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建构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2020-12-28 11:51张茜陈虹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实施路径教学创新

张茜 陈虹妃

【摘 要】教学创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着力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促进学习者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一线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建设性地探索知识构建理念下教学创新的实践框架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知识建构;教学创新;框架设计;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12-042-03

一线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线教学作为教学创新的实践场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仍然面临着不少的现实难题,主要体现在:(1)教学系统封闭化。在封闭的教学系统中,学科知识更多来源于教科书等权威媒介,往往是以既定的方式移植给学生,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缺少自主思考和经验连结,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2)教学模式平面化。目前的大部分教学是以班集体为载体,采用传递——接受的方式进行,束缚了对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探索和开展,不利于建立涵盖个体、小组以及班级的立体循环教学模式。(3)技术运用浅层化。技术作为一项认知工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必要支持和解决方案。一线教学对技术的认知与运用方面尚处于浅层,这既影响技术的价值发挥,也无法实现其作为认知工具的辅助作用。其实,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更是支持建构性学习的有效工具。通过知识建构理念破解现有难题,有助于一线进行教学创新,实现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

知识建构理论

知识建构理论(Knowledge Building)是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Marlene Scardamalia和Carl Bereiter两位教授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认为,培养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不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让学生掌握领域知识或获得特定技能,而是把传统的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学习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社区内的公共知识为目标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知识创造者,而学习则成为知识创造的副产品。该理论在提出以来的近25年间波及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芬兰、瑞典、挪威、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语言、文化、历史等不同的社会背景,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教学层次,覆盖科学、数学、社会、历史、技术、医学等不同学科的运用。Scardamalia总结了包括观点、社区和工具等方面的12条知识建构原则,这些原则成为设计知识建构教学法和技术平台的基本准则。知识建构理论以观点而非任务和活动为中心,在知识建构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对这12条原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它对原有教学从理念、模式、环境、支持平台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知识建构支持的实践框架

知识建构支持的框架设计从设计思路、框架结构及特征等方面出发,对该理念下的实践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知识建构支持教学创新需要从四个“新”出发,即新理念、新环境、新模式、新平台,由此构建一个由理念层、操作层构成的实践框架,其中操作层包括新环境、新模式及新载体。

1.新理念:以知识建构为引领,重构教学理念系统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知识建构支持下的教学创新追求一个更为动态开放、立体多元的理念系统作为指导与支持。新的教学理念应包含一个以知识建构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心理、管理等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多元整合理论系统。

2.新环境:以技术为支撑,重建教学环境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生成的具有个体意义的产品。因此,需要构建丰富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多样的资源与工具,为学习共同体开展多样互动的活动。

3.新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建构的过程,也是集体建构的过程;其目标取向指向学生个体能力的均衡发展和协作意识与精神的建立以及集体知识的创新;其教学方式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强调教学的互动性与协作性;其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强调任务应该是来源于真实问题之中的,需要运用综合知识加以解决,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带有一定挑战性;其技术应用从认知层面到操作层面再到评价层面,皆有技术的有效支持。

4.新载体:以构建共同体为载体,推动知识创新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推动知识创新的主要载体,提倡以任务为导向,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以小组为主要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从构造层面来看,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从活动层面来看,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借助共同体的力量推动集体知识的积累与发展。

知识建构支持的实施路径

探索知识建构支持的实施路径,要在实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结构要素寻找科学的实际操作路径,为知识建构助力教学创新形成实践框架的实施路径。

1.新理念的建构与践行:多元统合与本土化路径

要探索囊括多领域研究、具备弹性的理念系统,形成多元的统合路径。要从学校发展的顶层文化系统入手,实现将新理念系统与学校已有理念的融合,并将新理念本土化。以新理念为指导,优化学校的课程知识、学科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系统要素。

2.新环境的设计与塑造:系统思维与要素优化策略

学习新环境的建构需要关注整体与局部的优化。在局部优化活动与情景设计中,重视学习资源、工具与支架的开发与应用,强调问题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在的相关经验,提供认知工具、交流协作工具、信息搜索工具、情境创设工具、评价反思工具等一系列学习交流工具,并选择范例、图表、概念图等形式的学习支架,辅助学生进行生成性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整体上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发展。知识建构理念下的教学依托小组合作,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开展。交流与协作是促进学习共同体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学习公约包括①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与问题;②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观点;③不要打断他人的发言;④找出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关联性等。适度保持小组的异质性,促使个人发挥其所长,进行观念上的碰撞,推动集体知识的创新,实现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发展。

3.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向立体化发展

推动教学模式向立体化发展的关键是以学生的多维发展为核心,运用知识建构核心分组策略,形成个体建构——小组建构——班级建构的新模式。在个体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理解问题,梳理并形成个人观点;进而进入小组建构过程,其强调作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活动,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对话,最终形成小组观点;班级建構过程是与小组建构相对应的,不同小组之间围绕观点进行积极的互动,达成共享性的理解,形成最终共识。

4.新载体的构造与运行:共性与个性兼容

学习共同体作为创新型学习载体,在构造与运行知识建构助力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其组织结构来看,要求在成员之中建立互动型、分享型、合作型的关系网络;而在其目标设定上,共同目标指向集体知识的创新发展,强调个体担负知识创新的责任,在集体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并贡献自己的思想。因此,为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合理组织与科学运行,必须在其中探求共性与个性兼容的途径,达到既促进个体认知发展,又推动集体知识的创新。

参考文献

柴少明. 知识建构引领教育创新: 理论、实践与挑战——访国际知名学习科学专家波瑞特教授和斯卡德玛利亚教授[J]. 开放教育研究,2017,23(4): 4-11.

马勋雕,解月光,庞敬文. 智慧课堂中学习任务的构成要素及设计过程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9(4):29-35.

刘海,陈莹莹,张昭理,刘婷婷. 多学科资源工具研制与教学实践创新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 46-51.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实施路径教学创新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