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智能化手段推动教育扶贫协作转型

2020-12-28 11:51蔡可李佳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和田参训普通话

蔡可 李佳健

“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項目已经进入第三期阶段。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跨区域的远程在线资源互联共享、教师互助教研、师生互动交流,为利用互联网因地制宜地做好教育个性化、精准化扶贫的探索攻关,为推进教育援助转型升级、减量提质增效树立了典范。

“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项目的背景是,2019年8月在教育部规划下,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首都师范大学整合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和出版社联合研发的“乐智悦读”大数据平台,在新疆和田试点启动面向100名当地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专项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一期项目三个月,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学员普通话口语表达前后对比明显,99%的学员认为在课堂上用普通话讲课效果得到了提升,93.4%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回首本项目前两期的实施过程,有不少值得进一步发扬的做法与经验。

数据为伴,精准滴灌实现教育援助转型升级

项目启动时,为深入了解和田学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项目组组织了集中线下前测、线上 APP 摸底,通过每天线上发送任务,让学员完成任务并以线上反馈的方式得出学员在字词段多个维度的朗读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现62.26%的学员对声调的发音规律学习需求最迫切,而一半以上的教师都希望以技能操练为主要授课形式。项目组及时把握参训教师各阶段的问题,基于如上调研需求和学员现状,项目组从互动课程、任务推送和资源分享三方面系统进行指导培训;从知识点方面,则设计了单音节词语、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和命题说话四部分的内容。

随后,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每人负责10位学员,对每位学员进一步摸底,提出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方案内容包括项目目标、课程大纲、课堂表现评价记录表及学员考核评价量表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位学员一方面学习线上内容,进行实践演练,同时每周接受一次线上辅导,每次辅导时长约130分钟。教学团队根据所负责的学员特点,精心设计反馈的学习内容,并实时记录课堂表现情况,最后设计并呈现一个成果展示节目,以便展现学员的学习效果和提升情况。此外,专家还为学员设计前测试卷、中期测试卷和结业试卷,便于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价,并依据三套试卷的考核结果,分别出具一份详细的试卷分析。整个培训过程中,全数据记录,完全贴合受训教师的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实时跟踪教师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正不符实际情况、不够落地的纯理论性课程,给参训教师足够的平台和机会实践训练,在提高应用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能力和素养。

扶智通语,提升语言能力,使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与外界有效沟通、深度交往的能力;立德树人,提升教师教学专项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两个培训项目相互呼应,培育种子教师,从而促进语言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转化为广泛的社会人力资本,为其他扶贫举措提供坚实保障。

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双师教学、在线观摩、自主学习、语音诊断、交流分享、在线辅导、数据评估等方式,对参训教师的表现性行为进行分析;任务推送,数据跟踪。一方面让学员与课堂内容结合,进一步训练普通话能力,另一方面实时了解学员普通话问题和变化,紧贴学员需求。对参训学员学习过程的数据记录,如作业完成进度、在线时长、教师评价等,精准地分析数据反馈参训教师的培训参与情况,并保证培训效果。学员学习前后效果对比明显,基于实证数据,直接提升了教师实际获得感。

“一对一”辅导,“一带一路”上的“互联网+新同学”伙伴关系

在数据精准对接分析后,结合和田教师的现状和需求,项目重点采用“一对一”的模式,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提升指导,“不做无用功,不搞大课堂”。为发挥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生的优势,突出首师大师范生“一对一”的协同参与,师范生与和田教师每天在线上“一对一”进行会话训练。每日会话主题来源于学习强国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话题,师范生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每日会话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后对会话内容做记录并对每位教师进行表现评价。以一期项目为例,师范生助教“一对一”辅导累计达928.33小时,平均每位教师辅导时间达18.57小时,合计1114.2分钟,平均每天辅导24.76分钟。

从和田参训教师对师范生助教的整体满意度反馈词云来看,参训教师对师范生助教的互动会话非常满意。例如,认为当前的普通话教学培训效果很好,每天进行普通话训练非常有效;课程设置合理,上课过程非常好。整体而言,大多数参训教师除了对普通话教学效果非常满意之外,还对普通话培训的师范生助教非常感激。而通过师范生培训后的反馈中,也可清晰地看出成长、成就感、历练、文化沟通、责任、压力等词语,成为师范生助教收获的高频词汇。

“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绝不是单向的北京扶贫和田,而是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手段进行的双向互助,共同成长,项目也是对新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专家团队落实到学员与师范生助教“一对一”协同参与,通过引领帮扶建立地方长线网络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与同行、专家之间的多点交流。专家团队每天与和田教师在线上“一对一”进行会话训练,主题来源于学习强国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话题,在课后对会话内容做记录并对每位教师进行表现评价;利用在线实时辅导、问题中心解答、创建共享微课、开设互动课等方式,实行异地“手拉手”,形成“互联网+新同学”伙伴关系,最终实现研教同步、全员参与、资源放大、深度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在岗提高。

优化培训任务,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常态化机制

为了给和田学员营造随时随地的普通话语言环境,除了互动指导外,每天和田学员还会收到APP任务推送。任务推送一方面让学员与课堂内容结合,进一步训练普通话能力,另一方面可实时了解学员普通话问题和变化,紧贴学员需求。为期2个月的一期培训,累计推送73条朗读任务、生字721个、词语812组、课文段落355段。86%的参训教师认真完成全部朗读任务。专家精心制作的微课程,累计时长640分钟,让和田教师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进行模仿练习,创设语言氛围。所有微课内容皆来自名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和诵读,和田教师可反复倾听,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和宣扬。根据和田教师反馈的共性问题,这些语言课程、教学能力实践技能课程围绕实践任务,在理念、方法、教学规划、教案撰写等多方面进行实时研讨,培训任务的优化解决了可能出现的教师培训倦怠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但同时不降质量,实现了培训效能的增长。

项目组还建立了工作胜任指标与评价考核办法,理清培训过程中如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班组长、管理员各角色的定位与职责,并在培训结束转向在职学习后,对各角色的功能转换做出清晰界定,建立起分级的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模型,保证大规模、常态化研训的实施开展。培训结束后,以研修平台提供持续开放的延伸服务,建立远程培训常态化实施的研训新模式,形成教育扶贫协作的长效机制。

“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项目调动专家、师范生与和田教师全程参与,让北京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长,优化教与学;让和田参训教师拓宽视野,掌握技巧,明确了解自身问题,极大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改变精神面貌。本项目也创新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师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优势特点,课前做好备课,课中积极组织会话训练,既锻炼教学能力,学以致用,感受教师的责任和压力;又养成反思习惯,锻炼反思能力,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两地跨时空的学习,共同收获友谊,交流文化。

“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和田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教育精准扶贫方略,顺应新时代教育援助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呼应了受援地师生在家门口享受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和名师指点的强烈需求,实现了援受两地教师互助教研、师生互动交流,真正使教学过程“活”了起来,增强“研”的味道。项目可持续性强,未来可在更多地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进实施。

同时,作为“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的组成部分,本项目不是单方面北京对和田的扶贫,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的双向互助,共同成长。教师远程伴随式专业成长互动模式,通过“一对一”远程备课、远程听评课、远程协同学习、阶段性总结反思等积聚优质资源,促进双方教育智慧协同创生,既为和田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也为首都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与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和田参训普通话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师太”扛枪
17
和田学前双语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