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原发性痛经应用探析

2020-12-27 10:26陈娇朱萸夏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7期
关键词:血海肝经气滞

陈娇,朱萸,夏敏

(1.重庆医科大学,重庆;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0 引言

痛经(dysmenorrhea)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 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1]。近年来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女性痛经发生率为33.10%,因痛经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约占13.55%,因此,痛经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2]。

西医理论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因前列腺素 PGF2α、血管加压素、钙离子等含量异常而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在治疗上主要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排卵药、钙拮抗剂等,降低前列腺素等物质的含量,减弱子宫收缩[3]。西医药物治疗即时效果较明显,但其具有不良反应较多,且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4],相比之下,中医治疗PD 历史悠久、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中医关于痛经病因多样,但究其本终不离“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在治疗上均不离治肝。

1 从肝论治PD 理论依据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的经、带、胎、产等功能有赖于肝藏血和疏泄的功能正常运行。中医藏象学说提出,肝者,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也,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从经络循行来看,冲任隶属于肝,起于会阴,挟脐上行;而足厥阴肝经脉亦环绕阴器,行抵少腹,故肝与冲任二脉相连,为奇经八脉所隶属[5]。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包括调畅全身气血运行、脏腑正常活动、情志活动顺畅、经血按时来潮等,其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导致气行不畅,推动乏力,血行亦不畅,停滞为瘀,造成“不通则痛”;或肝气虚弱,疏泄无力,也可致血行不畅,出现痛经。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开朗,心境平和,情志活动适度。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可导致情志活动异常,故情志之病,实为肝之病。《坤元是保·卷上》曰“若喜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则重而痛,过期又安。”可见,情志失常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灵枢》提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女子以血为根本,而肝主藏血,是经血生成之源。女子月经来潮,与冲脉充盛、肝血充足及肝气畅达密切相关。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肝血充足、肝气畅达则肝血流注冲脉,冲脉血海充盛则月经应时畅下。若肝血亏虚,冲任失荣,血海不能按时盈溢,造成“不荣而痛”。肝血能够化生和濡养肝气,维护肝气的充沛及冲和畅达,使之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若肝血不足,则致肝气的化生不足,出现疏泄失职,从而导致痛经发生。

《灵枢·经脉第十》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痛经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为肝经循行部位。《医学真传·气血》中提到“盖冲任之血,肝所主也”,足厥阴肝经络阴器,在腹部与冲任二脉相通,冲为血海,隶于阳明而附于肝,肝经与任脉又相交汇于曲骨穴,在经脉上联系密切[6]。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经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连,若足厥阴肝经之气不畅,影响冲任二脉,经脉不利,则出现“不通则痛”。

2 古代医家对于从肝论治PD 认识

原发性痛经相当于祖国传统医学的“经行腹痛”“痛经”,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7]。《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妇人胎产论》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四圣心源·卷十》言:“经行腹痛,肝气郁塞而刑脾也”,《沈氏女科辑要》亦谓:“经前后俱痛,病多由肝经”, 为痛经从肝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治要》中提到:“经为气之配,因气而行...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临证指南医案》曰:“女子阴类...郁则气滞,血亦滞”;清代沈尧封在《沈氏女科辑要》 中指出: “经前腹痛,必有所滞。”;《张氏医通》中有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傅青主治疗痛经时更是以重视肝经为主,调畅气机为要,《傅青主女科》中提到“妇人有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寒热往来者,人以为血之凝也,谁知是肝气不舒乎!”“夫肝属木...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由此见来,痛经与气滞密切相关,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导致不通则痛,痛经病位实在肝经,乃由肝气失常所致。《严氏济生方·妇人门·气血论治》言:“ 七情之外,益之以寒热二证,而为九气也。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盖人身血随气行,气一壅滞,则血与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因情志异常可导致气血壅滞,发为痛经。

朱丹溪提出:“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经效产宝》说:“血气不足经候欲行, 身体尽痛”,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说“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寿世保元·卷七》曰:“经水行后而作疼者。血气俱虚也”。肝为血海,故若肝血不足,则致冲任二脉空虚,即可因血虚失荣而致痛经。

