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柳园的路

2020-12-28 02:12郭文龙
福建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村道水泥路修路

郭文龙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睡眼蒙眬中被手机铃声吵醒了,“妈,怎么了?”

“你出发了没呀?”

“没呢,刚才小眯了一会儿,不就两个小时嘛,马上就走!”挂完电话,启动汽车,一眨眼工夫便来到了村口。

依然记得2002年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后,每每回家需先乘公共汽车经沈海高速到仙游县城,转车到乡里,再搭摩托车回村,全程耗时半天多。福诏高速复线开通后,只需经仙游县度尾镇回村了,时间也缩短为三个半小时。离家的路越来越近了,仙游联二线竣工通车后,回家时间再次缩短为两个小时。

洗完澡吃毕饭,我再次走到了村口。每每回乡,我总喜欢在村里闲逛一会儿再回家。今夜的月色分外明,进村的水泥路依稀可见。独坐在村口的拱桥上,我的心思犹如对面的山丘,连绵起伏……

我的家乡在仙游县西苑乡柳园村,位于福州、莆田及泉州三市交界的大山深处,平均海拔1000多米。先人僻居于此1000多年。现户籍人口近1300人。全村一姓郭,是国定贫困村和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福建省少有的占比100%(除女性因婚嫁入外)的少数民族(回族)行政村,2015年11月入围首批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列入仙游县“美丽乡村”支持计划和福建省美丽乡村备选名单。

30多年前,唯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崎岖山路,蜿蜒通往山外。路是沿着山脊而建的,时而爬坡时而下坡,峰回路转,绵延数十里。山里人风里来雨里去,终日靠卖木头和采集山货为生,上千年来,都靠这条路进进出出。就是修成这样一条石路,也是万般艰辛。回想千年前,先祖们携带着各家老小,锄挖斧劈、肩挑手提,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凭着山里人的执着和信念,硬是把一条崎岖土路修成了有一级级台阶的石路。先人已逝,但修路的壮举却代代相传,人们似乎还能听见那整齐划一的抬石头的脚步声,那铿锵有力的“一二、一二”的吆喝声。

这条山路承载着多少代山里人的梦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然而,千年以来的贫苦却未曾改变。我总是会想起我伯公,小时候我最喜欢听伯公说山外的故事了。伯公一生辛勤劳作,这条路走了数千回。当晚霞辉映在远处的山丘时,我便习惯性地坐在自家门口的板凳上,向左张望,寻找那个单薄的身影,不多时伯公就会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伯公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有时候他会给我讲革命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山外的见闻。伯公喜欢摸着我的头,指着村口的路对我说:“娃呀,快快长大,长大后就可以顺着那条路走下去,看外面的世界了。”有次他和我聊起了汽车。那时我并不知道车为何物,飞机倒是见过。因为那时候村里上空有条航线,每天午后便有飞机划空而过。伯公说汽车有四个轮子,人可以坐在里面不用走路,但汽车行驶的路必须是平路和宽敞的路。于是,我便摸了摸伯公的胡须说:“伯公,那您可以修一条汽车可以走的路呀,这样您就可以不用天天走路了。”他轻轻地摇摇头,叹了口气,那是记忆中他唯一不再说话的一次。在当年,这是伯公和他那一代的人无法解答的问题。当年村里有好多人甚至都没有踏出村外。我们村里的一位老奶奶还说:“山外还是山呀,一座连着一座。”

山路弯弯,诉说着上一辈上上辈无数山里人的辛酸和沉痛的回忆。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父亲要到乡里办事,我缠着要一起去。拗不过我的哀求,父亲终于答应了。我开心地跟着父亲沿着石路走了五个小时,到达乡政府所在地。在那里,我见到了汽车行驶的路,也见到了传说中的汽车——停在乡政府大院的一辆吉普车。我幻想着,要是有机会坐一次车该多好啊,要是那车行驶的路能开到村里,那就更好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吹到了山村,也吹醒了山里的人儿。1988年的某天,村干部从乡政府开会回村,带回政府积极支持农村修马路的消息。由于上级政府提供的资金存在一定的缺口,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夜开会研究修路对策。次日,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村两委召集全体村民在郭氏宗祠开群众大会。会上村干部提出了出让承包村集体部分山林引入资金买炸药修路的提议。尽管也有个别人提出异议,“那是我们的祖产祖业呀,这山林是全村人的命根!”但绝大多数人都支持,“没有路,永远都是贫困,那会连根拔掉!”经过一番讨论,全村人达成了共识,村里所有的青壮年按记工分的形式集体用农耕工具修马路,修路过程中需进行的赔付及开山劈石资金除了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外,不够的以山林承包名义获取。除农忙时节,村里人都加入修路大军。广大干群齐心协力,硬是在1992年秋靠农耕工具,刨出了一条3.5米的机耕道。老祖宗留下来的石路渐渐少人走,大家都欢天喜地走上新修的马路。

机耕道终于开通,第一天来了一辆龙溪车,运木头的小型货车。山村仿佛狂欢节一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着车转来转去。老人们拄着拐杖来到停车场,看着车,纷纷感叹:“什么样的福气呀!这路修到了咱家门口,车开到了咱家门口!”不少人喜极而泣,还有人放起了鞭炮,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渐渐地,村里拉木头的龙溪車越来越多了,我也渐渐习惯了“有车”的日子。由于马路是土路,随着时间长了和车辆超载,开始变得坑坑洼洼起来,不时会听到出车祸的消息。小学毕业了,我和同班同学也必须离开家乡到山外读初中了。家长们一而再再而三交代,出村一定要自己走路,切不可偷偷乘车。耐不住坐车的诱惑,我偶尔也会偷偷跟在拉木头的龙溪车后面,趁着司机不注意飞快地爬上去,随着车身左摇右摆而沾沾自喜,到了学校再偷偷跳下来。

上了高中,我终于坐上了从乡里开到高中所在地的公共汽车,乡里到高中所在地的马路是沙石路,路况比我们村的马路好多了。随着村里的林木渐少,拉木头的车辆也越来越少了。后来,外公家的沙石马路修好,并通了中巴车,于是求学之路缩短为我家到外公家的3公里山路,剩余之路则以车代步了,而那条祖上走过千年的石路则彻底成为历史。再后来,在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扶下,我们村也通了沙石马路。大一上学期寒假返乡时,我终于坐上从县城直达村里的中巴车,感觉真好!

