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常态化路径研究

2020-12-28 01:59李路瑶王晓先刘风萍
科技资讯 2020年31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社会实践大学生

李路瑶 王晓先 刘风萍

摘  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为高质量脱贫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对接精准扶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该文从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临时性、盲目性、分散性的社会实践,变为长期性、造血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系统运转,引导广大师生融入社会、体验社会,形成了服务脱贫攻坚的常态化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助力脱  贫攻坚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1(a)-0215-04

Research on the Normalize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o Help Poverty Alleviation

—— Tak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Luyao  WANG Xiaoxian  LIU Fengping

(Xian Polytechnic of Engineering,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048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hat off poverty is not the end, but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new life and a new struggle."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monitoring and support mechanisms to prevent poverty return, strengthen follow-up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emote places, 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during his visit to Shaanxi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nference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docking of voluntary services in social practice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urns the temporary, blind and decentralized social practice into a long-term, innovative and rooted systematic operation of serving the mass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guid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and experience the society, thus forming a normalized path of serving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Helping to fight poverty; Path research

1  新時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怎样实现人的现代化,重要的是提高认得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此后的每年暑期举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在全国高校形成了常态。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也是走向社会、深入民众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青团的高度信任和殷切希望”,这深刻指明了共青团工作在党的事业中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各级团组织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3个根本性问题,聚焦全力抓好主责主业,明确助力脱贫攻坚的定位。围绕团的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教育扶贫[1]。

2019年陕西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中深化“十大行动”,明确提出了“青少年脱贫攻坚志愿服务行动”。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品牌,深化志愿服务与脱贫攻坚结合力度,发动西部计划志愿者、各级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开展节假日定期志愿服务活动。选派超过1 万名大学生、1 000支服务队伍深入各个贫困县区集中开展暑期“三下乡”专项志愿服务活动。西安工程大学历年来非常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2019年以“共铸辉煌七十载,青春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77支校级重点实践队,1 500余名本科、专科、研究生,150余名专家教授、青年博士、专业教师、学工干部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地区,深入对接企业、实践团队对接帮扶陕西省贫困村20余个,涉及经济林栽培、区域规划、生态调研、产业经济发展、支教助教、政策宣讲、民情社情调研以及关爱留守儿童、文化下乡等项目帮扶。

2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2.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优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個人意识比较强列,缺乏互助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有助于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民情体察农村生活的艰辛。从而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对农民的感情,只有对农民和农村有了感情,才能让我们和基层人民的心贴得更近,才能真正地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也就真正能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贡献[2]。

2.2 责任感培养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必然经历由实践到认识, 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必然经历有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形成人的品质、道德和人格的过程。社会学把人的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3]。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投入到发展生产力的事业中去。“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走进农村、与农民接触提供机会,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让大学生成长锻炼;同时,传播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综合能力提升功能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磨练品格和意志,为大学生打开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通过实践活动中的观察、体验,看到城乡的差别、人民生活中生产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交流、学习实践,使之受到深刻的启发,可以借鉴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使得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同时,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活动中,这不仅贯彻执行了“科教兴农”的政策,而且更好地巩固了自身所学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4]。

3  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意义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脱贫工作取得了决战性胜利,脱贫工作指日可待。高校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积极组织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时代要求,也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并在脱贫攻坚战中有其独特作用。

从西安工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以来市政进行研究,既体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又为大学生发挥知识优势、智力优势、积极投身农村脱贫攻坚和农业发展提供实践资源,实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树立新风引导和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是数量庞大、充满朝气和干劲。如何利用青年大学队伍,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将社会实践形成常态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实现贫困地区人民思想脱贫

贫困地区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人主动脱贫致富、主动发展产业的愿望不强烈,等待观望、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思想比较普遍,他们总是坐等国家的帮扶政策,把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中,通过学生们与农民深入接触,能向他们描述脱贫致富后的美好生活,消除他们安于现状的懒惰思想,引导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在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相处时,可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激发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渴望拥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积极性。

