者无效,临床价值有限。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对精神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于20 世纪90年代,非典型抗精神疾病药物出现,为精神病治疗指出新方向。目前,临床常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阿立哌唑、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利培酮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药物副作用小,且对5-HT 与D2 受体亲和力良好,可对阳性、阴性症患者起到治疗效果。对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选择,目前,临床存在较多争议。薛晓静等[5]对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应用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治疗安全性评价,研究指出,喹硫平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最低,利培酮嗜睡症状发生率最低。因此,抗精神病药物的需根据临床情况合理选择。

2.2 维持用药依从性

据相关统计显示,精神病复发住院患者中,绝大部分存在不足量维持、自行停药现象普遍,患者维持用药依从性极低。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众多,根据以往经验,维持用药依从性良好患者,大多家庭照顾管理能力强、住院治疗效果好、自知力恢复良好等,而依从性较低患者,大多负性生活事件较多,如离异、失业、失联等。因此,本文认为,精神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时,需要结合认知矫正、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家庭教育、精神康复干预等多方面实施综合治疗,提高患者药物维持治疗依从性,改善临床效果[6]。

3 职业技能训练

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康复治疗中职业能力训练对提高患者社会功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有助于促使患者与他人、社会接触,改善患者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职业技能训练方法,采取全开放式管理模式,既医院提供职业训练岗位,患者自行管理,包括:手工制作、电脑培训班、洗车队、康乐农场等,工作时间上午9-11 点,下午13-16 点。并设定相应奖励机制,训练时间为1年[7]。其一、通过开放式自行管理,逐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培训病房设有相应日常生活所需设备,如电饭煲、电炒锅、电视机等,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使其独立。其二、训练病房通过设立模拟工作岗位,逐渐训练患者工作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文艺晚会等,提高患者与他人、社会接触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逐渐融入社会[8]。同时,通过岗位训练,逐步建立患者自信心,改善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其三、设立相应奖励机制,如患者工作完成后发放代币,可用代币兑换一些生活所需品,满足患者自我实现、自尊需求,改善患者劳动态度与劳动质量[9]。

4 社交技巧训练

对患者实施社交训练,将训练内容分为基本技能、常见职业能力、健康行为能力、日常生活技能、交友技能、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决策技能与社交基本技能等,并通过反复训练,是患者对各项单位融汇贯通。训练方式采取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既训练员为患者解释人物设定、情景等,指导患者进行角色演练,并对训练结果进行评估[10]。一般训练3 次/周,30min/次。此外,也可借助于VR 技术进行训练,利用虚拟情景平台,为患者讲解训练技巧、方法、内容等,提高训练趣味性。且利用虚拟情景,使患者更好融入情景中,提高训练效果。VR 模式下,可让训练情景更为逼真,具备高度沉浸性,且VR 技术创造更为安全环境,有助于患者全身心投入,消除患者心中隔阂,使其大胆学习,提高学习效果[11]。

5 生活技巧训练

对于精神病患者生活技巧训练主要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如排便、穿衣、饮食、个人卫生等,训练患者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如定时起床、洗漱、饮食,保持物品整齐、清洁等,并且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及患者症状、病情采取不同方法,如代币强化技术、行为塑造技术、标记奖酬法等,对训练良好患者予以奖励,激励其自主性与积极性。如根据患者病情,每周安排1-5 次训练活动,10 人左右组织成一个训练小团队,90min/ 次,由专业人士进行引导、记录;每次训练说明方法、目的,内容包括:药物自我处置,获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知识、评价药物作用、学会自我管理,学习识别与处置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训练方式以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提问、技能介绍、问题讨论与解决、布置相应家庭任务与学习技能实际应用等。通过生活技巧训练,帮助患者确立人与人之间互助平等关系,维持患者良好生活状态,使患者实现自我管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6 小结

精神疾病患者受到疾病影响,其自身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等受到严重影响;在精神疾病预防与回归社会技术中,需要从多方面对患者展开治疗,首先需要维持良好的药物治疗,确保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需要对患者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帮助患者能够在出院后更好立足于社会,学会自给自足,减轻患者家庭、社会负担;对其实时社交技能、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更好融入社会大家庭,满足患者自我实现、自尊、心灵方面的需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最终帮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病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完形填空专练(五)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