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少敏主任医师运用温经汤治疗痤疮的临证经验总结

2020-12-27 10:26刘志鹏芦少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7期
关键词:吴茱萸丘疹桂枝

刘志鹏,芦少敏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2.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甘肃 兰州)

0 引言

痤疮是一种主要累及面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痤疮发病率为8.1%,同时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以及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1]。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主要以维A 酸类药物、抗菌药物和激素等药物为主。长期使用上述药物易产生致畸、胰岛素血症、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痤疮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突出优势。

芦少敏主任医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五届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自立主任医师,从医30 余载,熟读中医经典,临床经验丰富,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疗有其独到的见解。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痤疮并无记载,但古医籍中所载的 “痤疿”“面疱” “面皰疮”等病名却与本病十分相似,依据痤疮的主要临床特征,可将其归纳到中医学中“粉滓”“粉刺”“面鼓”等范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 修订版)[2]指出:痤疮在临床上可根据其发病时间之长短,皮损的形态的不同,主要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凝结、冲任不调四型。

1.2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座”,认为本病乃是由于风、寒、湿郁滞于腠理、皮肉之间形成痤疮。芦少敏主任医师汲取各家所长,依据长期临床实践认为中阳不足、浊阴上泛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痤疮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芦师认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以往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导致“过思伤脾”,脏腑功能失调;长期熬夜、起居无常,致使阴液暗耗,虚火内生,阴阳失衡;饮食不节,脾胃内伤等原因均可造成阳气内伐,浊阴下注,侵扰肝肾相火,虚火上浮,挟浊阴上蒸于面,从而导致痤疮的形成。《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芦师考虑到西北苦寒,本地居民素喜食肥甘厚味,嗜饮酒,易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中阳受损,寒湿内生,浊阴下注,扰动肝肾相火,虚火挟浊阴循阳明胃经侵袭肌腠形成痤疮,正如李东垣《脾胃论》[3]云:“夫饮食不节则胃病……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就指出脾胃在痤疮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中医对痤疮的治疗以实热立论者甚多,治疗上亦多推崇苦寒直中之法,但受患者体质,生活、工作环境,饮食习惯转变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辨证思路多有不足之处,临床上所诊痤疮患者,在治疗上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工作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不可一昧选用清热泻火解毒之法,正如黄元御[4]《四圣心源》曰:“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正所谓“正气存于内,邪气不可干”,芦师治疗痤疮在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基础上,常常采用健脾补气、升清降浊,顾护中焦的方药,屡屡有效。

2 组方用药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因方中人参力强但贵重,考虑患者经济情况及病情缓急,芦师将方中人参用党参代替。黄煌[5]认为,温经汤中包括了胶艾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茯苓丸、麦门冬汤及当归芍药散中主要成分,所以温经汤的适应证应包括诸方证及其合并证,证情复杂,可参照各方证及其合并证而灵活用之。陈修园[6]也在《女科要旨》中指出:“《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方中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入胃、脾、肝经,温经散寒而止痛利;桂枝味甘、气辛,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功可温阳化气而行血脉之瘀滞,两者共为君药以温经散寒,畅达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舒张血管、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7-8]。桂枝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和桂皮酸[9-10],其主要成分均具备抗炎、抗菌的作用。当归味甘、辛,微温,入心、肝、脾经,功善补血调经,清风润木;川芎气雄而味散,入肝、胆、心包经,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也;丹皮味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达肝之郁,行血之滞,三药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养血、滋阴、润燥;白芍味酸、微苦、微寒,入肝、脾经,入肝家以清风,走脾脏以健脾;麦冬味甘,苦,微凉,归胃、肺、心,清金养阴润燥,滋阳明胃经之燥,与吴茱萸一寒一热,不失偏颇,精妙体现温经汤之“温”,三药合用,养血健脾,清热润燥,兼制桂枝、吴茱萸之燥烈,使全方温而不燥,是谓温也。芦师以党参代替人参以健脾益气;甘草甘,平,性缓入脾、胃、心,肺经,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两者共用益胃气,以资生化之源;半夏味辛,温,入脾、胃、肺经经,降冲逆,除浊阴;生姜味辛,温,入胃、脾、肺经,驱肺胃之浊阴,行肝脾之壅滞,调和诸脏,通达营卫,可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还可制约半夏之毒。

