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再认知教材的二轮复习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2020-12-30 01:42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干历史教材

教育部办公厅已对2020年高考考试范围等内容进行了具体释疑和详细说明,继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的总体目标,渗透德智体美劳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完善高考评价体系,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紧扣时代主题,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贯彻和领会上述要求对教师的二轮复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再认知教材的层面浅谈提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有效策略。

一、再认知教材,建构历史主干知识体系

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是历史复习的首要任务,教材既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基本平台,更是历史高考复习中无法回避的根本。因此,教师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要点,逐点复习和整理教材知识,使学生准确掌握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考点进行深度挖掘,达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历史学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以便于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和素养意识,使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因此,以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把握基本知识点和主干知识是复习的前提和基础。

(一)从单册教材的角度看

要了解整册教材所讲的知识,必须从阅读教材目录着手,厘清教材总体知识结构,把握教材内容的总框架。在阅读教材目录时,应解决以下问题:本册教材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标题是什么?每个单元包括哪几课?每个单元涉及的历史知识是哪一历史时段的? 本册书涉及的历史知识中,哪几课的内容是学生很了解的?还有什么内容是学生还不清楚的?复习时,教师可以把三本必修教材所涵盖的单元、课目及子目的内容进行归纳、汇总,作为学生复习时的必备资料。

(二)从整合三本必修教材的角度看

高考试题通常考查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现象间的关联性,如:

例1.(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这道试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经济实力的措施,仅凭借必修一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很难理解,若结合必修三的相关内容,学生便可相对容易地解答试题。现有教材按专题史编写,仅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单一角度看,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整体特征,更无法形成历史主干知识线索。因此,教师应按《考试大纲》的通史体系整合三本教材,使学生形成对历史阶段的全面理解。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两千年之久?教师应指导学生构建教材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联,整合主干知识,将三本必修教材第一单元的主干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对该问题的完整知识结构,即整合必修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必修二的小农经济、必修三的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三大主干知识以形成结论。

(三)从教材各单元之间关系的角度看

“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是高考材料解析题的两大题型,因此,教师在二轮复习时必须兼顾这种命题思路。教材虽然按专题史编写,但也体现了编年体的特点,且各单元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厘清各单元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的理解。例如,在设计和思考必修一的二轮复习时,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是复习教学的核心,教师不妨进行如下思考。

必修一主要讲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四个主要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实际上阐述了人类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和完善,反映了民主发展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对必修一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可发现第一、三、四单元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可使学生认识到民主道路的艰难性、曲折性;第三、四单元与第七、八单元的联系可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是有阶级性的,实现民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民主制度是目前人类制度建设中最好的制度。教师还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既汲取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如古希腊的文明、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等,又汲取了苏联的政治文明,还结合了自身的国情。这样既对比又联系,可使学生清楚地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有助于其全面把握教材。

(四)从教材单元内部的关系看

教材每个单元内部一般包括3到8课,这些课目之间围绕什么中心展开?前后知识点间存在哪些关联?这是了解单元内容的基本前提,也是二轮复习中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例如,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前言概述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单元内容: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求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根据这样的表述,教师在复习时可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如下问题:①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②明清之际提出的“经世致用”在鸦片战争后又有什么重大发展?其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③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提出哪些先进的救国主张?进行过哪些救国实践活动?如何评价这些主张和实践活动?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呈现了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⑤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为什么这些主张和实践都相继失败?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⑥简述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的过程,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的原因等。

(五)从各课子目内容看

各课子目是每课学习的线索,子目与子目所含知识点间存在历史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递进性。

例2.(2019·全国卷I·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本题以商周的王位继承制的变化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材料讲明了商朝多为兄终弟及,从教材看,西周多为父子相继,因为西周时期宗法制已然定型,这必然对西周的王位继承产生显著影响。

现行教材各课编写皆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如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包括“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各子目分别从走向一体化的欧洲、崛起的日本、日益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方面阐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在复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正是新的力量兴起和发展不断冲击着已有的国际关系格局,推动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再如,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的发展”三个阶段,以时间为线索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整体概况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可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和曲折的发展的原因,全面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整体特点。

二、再认基础知识,强化历史概念

《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四大能力,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若干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了对历史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一)如何认识近代中国主要潮流?

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暗含一个基本概念,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要解决的任务——独立与发展问题。本单元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简述,清楚地阐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独立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发展问题,因为独立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独立的保障。

(二)如何认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教师复习时往往只注意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忽视对这个思想主张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宽分析思路,如林则徐、魏源对西方认识的程度;林则徐、魏源与当时满清文武官员态度的对比;林则徐、魏源对西学认识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评价的关系;林则徐、魏源的认识与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关系等。

(三)罗斯福新政如何完善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换角度并依托教材的方式得出如下结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进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职能;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和建立农业调整局、联邦紧急救济署等机构,进一步完善了联邦政府机构;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全国劳工关系法》,进一步完善了美国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社会救济工作和重视保障工人基本权利,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稳定了美国社会秩序和民主政治制度。

三、再认历史主干线索,创新二轮复习高效思维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理应有意识地以创新思维方式使学生自建学科知识网络,形成历史发展的主干线索。教师可提供自建知识网络的原则,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再认识。

(一)合纵连横,聚点成面,再认历史主干知识

由于教材是按专题形式编写的,每个时期的知识点散落在不同的教材中,若不注意归纳和整理,极有可能形成知识点的遗漏。例如,教师可根据必修一第一单元、必修三第一单元、选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构建“秦朝”的完整知识结构:政治上包括秦的建立和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的暴政;经济上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修驰道;民族关系上包括建长城、大举移民、统一越族和设三郡;思想文化上包括统一文字和焚书坑儒。所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开创了我国古代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

(二)移步换景,对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强调新情境下的运用

《考试大纲》强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教师不难发现,命题者往往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教材现有的分析和说明,难以适应现实高考的需要,因此,高屋建瓴地审视教材主干知识并获得对教材的重新认识是复习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例3.(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利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建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本题由教材中《西周分封示意图》转化成文字材料加以考查,同时把分封制与文化认同相连。何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途径是什么?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有何关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有何关系?高考基于“立德树人”的导向性,特别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由题目可知,武王弟康叔、周公长子伯禽、召公奭被分封在不同的地方,这有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有严格的四个等级,无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排除;材料所讲的是分封制,而D项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在全面、精细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多视角、多层面地比较、归纳,提升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通古今之变,增强学生宏观和微观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能力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这也凸显了历史学科“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教化功能。因此,二轮复习应立足于创新思维的角度,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通史意识,使学生真正从微观上把握历史事实、概念;从中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体现了古今贯通的命题要求,三则材料涵盖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从乡村治理的微观历史视角入手,既吻合现今精准扶贫政策的热点,又与高考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目标相结合;既立足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范式,又充分体现了史学的社会价值,从而“通古今之变”,为高考有效复习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总之,高考复习对广大师生而言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高三教师应站在新角度、新思维、新方法的复习教学制高点,既要从战略上统筹规划,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究策略,运筹帷幄,又要从战术上再认知教材,扫描每一单元,攻克每个知识堡垒,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猜你喜欢
主干历史教材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矮砧密植苹果园动态修剪效果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