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诊治

2020-12-28 21:30胡斌
四川畜牧兽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猪丹毒亚急性病理变化

胡斌

(四川省荣县东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荣县 643100)

1 流行病学

本病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于猪,特别是3 个月以上的猪,吸血昆虫,如蚊、蜱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他动物和人也可感染丹毒。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炎热多雨的夏秋季节多发。本病传染源为病猪、带菌猪,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染。

2 病原

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微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生长在偏碱性的环境中,在病料内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该菌抵抗力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 ℃,160 d 毒力仍然很强,经盐处理并冷藏于4 ℃条件,150 d的猪肉中能分离出猪丹毒杆菌。2%福尔马林、1%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碳酸可使猪丹毒杆菌很快死亡,其对热敏感,对消毒药抵抗力低,3%来苏尔、1%漂白粉、2%福尔马林能在5~10 min 内杀死该菌。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 流行初期个别病猪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大多数病猪体温升至42~43 ℃,高热稽留3~5 d,其死亡率高。病猪拒食、呕吐,呼吸不畅,不愿意走动,驱赶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粪便干硬且附有黏液,通常3~5 d 死亡,易猝死。治疗后的生长猪下痢,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的鲜红色斑块,斑块高出皮肤,指压褪色。

3.2 亚急性型(又称疹块型) 病猪体温略升高,不愿进食,消瘦,倦怠,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有热感的疹块。初期疹块呈淡红色,后变成紫红色以至黑紫色,其指压褪色,突出皮肤2~3 mm,大小约数厘米,个数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有的可以自行康复,个别猪症状加重,转变成败血型而死。该型病程约8~12 d。

3.3 慢性型 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常见病猪出现浆液性纤维素关节炎、心内膜炎,皮肤大面积坏死,呼吸急促,贫血。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病猪肠黏膜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水肿较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桃红色或紫红色,松软,包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肿大,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心包积水,心肌炎性变化,肝充血、肿大。

4.2 亚急性型 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病理变化。

4.3 慢性型 患猪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其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状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关节肿大、变形。

5 诊断

根据病理变化、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诊断时应注意本病与猪肺疫、猪瘟、猪副伤寒、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区别。

6 防治

6.1 治疗 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急性发病的用常量青霉素与清开灵肌注,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同时供给病猪易消化的饲料与干净的饮水,猪身上有疹块的,立即用浓肥皂水、碘伏等反复刷洗,每日2次,以消毒杀菌防感染。

可用洁霉素,按1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如果病猪数量较多,可全群注射或口服用药。可用清开灵颗粒、水溶性阿莫西林,连用3~5d。

6.2 预防 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可疑感染猪立即采用猪丹毒抗血清紧急注射,如果无抗血清与疫苗,可立即投喂青霉素,同时做好养殖人员的防护和消毒处理。

本病常发地区应加强生猪常见疫病防控宣传,提倡健康、科学、可持续性养殖。养殖的生长猪不断发病时,应降低饲养密度,做好消毒工作,同时选用猪丹毒弱毒冻干苗、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及三联苗接种,8周龄接种一次,10周龄再补免一次。防母源抗体干扰,一般8 周前不做免疫接种。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定期消毒与紧急消毒相结合,注意防鼠、灭鼠,防止猪、饲料与其他带菌动物接触。新购仔猪需隔离观察30 d以上。■

猜你喜欢
猪丹毒亚急性病理变化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简述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处理对策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布鲁氏杆菌病的疗效分析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