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

2020-12-28 11:51李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变革学习者

李敏

对教育而言,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普遍期待新技术能为改进教育服务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变革学校组织、提高教育质量带来新的契机。技术支持学习方式的变革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开始了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每一位教师应将“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视为有效教学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笔者结合参与的实践,立足于北京市中小学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案例,从课程、学习角度谈一点思考。

学校案例:变革的行动

技术支持下学生如何开展学习,即“学习方式”的问题。从目前学校的实践来看,总结起来学生所采用的主要是开展视频学习、作业任务完成、交流研讨、作品分享等几种学习方式。

视频学习资源成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中介。教师提供的视频或者课件资源,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或者互动中观看,异步学习或者同步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如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空中课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提供的互联网网校,视频设计的质量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结果。

学生学习要通过精细化的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活动序列、学习评价等。每个学习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以自主探究、亲子活动、互动协作等不同的方式高效地解决问题。如北京中学推出的实践探究课程等,学生“做什么”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

不同的学生和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有同步交流,也有异步交流,有同班、同年级、跨年级、跨校的研讨,也有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通过网上社区、学习平台,也可以是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展交流。如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联手推进的“在线答疑”。

作品分享指要求学生分享其学习成果。社交媒体增加了学生传播作品的通道,能够让学生、教师之间相互关注。教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发现创新点,启发思路、组织头脑风暴加工创作等。如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组织的项目式学习作品分享,在分享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主要思考:变革的关键

2020年9月,北京市中小学逐渐进入返校复学阶段,线上学习将何去何从?学生的学习基于“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在以上这些看似轰轰烈烈的行动背后,问质量,问效果,就要抓住变革的核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开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1.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为了完成预定的学习结果,学习者和学习环境间所进行的交互。仅提供学习内容很难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学生不能只做在线的看客和听众,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在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技术帮助教师回归到教学的本原,去导学、促学、评学,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学习的深度参与,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得以发展。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有赖于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科学合理,有赖于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活动,阅读、观看、收集、排序、分类、建模、模拟、讨论、辩论、写作、绘画、应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概念图等,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体验。

2.学习支持

利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和学时空分离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自主性无法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学习支持服务包括技术支持、资源支持、人员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评价支持。如同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教师从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针对学生的管理这三方面给予支持,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更要关注人机协同,在数字化环境中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活动,支持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和协作,引导发言,给予学习者指导和及时的反馈,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效果,增加学习过程中的陪伴,并客观反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总结整理点评学生的分享内容。

3.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在网络互联时代,大量的学习资源供给,包括网络课程、科普网、数字博物馆、学习App、电子教材、微课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但资源够“多”却不一定够“用”,这些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要确保学习的质量,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严格筛选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选择资源;其次,每校每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发展阶段不同,教师还要再次开发相应的资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对学生学习本质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如人文类扩展阅读材料,自然科学类可以利用建模、仿真工具等。资源本身还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更多地指向情境化、复杂性问题的解决,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富资源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情感体验与内化。

4.学习方式

从教和学改革的视角看待技术的融入,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重新设计,构建符合“数字土著”认知特征的新型学习生态,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技术支持的学习带来多角色的联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连接起教师、学生、家长、平台、社会等。我们不能再把“满堂灌”的课堂搬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中,而是要运用不同的手段解决不同时代所面临的学习问题,线上和线下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主动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无边界学习、协同建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等都可以开展。抓住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做中学、玩中学,形成以主动、探索、体验、创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重点进行学习研究、活动指导、思维拓展等新的角色变革。

未来探索:变革的常态

在教育领域,技术革新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线上线下学习相融合将成为互联网时代学校的一种常态,而这种融合需要从课程的高度进行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问题,而且要从学校的课程整体进行设计,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地重构学校的课程体系。这就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全面设计和革新。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变革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深化“林肯之道”
变革开始了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精准扶贫需要技术支持
iPad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索*——暨“分式方程”的翻转课例展示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