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29 04:04朱小青
医药前沿 2020年26期
关键词:依从性冠心病康复

朱小青

(薪春县人民医院 湖北 黄冈 435300)

冠心病是以患者胸闷及胸痛等为典型症状表现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病因基础在于冠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冠心病患者在其住院治疗期间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及配合度,同时也是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与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1]。认知行为干预旨在通过运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并纠正其治疗期间的错误行为,从而为患者的疾病康复和预后改善奠定基础。以下将分析对于住院冠心病患者运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3 月本院74 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依据护理方案分组,观察组:37 例,男21 例/女16 例:年龄53 ~86 岁,平均(69.5±1.3)岁;冠心病发病时间5 个月~14 年,平均(6.3±0.4)年。对照组:37 例,男20 例/女17 例:年龄51 ~87 岁,平均(69.4±1.5)岁;冠心病发病时间4 个月~14 年,平均(6.5±0.3)年。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两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如住院期间的用药指导、环境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病情监测等;观察组患者在该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如下:(1)认知与情绪干预:运用一对一的形式定期为患者进行认知和行为干预。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诊断,通过与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并评估其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疾病知识以及诱发因素,通过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尽快拉近与患者间的关系,并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提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配合度以及依从性。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引导使患者能够逐步意识到治疗期间错误行为以及危害性,同时协助患者逐步寻找既往治疗中的错误习惯,并分析对于冠心病治疗和康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患者逐步明确良好的生活饮食等行为习惯对于病情康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逐步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引导其表达内心感受,利用引导暗示和鼓励等多种方式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适当的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引导患者逐步改善错误认知,使其能够运用更加理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2)放松训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和科学性的放松训练方案,主要运用全身肌肉放松以及深呼吸等方式,来帮助调节患者的身心舒适度,缓解其精神紧张心理。在患者放松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鼓励,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积极性;(3)健康教育: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冠心病的了解与认知,进而逐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运用传统的口头讲解方式外,还需要配合健康视频播放,以及为患者发放冠心病健康宣传手册或者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向患者普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例如诱发原因、症状表现、常用药物和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通过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来逐步改善其治疗依从性;(4)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中需要注重心理护理的作用,例如主动的关怀患者,同时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耐心倾听其主诉,充分运用护患沟通技巧来帮助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与患者之间保持友善且真诚的沟通,通过给予冠心病患者关怀、帮助,来尽快拉近护患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个人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和患者的患病史等,通过进一步了解患者对于相应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在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负面情绪的基础上,结合其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例如委婉的指出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知,并耐心地帮助患者分析上述错误认知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性。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充分利用鼓励、情绪转移、解释、安慰、引导和保证等多种方法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从而协助患者能够尽快的建立正确、完善的认知。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给予患者耐心地倾听以及诚恳的交流,引导患者对于自我负面心理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5)纠正不良行为: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以及血压等指标,并且还需对体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在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例如通过运用鼓励的方式,引导患者尽快戒烟和戒酒,不断激发患者的正面认知行为。鼓励患者参与有氧运动,例如室内外慢走、太极拳、慢跑、游泳以及健身操等,具体的运动强度和时间以患者运动后不感觉身体疲劳为宜,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患者在饮食方面遵循低脂、低热量、低盐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6)定期培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可定期开展关于冠心病的专题讲座,同时利用播放视频、互动沟通以及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患者的健康宣教效果,提高患者对于冠心病发病原因和相关防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1.3 评价标准

(1)两组患者均于护理干预1 周后应用ESCA 量表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情况进行测评,包含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和自护技能,得分越高代表自护能力越好;(2)利用问卷调查法对于两组冠心病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各项满分均为10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ESCA 量表测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ESCA 自护能力量表评分中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自护技能,分别高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ESCA 量表测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ESCA 量表测评分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自我概念 自护责任感 健康知识 自护技能观察组 37 32.63±3.19 31.59±2.26 45.29±3.37 42.83±3.19对照组 37 26.05±1.29 25.18±1.62 37.95±2.19 35.69±2.53 t 值 - 7.629 6.305 8.625 8.625 P 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健康知识、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知识、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健康知识、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健康知识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 37 90.65±3.62 98.59±1.13对照组 37 72.36±2.05 89.95±1.06 t 值 16.259 10.625 P 值 0.000 0.000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由于环境陌生以及担忧病情等,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部分患者还存在抵触治疗的情况。同时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以及治疗依从性等,都会对疾病康复效果和预后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做好患者的科学护理十分重要[2]。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通过进行认知与情绪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通过加强放松训练有助于调节患者的身心紧张感,并更好的提升其生理舒适度。而通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和认知,有利于逐步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因此可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疾病康复效果[3-5]。在冠心病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间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其内心状态并运用科学的沟通技巧来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依从性及配合度,同时也有助于患者树立疾病的康复信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来逐步纠正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行为,例如在饮食、运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纠正,通过应用鼓励、引导等方式逐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变各方面的不良行为,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为病情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定期培训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能够更好地巩固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效果,有利于确保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的遵医行为。本次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开展认知行为干预,患者对于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好于对照组。这表明,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可有效提高住院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住院冠心病患者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且有利于改善护患间关系。

猜你喜欢
依从性冠心病康复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