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管理模式重建探索

2020-12-28 11:51李冬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居家防疫班级

李冬红

教育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本刊自2019年11期发起寻找教育信息化发展融合创新的“标杆校”以来,就通过实地走访中小学校深入了解信息化发展融合创新情况。本期我们走进北京顺义区石园小学,后疫情时代,该校针对教育管理模式如何重建、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教师如何顺势而为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20年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教育教学的常规模式与节奏,让信息化引领教育的变革悄然发生。2020年6月8日,北京市各中小学陆续开始复学复课,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停课不停学”时期一些有效的做法被我们梳理并固化了下来,开启了顺义区石园小学“重建”学校管理的新篇章。

“重建”学校育人体系

由于疫情的影响,顺义区石园小学学生居家学习。如何设计课程,满足学生的居家学习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学校重构课程结构。疫情期间,由常规的“五本”课程体系转化为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和居家活动课程。形成以干部和班主任为主的核心团队,借助班级的钉钉群、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应用程序进行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形成课程全面育人,在线随时联系的服务状态。复课之后,则增加了常态化的防疫课程,防疫内容进入了每日的常态生活。学生在这次课程中开始更加关注自然与生命,关注新闻与时事,爱惜生命从自我保护开始。根据学生一日在校实际情况,拍摄“石园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宣传片”,将防疫课程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每日进校的常规3次体温检测,常备的口罩与消毒纸巾,保持1米间隔的距离等,在这次防疫课程的推广中,学生真正将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落实课程内容的实效与评价。依托北京市中小学空中课堂资源,教师在线进行师生共听、双师同堂,针对学生所获进行分层分类指导,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根据国家课程内容,学校录制校级学科微课进行推送。根据学生居家学习表现,评选“自主”“自律”“自觉”好少年。从教师的“教”导向学生的“学”。复课之后,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引导学生更好地使用资源就成了当务之急,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在回家之后,如果有困惑的地方,不仅能够联系教师及时解决,还可以再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与教师进行探讨。

三是细化学生情况的了解与服务。疫情期间,借助问卷星、腾讯会议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是否具有在线学习条件,是否参与其他在线学习,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日常安排,家长的工作性质,居家陪伴学生的主要看护人等进行调查与了解,确保教师能第一时间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学生回归校园之后,这些好的做法依然能够确保教师掌握班级学生动态,并且由于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能力增强,学生可以做到直接与教师进行点对点联系,更密切了师生关系,便于教师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全方位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重建”干部管理形式

1.管理精准高效

在防疫期间,干部团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稳定与学生的发展,牵引着万千家庭。从接到市区的相关文件执行要求后,学校迅速反应,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级部与学科主任相配合,教研组长、行政组长统一领导的学校工作小组,借助微信、干部群等第一时间开展防控工作,完成教师和学生的全面信息排查与上报工作。让每个指令与任务精准无误地传达到学生和家长,确保实效。

2.形式多样灵活

由于石园小学现分为石园小学本部和石园小学高年级部,所以,每位干部也处在不同的校址进行办公。复学之后,学校每周的例行干部会,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确保参会的干部既能准时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研讨与制定,同时干部仍然能够坚守岗位,确保校园每个点位有管理、有帮扶。信息化让干部团队实现了时空的转换,虽然不像以往一样,聚集到同一会议室开会,面对着视频大家状态亦然认真,会议的形式多变,时间灵活,借助腾讯会议等应用程序的使用,办公变得更高效与便捷。

“重建”教师教育理念

在学生复课之后,教师们在经历了居家办公的时期之后,再次梳理了做法。这些方法提升了教师的素养,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1.交流,更新教育理念

借助在线交流平臺,利用每周五教师集中学习时间,进行全员培训学习,学习内容涉及如何制作微课、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学习内容的推广与跟进等。例如每日的学生信息上报,孩子的学习任务反馈,教师在不断地交流中,时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在交流与碰撞中就开展起来了。在线的教研活动也能够实时开展,即使不能聚集,但是教师的研究热情丝毫未减。

2.分享,更新管理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班级的管理方式也更加灵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将班级细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位学生在小组中有不同的作用。虽然学生们在家不能见面,但是在班级的群中,在小组同伴的互帮互助下,大家觉得朋友就在身边,也激励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和自己的同伴借助视频等方式分享方法与策略,寻求更有效的管理策略。通过不同的合力使每一个班级都变得更稳定、更有凝聚力。目前为止,这样的策略依旧在班级中实践与延用着,通过教师间和学生间的多样组合与分享,碰撞出了更多的方法与好的做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

3.聆听,更新价值标准

来自同伴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方向更清晰。借助云会议的形式,开展了多种教师培训,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与研究中,用更新的视野来看待教育、看待学生,了解特殊时期的历史任务,更明晰身上的使命与责任。例如,开展了“教师自主支持型教学策略的研究”“阳光心态 快乐工作”的讲座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在移动端提升自己的认识,以更好的心态和标准对待学生,传递积极的能量。

4.陪伴,更新育人方式

居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陪伴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班级分享,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表演、运动、多样的生活分享出来。教师每天都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学生每天都在和同伴展示着自己多彩的生活与充实的学习经历。每位教师的点赞与鼓励的话语都成了孩子成长的动力。育人,不仅仅在课堂中,不仅仅发生在面对面时,虽然隔着一个屏幕,但是教师的陪伴和教育却是如影随形的。

“重建”学生学习方式

1.经历“云—网—端”的方式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一本教材就是学生接触的全世界,现在全世界的内容都是学生可以去学习的教材。借助互联网,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只要一个移动终端,学生就能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与知识,学习内容之广、学习资源之杂乱,都在不断挑战学生和教师群体。变化正在发生,新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分析、信息筛选、成了教师更艰巨的任务。如何在网络中发言?怎样规范地使用網络?经历了疫情的居家学习阶段,有哪些收获?学校借助微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畅谈责任担当、网络安全、尊重生命等内容,虽然学习方式变了,但是传统的文化精髓是不变的。

2.经历“组团式”成长变化

学生在班主任管理与自己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同伴群体,这个群里不仅有自己的伙伴,还有家长与教师。每天的学习困惑交流、每日的精彩时刻分享,这些宝贵的时刻对居家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满足了孩子们基本的交流与沟通欲望,同时也让居家的时光变得生动和有意义。这些互帮互助的小组,在复课之后,依然在交流群中积极开展着研讨与交流,一起努力地成长,互相鼓励与帮助。这是居家学习留给学生珍贵的礼物,也是信息化带给孩子们一种新的成长方式。

“重建”家长参与途径

原来学校教育的形式是群体学习,师生共同学习,由于疫情的影响,现在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在线学习、独立学习以及亲子学习。家长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复课复学之后,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以往的家校沟通往往都是家长和教师沟通,一般情况下,家长会到学校与教师进行面谈,或者教师进行家访。在防疫期间,各班都利用钉钉群或者腾讯会议等应用程序,开启了教师和家长共同育人的方式。利用这样的形式召开家长会、学校工作内容说明会等,家长不用到学校,借助网络平台的应用,通过视频的方式,“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直接解决问题,了解的内容更加全面与细致,在地理上解决了集中召开家长会停车难、时间不好调节等多种问题。调查显示,家长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参与班级事务,乐于与教师进行微型的、频繁的沟通与交流,并且也更有实效性。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小学

猜你喜欢
居家防疫班级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班级“四小怪”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staycation居家假期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