3.2 实现贫困地区人民教育脱贫

中国农村的许多义务教育非常薄弱,学校不仅教学设施薄弱,在教师的数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很薄弱,大学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不仅可以解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方面的燃眉之急,还可以引导农村中小学教育逐步走出困境,做好教育是切断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例如西安工程大学与安康某小学的支教项目。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当地教育事业,推进当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他们义务开设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培训班,从不同方面培养一批有特长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当地学生开阔眼界,接受更好、更高层次教育。

3.3 通过科技推广,实现生产手段脱贫

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局限,生产方式比较滞后。秉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推广先进推广先进专业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打开农民脱贫致富的思路,帮助农民走出一条结合地域特色、符合农村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致富道路。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产建设者,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贫困地区建设中,将先进的专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新思路[5]。

4  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常态化路径研究

如今,进入脱贫攻坚的“后半程”,面对脱贫与防贫的双重压力,全国各省在做好脱贫工作的同时,更需要全力以赴做好精准防贫。如何巩固已有的脱贫成果、如何攻克贫困最后堡垒、又如何防止返贫,这是全国都非常重视的新任务。

近两年,西安工程大学积极贯彻落实省委高教工委“8+1”脱贫攻坚战略和“3+1+X”脱贫攻坚战术,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整合资源,深入推进“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延长县、联帮联扶临潼区工作,扎实开展“两联一包”包扶志丹县杏河镇牛沟村等各项扶贫工作,如何更好地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并发挥更好地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讨。

4.1 从“广撒网”到“精聚焦”,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好对接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原来的实践形式主要是按照上级部门发布的主题展开,随着各高校的实践总结,社会实践主要是针对某一专题开展,比如近年来精准聚焦的助力脱贫攻坚专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题项目,强调的是以专业知识为前提下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重在强调要解决助力脱贫攻坚实际问题。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需要前期与实践地充分沟通,针对当地实际发展需求设计实践内容,整合高校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精心设计好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重点做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帮扶和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实现了当地需求与技术服务良好的结合。例如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结合专业特长在延长县、洛川县,西安市临潼区,在暑假社会实践期间开展主题文化墙绘活动,用笔尖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用艺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当地特色,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实际行动装点美丽新农村,描绘出帮扶区的生机与活力,提升了街道的村容村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高校力量。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期,作为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高校正在扶志与扶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支重要的助力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输血”变“造血”,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9年以来,陕西在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对已脱贫摘帽县实行“四个不摘”,同时继续加大产业就业、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巩固和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确保广大青年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沿着正确航向成长成才。”那么从“三下乡”开展的活动形式上,可以从“输血”变“造血”,带动实践基地的创新创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基地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对接关系,地方积极接受大学生到当地社会实践,形成学生流动变化,志愿服务项目不断线,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互助培养共谋发展的创新机制,巩固已有的脱贫成果,在实践中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继续研究防止返贫现象,为攻克贫困最后堡垒打好基础,当好助手。例如西安工程大学和延长县的社会实践对接了5年,从最初的义务支教、送文化下乡到现在向服务单位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教团成员在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初级中學支教1年,由原来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变成长期支教的帮扶,每一届支教团成员一去都是一整年,这也是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脱贫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3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三下乡”长期社会实践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尽量建立供需对接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着实践结果的好坏,在实践基地不固定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基地费时费力。因此,高校可与实践地签订长期的实践基地服务协议,持续与当地对接、帮扶。

这样就改变以往分散的社会实践方式,在一个建立帮扶机制长期坚持以来,坚持把某个地方的专项实践工作做好,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接着做,不仅仅是一支实践团队,整个学院或者整个学校形成合力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胜利和成果。例如西安工程大学近20年坚持在镇安县云盖寺镇希望小学开展暑期支教社会实践工作,结合活动主体的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针对受教育对象的实际兴趣与爱好开设相应课程,通过打造这些与教育对象实际需要贴合的课程构建出有效的沟通桥梁,从而帮助与引导他们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与激发起克服困难、战胜贫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8):154-156.

[2] 焦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常态化路径研究——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人力资源开发,2017(5):7-8.

[3] 李鹏,庄法兴,雷丽君.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9-92.

[4] 彭远菊,熊昌云,闫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脱贫攻坚[J].农业教育研究,2019(4):40-44.

[5] 孙健,王越芬.志愿服务之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实然逻辑[J].理论导刊,2017(9):106-108.

[6] 文大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实践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38-40.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社会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