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

2020-12-28 11:51崔永鹏王继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点信息化学校

崔永鹏 王继新

随着我国贫困人口从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和重塑教育的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教育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从传统教育扶贫向现代教育扶贫的转变,是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湖北省和教育部协同共建的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围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质量提升”和“新生态构建”三个重大现实问题,在湖北省13个县(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咸安区、崇阳县等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切性的解决方案,总结出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的实践模式,并在全国9省20多个县域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扶贫实践。

支点:乡村教学点

乡村教学点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供给义务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 这些教学点为保证偏远地区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教学点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在”乡村的学校,还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为”乡村的存在,既承担着为乡村适龄儿童提供学校教育的重任,也具有保护、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功能。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乡村教学点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难点和重点。

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全国9省20县(区)的调查显示,乡村教学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点存在“开不齐课、开不足和开不好课”的问题,部分课程教学质量堪忧;教学点教师配置情况普遍不理想,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信息化教学能力偏弱,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个性化实践指导;教学点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多数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突出;来自城市的名师课堂和标准化数字资源在乡村学校“水土不服”;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基本处于“失联”状态。

基于此,我们围绕乡村教学点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供给和发展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提出以乡村教学点为支点,精准发力,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利用教育扶贫守护乡村发展的希望。

策略:互联网+AI+在地化教育

针对教育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核心问题,在遵循教育生态学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均衡发展”“质量提升”和“新生态构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为双引擎,提出了“互联网+AI+在地化”的策略,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所谓“互联网+AI+在地化”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AI为创新要素,通过顶层设计规划、技术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双轨数字学校”为整体解决方案,将县域内独立的教育主体即城乡师生、家长通过互联网创新连接起来,构建N*(1+M)的教学共同体,解决提高乡村教学点教学质量、增强育人实效的问题,助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构建城乡共生、家校共育的乡村教育新生态。

学校层面,在不改变县域内实体学校生态的基础上,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学校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小和乡村教学点为末梢,利用“互联网+”创建联接,以AI赋能学校,构建“在地化”的教学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由1个城镇学校和M个乡村学校组成,继而由县域内的N个共同体,构建成N*(1+M)的乡村数字学校,实现“互联网+AI”的在地化教育。学生层面,通过学生“五育”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的建设和研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数据。通过引入AI学伴,解决学生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难题,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陪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层面,在文化背景相似、地域相近的同一县(区)域内,组建课程教学共同体,使师资和学习资源在共同体内共享,利用“互联网+”重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引入AI,开展精准化教学,推动教学方法升级。家庭层面,通过建设留守儿童亲子桥,加强父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解决情感贫困问题。社会层面,形成高校(U)、政府(G)、企业(B)和中小学(S)协同的UGBS工作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助力教育扶贫工作。

行动: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

调查研究。2013年3月~12月,中心研究团队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大别山片区、幕阜山片区和武陵山片区等区域的13个县(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进行田野调查和深度考察,通过走访、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教学点进行全方位调查,了解贫困地区乡村教学点现状。

实践探索。2014年起,研究团队在各地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由点到面,先后在湖北省咸安区和崇阳县等地区开展“精准发力 扶在根上”教育扶贫行动。通过问题诊断、平台设计与工具开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开展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模式。譬如在咸安區形成“一体双核四驱”模式,在崇阳县形成“联校网教”模式,这些实践模式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质量提升发挥了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研究团队探索形成了“双轨乡村数字学校”“城乡互助‘双师模式”“适切性资源全覆盖模式”“有组织的慕课模式”等四种教育扶贫的实践模式。

路径:“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

“扶志”即从思想观念入手,以教育信息化加强反贫困文化建设,帮助贫困学生和家长树立战胜困境的信心和勇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各类融媒体平台宣传本地区典型的脱贫案例,营造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依靠帮扶政策在自己努力奋斗中实现脱贫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在学校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中坚持“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将“扶志”与“育人”相结合,将自强、自律和自立的观念根植于贫困学生内心,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也让每一个家庭看到希望。

“扶智”則是以教育信息化提升贫困群体脱贫的“可行能力”。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区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意愿,形成适合当地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形成教育培训体系,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一线输送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依托乡村教学点,汇聚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等形式,开展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扶学”则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针对乡村教学点存在的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够,学校教育与乡村文化日渐疏离,师资总体供给不足、学科教师供给结构性失衡、信息化教学能力缺乏等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双轨数字学校”,通过开设“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组建课程教学共同体,开展城乡学伴牵手活动,实施留守儿童亲子桥与AI学伴等措施。

成效:辐射推广

在“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指引下,对四种教育扶贫模式进行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展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的省内外辐射与推广实践。一方面开展湖北省乡村数字学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在湖北省19个县300多个教学点,推广乡村数字学校模式,并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提升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积累的经验逐步辐射到全国,在全国9个省20多个县域建立了推广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教师发展、环境建设等角度,形成了适切性的教育扶贫方案,助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为了验证效果,研究团队依据CIPP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个维度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进行了科学评测,结果显示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以乡村教学点为支点,“互联网+AI+在地化”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各类实践模式,对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深知,教育扶贫是一项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的事业,其效果的显现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希望研究团队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点燃贫困地区学生、教师和家长心中教育的火种,成为他们前行路途中的一点微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教学点信息化学校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