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院校合作、医教协同”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以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2020-12-30 02:23寇桂香刘勇强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医学岗位基层

寇桂香,刘勇强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2020年要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的目标任务[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而《2018年甘肃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3],2018年卫生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59 370人,执业(助理)医师增加2 972人,增加5.27%;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23人,我省规划至2020年达到2.35人,供需矛盾十分尖锐[4]。由此可见,当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最大障碍是“基层接不住、患者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此大量的人才需求,单纯依靠医学本科教育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因此,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怎样适应分级诊疗制度下基层医疗机构岗位胜任力要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不足

1.1 办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知识面广、综合水平较高的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基层开展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通过安排我校2016、2017两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类别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进行调查,结合《2018年甘肃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招收更多的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培养专科医生,可在某一个方向深入发展),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基层卫生机构岗位需求。

1.2 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院校合作深度不够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院校合作是高职卫生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和卫生两个系统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4]。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临床操作的规范化,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条路径依靠政府支持、行业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教育本身的改革创新,要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卫生人才,我校需要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下真功夫。

1.3 教学模式不能体现能力本位

我校和省内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雷同,存在教学模式是“本科压缩版”问题,课程体系“大而全”,对基层岗位需求“实用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够强、人文知识够多”的支撑力度不大,同样难以适应当前基层卫生机构岗位需求。

1.4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差

当前师资队伍中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事代理制年轻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二是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的不足10%,且已脱离临床多年,不完全了解临床实际;三是因教学任务繁重、待遇等因素,专职教师难以去临床实践;四是真正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人数为零。因此,缺乏一支社会服务能力强、课程改革与建设能力强、具有双专业带头人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2 卫生人才培养思路与目标

2.1 创新“大专业、多方向”办学模式

调研基础上,创新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岗位能力要求的“大专业、多方向”办学模式,即在临床医学“大专业”下,基于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开设影像诊断、病理检验技术、妇幼卫生、五官、全科医学等专业方向。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通识与基础课程模块学习,第二学年起分多个方向课程模块,根据个人志愿和就业岗位需求分流学习,第三学年完成毕业实习。同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及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结合行业准入标准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

2.2 推进“院校合作、医教协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遴选足够数量和规模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通过“院校合作、医教协同”,既为学校解决后期临床教学及学生实习问题,也能真正培养大批熟练掌握临床常见操作,能及时、科学、规范地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等临床问题,具备较强团队协作意识,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专门人才充实基层医疗队伍。

2.3 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培养基层实用型卫生人才,需要针对既往教育教学情况和毕业生难适应基层医疗岗位能力需求问题,实施系列教学改革。

2.3.1 基于基层卫生工作岗位需求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重构,将行动领域转化为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以及专业拓展四大学习领域[5]。全面细致地进行临床医学人才素质分析,包括知识、技能、职业等方面,建立以强化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为主的“任务驱动、职业导向”课程体系。以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重点建设临床医学专业优质核心课程3~5门,并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同时通过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网络信息课程,提高整体课程建设水平。

2.3.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6]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鉴医院临床科室的布局建设一流的高仿真数字化临床实训中心,集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及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等功能于一体,为学生自主学习、临床技能训练、临床医生诊疗技能培训考核及校内外相关医学科研项目和卫生保健工作等提供服务。校外实践基地除综合性教学医院外,力争建立非隶属附属医院,并健全管理监控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将院校双方资源有机整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临床助理医师工作岗位技能为核心、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以临床助理医师工作任务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服务于人才培养。

2.3.3 基于岗位能力“全程化、全方位”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体系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无疑医学技术主义的盛行影响了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有悖于人们的人文期待。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平衡医学技术的重要砝码。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因此,基于岗位能力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7],且在“院校合作、医教协同”机制下,通过校内课堂、课外活动、职场见习等途径,从“校院共育、专业培育、课程教育、校园蕴育”4个维度,“全程化、全方位”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体系。

2.4 打造具有较强岗位胜任力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重点建设一批职业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聘请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开办讲座;评选教学名师,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建立一支临床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同时,明确教学师资同质化培养理念,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模拟教学高阶课程培训,减少不同专业、不同学缘背景及专业成长经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3 探索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3.1 “四段式”人才培养框架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和授课,学生在校完成医学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基本实践技能模块和人文素质模块4个模块的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主要由院方临床一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能力的专家进行指导、授课,学生在教学医院完成医学临床模块学习;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的前32周),学生在二甲以上综合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第四阶段(第三学年的后4—8周),由经学校培训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乡镇卫生院)医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文献报道[8],第二学年前往附属医院完成课程的学生与在校本部完成相同课程的学生比较,前者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时间明显更短。

3.2 “四段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2.1 学校与医院协商签署合作关系协议 合作医院在学校的帮助下建立院方教学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由临床一线优秀医生承担教学工作,从而建成一支合格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并接受校方的免费培训。

3.2.2 教学安排 校方依据承担教学任务量的多少,每年为合作医院一次性支付相应数量的教学经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第二学年进入合作医院学习,由校院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实现半工半读。

3.2.3 教学督导和评估 医院承担第二学年的部分教学任务(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第三学年的主要实习任务,校方有责任对医院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医院必须按照规定接受校方的教学检查、督导和评估。

3.2.4 校院协商制定“院校合作、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构建适合医疗基层岗位的新课程体系,从预防、诊疗、保健、康复、健康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7个方面入手,确定医学基础、诊断技术、医学专业、职业基本素质、岗位特色5个模块。另一方面,校院共同开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并增设岗前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全科医学、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特色课程。

3.2.5 加强实践教学 按照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合基层医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合理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课程科目的单项技能操作考核、实习出科考核、三站式综合技能考核等。

3.3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3.3.1 遴选医院 学校确定医院遴选基本条件,并经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评估,以目前已签约的3家教学医院为基础和参照,进一步确定学校非隶属附属医院。

3.3.2 医院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学校对医院兼职教师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由医院推荐选拔一批具有教师基本素质、临床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一线医生作为医院教师培养对象,制订医院教师培训计划,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由学校教师和医院教师共同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医院采取教师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方式,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严格执行试讲评教制度。

3.3.3 建立健全医院教学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由业务副院长、教研室、专职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成立合作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研讨部署医院教学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医院教学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医院全体员工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严格执行教学检查与督导制度。建立包括医院领导评价、教学督导员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工作检查、组织统一考核等项目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并把合作医院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纳入院方业务考核中,实现校院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协同发展,形成了校院互惠共赢的驱动机制、行业主导的推动机制、资源共享的交流机制及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9],给校院双方发展注入了活力。

3.3.4 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技能教学 依托高仿真数字化临床实训中心,确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善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探索基本操作训练向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发展,从单一学科内容向跨学科综合技能扩展,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及组合运用的教学模式。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录制教学视频,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在线课程、教学网站和微信平台,编制临床技能教学教材,制作操作流程挂图。应用虚拟仿真、情景模拟、角色扮演、SP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同质化培养、集体备课、统一培训考核,形成良性循环反哺教学,保证同质化教学质量。

总之,临床医学专业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改革,秉承服务基层的理念,走医教协同发展道路,将校内临床实训基地建设为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职业氛围真实、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开放式仿真医院。构建对接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一支社会服务能力强、课程改革与建设能力强、具有双专业带头人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创新育人载体,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需要,把握机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医学岗位基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医学的进步
基层在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