3 验案举隅

蒋某,女,18 岁,2019年11月4 日就诊。主诉:面部反复性丘疹3 个月。自述3 个月前面部前额、两颊及鼻唇周围出现大量粟粒样大小的暗淡丘疹,无瘙痒、触痛。曾于外院行抗生素药膏(药物不详)外涂及异维A 酸口服,效果不明显,故求进一步诊治。刻下:面部前额、两颊及鼻唇周围可见大量粟粒样大小暗红色丘疹,皮肤油腻,月经周期延迟,量可,色暗伴血块,痛经。食可,寐可。大便稀,小便正常。舌淡嫩,色稍紫,苔白腻,脉弱。属中医“粉刺”之范畴,证属中阳不足,冲任虚寒。治宜温阳通脉、调理冲任兼以活血。

处方:吴茱萸6g,当归10g,川芎10g,半夏10g,炒白芍10g,桂枝6g,牡丹皮10g,党参10g,阿胶3g(烊化),生姜10g,甘草10g,麦冬10g,莪术10g。共7 剂,1 剂/d,水煎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及寒凉之品,避风寒,畅情志,勿用手挤压痤疮。二诊:药后面部前额、两颊及鼻唇周围丘疹变少,无新发丘疹,效不更方,守原方7 剂,如上法煎服。1 周后患者面部丘疹基本消失,仅少量色素沉着,随访3 个月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属中阳不足兼瘀型,以中阳不足为主,治则以健脾温阳、调理冲任为法,兼以活血祛瘀,患者皮肤油腻,月经周期延迟、量可、经色暗伴血块、痛经,故加白术、莪术。《药性赋》记载白术:“白术,可升可降。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芦师常用其温中补气,利水化饮。莪术既是血药也是气药,芦师临床应用除行血外,也用于脘腹胀满等症状,有很好的破血行气作用,可达“气血同治”之效。

强某,男,21 岁,2019年12月2 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反复发作1年余。自述1年前面部两颊、口角及下巴周围出现大量痤疮,色暗红,自觉发痒,无触痛,无脓头。曾在外院皮肤科多次就诊,中药外敷(具体药物不详)及口服异维A 酸治疗效果不显,故现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体瘦,面色黄暗,平素辛辣肥甘,嗜好凉饮,刻下症见:两颊,口角及下巴可见较多丘疹,突出皮面,色暗红,微痒,无脓头及破溃、触痛,可见额头、两颊陈旧性痘印,纳尚可,夜寐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舌边微有齿痕。脉弦略沉。拟诊: 中阳不足,寒湿中阻。治以补脾胃、祛寒湿。选方温经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6g,当归10g,川芎10g,生白芍10g,桂枝6g,党参10g,牡丹皮10g,生姜6g,炙甘草5g,清半夏10g,麦冬10g,白术15g,苍术10g,黄芪10g,柴胡6g,徐长卿10g。共7 剂,1 剂/d,水煎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2019年12月9 号二诊,面部痤疮数量较前减少,无新发痤疮,精神好转,瘙痒感减轻,继续守方7 剂。2019年12月16 日三诊,额头,口角大部分痤疮已消退,下巴处留有淡红色痘印,无瘙痒感,大便1-2 日一行,原方去黄芪、徐长卿,加白芷10g,藿香10g,继服7 剂,以淡化痘印。2019年12月23 日四诊患者痤疮已愈,无新生痤疮,饮食可,大便正常,随访三月未复发。

按:本病案患者素有痰湿之邪,因饮食不节而致症状加重,故在治疗时以健脾化湿为主,在温经汤的基础上,苍术、白术同用以健脾化湿,黄芪补气健脾,因患者痤疮色暗红,虑为湿浊下扰肝肾相火,导致阴火内生,故以柴胡升脾胃之阳,以达升清降浊之效,因其皮肤自觉有瘙痒感,加徐长卿以祛风化湿止痒,全方集健脾,升阳,化湿,泄火,祛风为一体,温而不燥,升降相携,使脾胃健运而寒湿自去,阳火上升而浊阴自降,药物组成精简,加之患者配合,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4 结语

痤疮的发病与脾胃有重要的关系,常常以脾胃内伤,虚火挟湿浊上浮为病机,表现为虚实寒热夹杂的复杂症候,芦师以为痤疮的治疗应以平为度,阴阳平衡;脏腑各司其职;升降有序;补泻兼施;寒热平调等皆谓之平,芦师将痤疮的治疗归纳于“平”字之中,以期脾胃健运,虚火自消,使机体脏腑、阴阳、气血恢复到平衡状态,此疗法临床疗效确切,为痤疮的辩证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吴茱萸丘疹桂枝
HPLC双波长法测定荜铃胃痛颗粒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得了丘疹怎么办?了解这几点治疗方式很重要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花露水治蚊虫叮咬?治标不治本!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
喊魂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我的发现
Big Head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