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逆向思维 深化知识理解
——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

2020-12-30 01:42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集团化逆向全球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应对新高考的教学中,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共识,但“发展历史思维”的训练却往往被忽视,部分教师甚至出现面对历史思维无所适从的现象。

历史思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用以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换言之,历史思维是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逻辑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高考作为“指挥棒”,发挥着引导教学的重要功能,其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

高考试题在延续考查聚合思维(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体现“创新性”的逆向思维考查不断显现。所谓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指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以2019年全国卷为例,全国卷Ⅱ第28题通过1898年英文报纸的报道,说明“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考查了与日常所学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分析历史结论对立面的考查方式;全国卷Ⅰ第33题通过近代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发展的不同,考查殖民者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拉丁美洲发展的消极影响,从两个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列强扩张的影响;全国卷Ⅲ第30题通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性质考查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传播,体现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考查方式。笔者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一、“反其道而行之”:寻找结论的对立面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的特征,从结论的对立面进行深入探究,能够克服定式思维带来的僵化和墨守成规,是创新性的重要表现。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中,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消除关税壁垒、取消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是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这些内容易使学生形成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的思维定式,从而对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产生认识冲突,摇摆于美国是不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世界经济是不是呈现全球化趋势的困惑中。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材料引导学生辨识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材料一随着战时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急剧扩张,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越来越大。在对外政策上,从战前的孤立主义,迅速转向全球扩张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美国在带头筹建联合国、争夺国际政治霸权的同时,还积极筹划在战后世界的经济领域中建立美国的霸权地位,打算从金融、投资和贸易3个方面对外扩张,而这3个方面都同确立美元霸权地位有关。

——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确立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二战后,美国在政治上提倡创建联合国,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金融和贸易措施,其实质都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扩张主义和追求世界霸权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理解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扮演的“倡导者”和“保守者”的对立身份。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二战后美国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当今美国倡导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政策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产生了阻碍作用;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无论是二战后初期还是当今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都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采取的具体措施,由此可以得出,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扮演哪种角色是由其自身的利益决定的。

在教学中打破僵化的定式思维,走向观点的对立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深化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

二、“逆流而上”:从结果寻找原因

命题的思路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原因→结果,即通过设置条件、内容(或过程)得出结论;结果→原因,即通过呈现结论分析条件、内容(或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分析习惯于沿着历史发展的正方向,一般按原因、经过、影响进行先后排序,即原因→结果的顺序,但若对一些问题进行逆向分析,从结果推理原因,往往会使问题更容易理解。

在复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关系是重要的拓展内容,二者呈现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区域集团化的扩大和最终归宿。英国启动脱欧程序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若只基于教材,则缺乏足够的史实支撑,若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是深化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材料二英国的脱欧流程展现了与经济和政治碎片化相关的风险,并预示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个日益崩溃的全球经济所能产生的后果,即经济互动效率下降,抵御能力降低,跨境金融流动更加复杂及灵活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耗资巨大的自我保险将取代当前系统所具备的一些集合保险机制。维持全球规范和标准将变得更加困难,更不用说国际政策的协调了。

最后,各国构建自身经济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过去的英国和其他国家将自己称之为“小型开放经济体”,通过与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建立精明且高效的联系来发挥其国内优势。但如今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型经济体可能开始变得更具吸引力,对于没有这种选择的国家——如较小的东亚经济体——紧密结合的区域集团或许能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穆罕默德·A·埃里安《英国脱欧与全球经济》

英国的脱欧流程反映了英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从全球经济来看,其扩大化会降低全球经济互动的灵活性;从区域经济来看,会造成区域集团经济排他性的增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排斥性,英国脱欧将强化经济区域集团“集合保险机制”,加强区域集团经济的内部团结,同时强化对其他经济体的排斥性,世界经济体之间防御机制的加强不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所以,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关系的角度可以看出,英国启动脱欧程序是通过强化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全球经济互动的灵活性降低,从而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防止“覆车之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运用逆向思维深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将唯物史观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防止因一味追求不同而出现错误的观点,这既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原则,也是运用逆向思维的重要表现。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却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扮演世界经济全球化阻碍者的角色,如果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和现实的状况得出“经济全球化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并非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错误观点,便属于逆向思维的错误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合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坚持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

——习近平《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

材料在肯定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无人能够阻挡的同时,正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抓住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这一主要方面,也看到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一次要方面。经济全球化涉及各国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需要各个国家合作解决,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各国经济发展,所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遇到挫折时,应坚持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独善其身等观念。

逆向思维并非刻意标新立异甚至错误立意,对知识深化理解的前提是对知识进行正确理解,所以,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找结论的对立面,进行由结果到原因的知识分析,真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猜你喜欢
集团化逆向全球化
双轮驱动型军工企业集团化协同营销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逆向而行
新时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困境及其优化
逆向思维天地宽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