随着林木资源的枯竭,村里的青壮年们迫于生存压力逐渐外出,纷纷前往广东一带开小食店谋生。由于留守的人员渐少,从县城直通村里的中巴车也随之停运了。于是,留守的村民出行靠摩托车代步,沙石路变成了摩托车专用道。由于山高、弯多、路窄,加上沙石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但见摩托车驶过,左右摇摆、七上八下、尘土飞扬,路再次成了村民心中的难言的痛。开通水泥路,外运农产品,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成了山里人最朴实的愿望。

“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对人民的庄严承诺。2004年6月,福建省委委派省台办干部王晓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和村两委及本村籍在外工作干部的积极奔波下,首期5公里村道硬化资金到位。工程队进山了,修路的机械开到了村口,可许多工人开始嘀咕了:“这路修不得,会亏!”有些人连招呼也不打,独自偷偷回去了。驻村干部和村兩委班子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再次对修路资金进行详细核算,得出的结论是修路资金的确偏少。

“怎么办?”

“修路才能出山,子孙才有希望!”

“这路是咱的,政府已经尽力帮扶了,咱有义务尽一份力!”

于是,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党员先站出来了,广大干群因为修路再次走到了一起、拧成了一股绳。终于,村道硬化工程如期开工,2005年首期5公里的村道硬化任务完成。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帮扶下,2006年年底柳园全线18公里村道硬化任务完成。硬化竣工典礼上,鞭炮声再次响彻山谷。从此山不再高、天不再远,山里人也有了水泥路。从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在柳园成了过去。

村民们开始养牛、养蜂、种植杉木,大家不用担心牛儿、蜂蜜、林木运不出去了。有了水泥路,也再不会出现先前沙石路雨天停晴天行的情况了。路通,则一通百通,从羊肠道到沙石路再到水泥路,柳园山路的蜕变,映射出柳园人脱贫攻坚的精气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东老郭的儿媳妇早产了,从县医院过来的救护车风驰赶来,无奈山路十八弯加上夜间视线不好,纵有十八般车技,车速都无法提起来。救护车尚未进村,年轻的妈妈因产后大出血来不及救治,便撇下刚出生的娃儿离开人间。外地的朋友赶来为村中的长者祝寿,因路况不熟,会车时侧翻……时不时传来的噩耗令村民们叹息不止。

由于进村水泥路是在原机耕道的基础上浇灌的,弯多、坡陡、路窄的情况并未改变,导致小事故不断,此外会车难也成了一大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持续关心下,在历届村两委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在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下,村道先后在陡峭处修建了防护栏,设置了路标和警示语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好,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小轿车,逢年过节停车难又变成了新的问题。2016年春,村干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扩容了村里的停车场,停车问题得以解决。然而2016年中秋,一场百年未见的“莫兰蒂”台风又给村道沉重打击。台风过境后,村道塌方近50处,损毁巨大,驻村支部书记郭玉宇、村民主任郭新坭徒步4个多小时请求支援。“路是我们的生命线!”“路不通,山货出不去,日用品进不来。”那一刻,村民们真正体会到了路这一生命线的重要性。路在村民心中被摆在了第一位。灾情发生后,西苑乡党委政府与村两委一道,迅速投入交通生命线的抢修工作。在挂靠帮扶副县长林建伟同志的积极奔波下,在各级民宗、民政、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急救援资金迅速到位,仅仅过了半个月,柳园再次恢复了水电、交通。

由于地处山区,自然景观优美,奇山怪石林立,加上全省少有的全村一姓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和省级传统村落及全村整齐的土木结构房子、酷似江西三清山的景观,柳园近年来成了大批登山爱好者和生态旅行者的慕名之地。然而路窄、坡陡成了一大障碍。许多人慕名前往,可车子不敢进村,只得雇车前行或邀约本地人带入村子。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助推柳园发展,2018年,在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2005年首期修建的5公里水泥路实现了全线0.5米拓宽,12公里马路对弯道进行取直,原18公里的村道也缩短为17.6公里,会车难的问题也部分解决了。柳园自此成为登山、写生、体验农家生活等爱好者的乐园。

伴随着道路的拓宽、截弯取直,遥远的村寨不再遥远。山花起舞,清风和音,蜿蜒于山间的回家路,述说着柳园的世事沧桑,也见证着柳园的古往今昔。路如琴声,悠扬悦耳,余音绕梁。路似玉带,委婉连绵,高荡起伏。

老宅焕发了青春。桃花园粗具规模。村道不断截弯取直、延伸。通往柳园的路,是一条小康之路、幸福之路。

月亮不知何时躲进云层,夜空中只剩数颗星星。风儿轻轻抚过脸庞,送来些许凉意。该回家了。

洗漱后,我躺在床铺上,很快便入睡。我做了个梦,梦见柳园的村道变成双向两车道,大路上车来车往、奔流不息。

责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村道水泥路修路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村道弯弯
建好水泥路 敲开幸福门
水泥路的面积
玻纤格栅在水泥路面罩面补强中的应用
修路
修路
修路
修路
村道养护管理体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