3 从肝论治PD 临床应用

3.1 中药

《丹溪治法心药·经病》云:“经候将来而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用桃仁、香附、黄连之类。”《胎产指南·调经章》曰:“凡经水将行,腰胀腹痛者,此气滞血实也,桃仁四物汤主之”《广嗣要语·调经》云:“将行而作疼者,血实气滞,四物加醋炒莪术、延胡索、木香”《医学摘粹·妇人科》:“如经后腹痛者,缘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土气,是以腹痛也。以归地芍药汤主之。”可见各医家重视气血导致痛经这一病机,使用方药多为调理气血之品,以理气活血为要。

黄李平教授[8]认为痛经主要发病机理为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子宫失于濡养而“不荣而痛”,使用逍遥散化裁(甘草5g,当归10g,茯苓15g,白芍15g,白术15g,柴胡10g,苍术l0g,牛膝15g,红花l0g,党参15g),治疗后患者痛经症状消失。庄惠琴[9]使用疏肝化瘀汤(郁金9g,柴胡9g,乌药9g,香附12g,当归9g,白芍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 g,生蒲黄9g,茯苓12g,炙甘草6g)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7.2%,且子宫动脉RI 值、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水平显著降低,疏肝化瘀汤可有效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魏冬梅[10]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各15g ,赤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川楝子、甘草各10g ,益母草、延胡索各20g)治疗痛经后总有效率达到93.3%,与对照组口服芬必得总有效率80%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报道[11],当归芍药散有抑制子宫收缩、调节血管舒缩物质、改善子宫供血、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等作用,能有效缓解痛经。成肇仁教授[12]在临床上治疗痛经时常用药对为柴胡-白芍、香附-元胡等舒肝理气,调经止痛,从而达到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目的。经过数据挖掘发现,当归、白芍、川芎、延胡索、香附等归肝经药物在治疗痛经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治疗原发性痛经十分有效[13]。

3.2 针灸

《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说明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针刺某腧穴,可以通过疏通经脉、 调理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灵枢·经脉第十》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刺激肝经腧穴,使气机畅达,对气滞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肝为血海”,肝经通过冲、任、督、三脉而与胞宫相联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属。”故肝与冲任二脉相互联系,冲任舒畅则肝经功能正常,痛经好转。

陈秋霞[14]采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自1955年 10月至2016年 8月所有针灸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三阴交、神阙、太冲、足三里、关元等 9 个穴位的使用频率超过 45%,说明其治疗取穴以冲任二脉为主,辅以肝经取穴。柯红[15]将90 名患者分为观察组(采取针灸治疗的方法,取患者的太冲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子宫穴、三阴交,常规消毒穴位并快速进针。)与对照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3 个月后观察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86.67%和66.67%,观察组的疗效更好。齐英慧[16]选用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配合三阴交、太溪、关元、地机、血海和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3 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行间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周奇煌[17]等选用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与气海、血海、关元、三阴交、中极、足三里、合谷等联合膈下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西药组口服布洛芬胶囊对比,其总体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西药组总体有效率69.2%。

3.3 中医外治法

耳穴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对痛经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具有方便、实惠、无副作用等优势。“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刺激与痛经有关的耳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缓解痛经,耳穴贴压疗法可以持续地镇痛,缓解盆腔炎症反应,通过降低血管及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而缓解痛经[18]。马欲晓[19]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以王不留行籽压耳穴内生殖器、肝、内分泌以及神门穴,其疗效优于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孔爱姣[20]选取了子宫、内分泌、肝、肾、腹五个耳穴位贴穴配合痛经方治疗痛经,与单用痛经方相比,其有效率96.0%,高于单用中药组84.0%有效率。有报道指出[21],肝在治疗痛经耳穴常用穴位中排名前10,具有疏理肝气,通络止痛作用,对于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具有使用简便、有效、无创无痛的特点,中医的贴敷疗法通过药穴结合,药物经过穴位和腠理吸收,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的目的。吴晓晶[22]采中药穴位(神阙、气海、关元、归来等穴位)贴敷治疗因由肝郁气滞,冲任气血瘀滞所致痛经,治疗后有效率达96.2% ,效果显著。金影[23]等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痛经,与单用艾附暖宫汤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7%,且其血清前列腺素PGE2 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CMSS 评分明显更低。

4 总结

综上所述,肝的病理生理与痛经的发生密切相关,各医家在治疗时重视疏肝理气、调畅气血,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中药、针灸、穴位贴敷、耳穴等治疗方法。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在临床上重视从肝论治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他脏腑、寒热、阴阳等因素,做到辨证论治、有的放矢,达到缓解患者症状,解决患者痛苦的目的。

猜你喜欢
血海肝经气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