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教师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

2020-12-28 11:51王鹏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智能

王鹏远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智能时代,教师为未知而教》的报告,题目很让人费解。“未知”是指学生的未知,教师的未知,还是人类未知的领域?似应改成“智能时代,教师为未知而学”更合乎道理。报告的题目我们不再深究,不过此文倒牵扯出一个关乎教师当前教学和今后专业发展的问题,那就是“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

从AI谈起

什么是智能教育?还是先谈谈AI吧,所谓AI即人工智能。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年)》中给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由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计算机科学并不很成熟的、正在发展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

尽管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合成、人机对话、机器人、无人机、人机对弈、定理证明等某些方面,当前人工智能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但能否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呢。中科院李国杰院士认为“人类社会至今只经历了渔猎、农业、工业和信息四个时代,每个时代长则上万年,短则数百年。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一样,应该延续较长的时间”。所以说,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普遍应用的智能时代似乎还为时尚早。

李国杰院士还说:“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应用要有足够的耐心。历史上人工智能专家曾多次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测,结果都没有兑现,使得人工智能研究两次进入寒冬,我们应谨防重蹈覆辙。”“真正做人工智能研究的专家说话都比较谨慎,而吹嘘人工智能万能或散布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大多不是真正研究智能技术的专家。”既然如此,对人工智能当前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也不能作过高的估计,人工智能对教师职业的威胁不能过分夸大,似乎从智能时代对教师的重新定义也没有必要。

我们认为,对于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应停留在一大套理论和概念上,应该更多与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

实事求是地估计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当前的人工智能,至少类似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合成、机器人、无人机、人机对弈等技术,在当前教育中的应用还比较初步,以目前的技术也还谈不到对教育产生颠覆结构、改变关系的深刻影响。

我们认为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教师更多使用的技术,并讨论如何恰当使用这些技术是更为现实的,这比空谈一些概念和理论对教师的帮助更大。

举例来说,当前课堂教学更多使用的是PPT和“微课”,这谈不上是人工智能技术,但是如何制作和有效使用PPT和“微课”却是大有讲究的。类似地,对于数学教学使用的类似于“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网络画板”等数学智能软件,存在的问题是怎样有机地把这类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毕竟,计算机的智能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人脑的智能。

对于“互联网+”教育也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则把线上教育推到了广大师生面前,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如一些教师教育技术的欠缺,线上与线下教育的配合,优质线上教育资源的提供和共享。此外,“慕课”已经证明对中小学是不适合的,而直播课、双师课堂又该如何组织,如何借助“互联网+”改进教师的备课与网上集体备课、评课和教学研讨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实际问题。

另外,对最近出现的“猿辅导”一类AI成品如何有效的利用,也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技术专家应该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地对技术当前在教育中的应用做些研究,而不是一味领跑,不断提出先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概念和理论。这样的研究才是“接地气”的有价值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引领教师和帮助教师。

教育如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处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当然需要考虑如何应对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以此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在广泛领域应用的推广。这两方面都需要大批基础扎实、知识广博、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任正非不止一次大声疾呼要重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又涉及交叉学科的素养。中学是为未来人才打基础的,传统教学内容应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始终要注重夯实基础,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要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有广博的知识。在关注学生方面,既要整体提高学生的水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教学应让具有不同兴趣志向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要留有余地,给学生创设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技术会不断淘汰一些传统职业并催生一些新的职业,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学会学习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计算机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我们的学生将来虽然未必都从事IT产业的工作,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要了解计算机专家的思维方式,即如何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算法的思想解决问题。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邏辑思维的训练,同时还要渗透计算思维、统计思维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算法的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与适当的编程训练。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处在信息社会的教师当然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99%的教师不可能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不仅不应给中小学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对大学教师(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提出如此要求都是不合适的。

与教育技术能力相比,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应该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例如,数学教师要精通数学的专业知识,整体把握所教数学的整体结构,数学思想,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融会贯通,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然后是研究教学法,研究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

课堂是教学最主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特别研究课程引入时问题的提出,用怎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动机,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其次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教师表述能力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相反,生涩的啰嗦的语言会让学生抓不到要领,很快使学生走神,离开课堂。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技术替代不了的,教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学语言的艺术。

然后是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不像新闻联播的播音员,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有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创设的,衡量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应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活跃程度,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教师的讲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从他们的表情,问题的回答捕捉信息,了解他们的思考,并及时作出有效反馈,因势利导,活跃课堂气氛。沟通能力是有经验的教师和教学新手的重要差别。

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的持续反思、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当然,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充电、阅读、写作和思考。

恰当使用技术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但不是教师第一位关注的重点。有效的教学应把技术融入教学,而不是围绕技术设计教学。

以上是我与某些信息技术专家的不同认识,一家之言,故作杂谈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