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背景下科探区的创设与指导

2020-12-30 10:51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枫逸幼儿园周丽华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回力橡皮筋魔方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枫逸幼儿园 周丽华

近几年来,STEM教育在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也开始尝试把STEM融入到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在为期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以科探区为切入口,进行了一系列的STEM探究活动。通过实践,幼儿在这里与环境、材料、同伴多元互动,感知事物的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积累经验,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源于生活的探究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创设科探区角活动时,我们打破了以往预设好的游戏目标、游戏玩法,把所有的科探内容都旨在追随幼儿进行学习。当幼儿某天对着某件事物或事件感兴趣时,我们就沿着他们的步伐,适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探究材料作为支撑,让他们自发性地进行探究活动。接着,我们通过观察,将科学、语言等领域的内容适时地考虑进去,使得幼儿的探究更加全面,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案例:

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模型车:有遥控的、电动的、还有最原始的回力车。在游戏时,孩子们对回力车为什么往后一拉就会往前进产生了兴趣。于是,针对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我们把回力车放进科探区,请孩子们在区角活动时一探究竟。

等到孩子们进行区角活动时,他们把回力车拆开,发现车子内部的结构是由齿轮、弹簧、橡皮筋等零件组成的。那么这些零件之间又是如何产生动力的呢?于是,围绕“动力产生”的原理,我们提供材料,让孩子们跟着iPad制作动力帆船和橡皮筋动力模型飞机。在游戏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橡皮筋拧紧发力的原理,甚至有的幼儿还会组装回力小车。与此同时,孩子们在探究中还发现了橡皮筋的粗细、人拧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与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幼儿天性是好奇、多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因此,科学探究的内容一定需要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基础之上,我们要抓住幼儿在平时生活中的好奇心,顺应幼儿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中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提供支持幼儿探究的环境与材料,发现科学的奥秘

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实践研究,我们在科探区创设的环境及提供的材料也会与传统的区角有所差别。例如,空间上不再是一张小桌子就足够的小地方,我们需要有够3~5人合作的一个大空间,安排在有光线、靠墙以及相对独立的角落,便于幼儿探索时不会受其他区域的干扰。我们还需要工作台,让幼儿可以切割木片、进行试验等。

同时,区角还能投放放大镜、天平、用来测量长度的拼插积木……这些都是简单的技术工具。另外,像电脑、数码相机、投影机等一些精密的技术设备我们也会根据幼儿的需要,让幼儿进行使用,便于幼儿记录、查询资料。此外,除了这些设备仪器外,我们更多会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像食物、各种材质的管子、易拉罐等),让他们摆弄、操作,充分感知这些材料的特性,以此触类旁通,创造许多新的游戏。

案例:

孩子们在尝试用A4 纸做纸桥实验之后,对承重力与接触物体之间的关系感到十分新奇。于是,我们还提供了意大利面条、牙签、一次性筷子等材料供幼儿探究。幼儿把意大利面插在泡沫板上,反复尝试,发现意大利面越短,承重的效果越好,反之效果不好,还容易断裂。同时,多根意大利面捆在一起,也能很好地承重。

从生活中的材料入手,提供给孩子们进行探究,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神奇的“奥秘”。

三、适时的等待和点拨,推动幼儿深入探究

“等待”与“点拨”,从表面上来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我们介入幼儿活动的方式。我们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的方法,可以推动幼儿深入探索。

案例:

在公开活动“制作泡泡水”时,很多的幼儿都选择洗洁精和水进行调和,这样调制出的泡泡水很容易吹出泡泡。而怡怡小朋友则认为肥皂能起更多的泡泡:因为洗手时,用肥皂会出现很多细腻的泡泡。可肥皂在融化时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肥皂与水的比例也难以把控。在活动中她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马上让她去尝试其他的材料,而是观察她进一步的举动,发现她不停地搅动肥皂,还在水里倒入了洗手液,最后终于成功了。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当怡怡沉浸在思索的过程中时,她可能暂时还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但是她却没有放弃。这时,作为老师,“等待”比“帮助”更可贵。

案例:

随着大部分孩子对魔方产生了兴趣,魔方游戏在班里风靡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很快孩子们就掌握了“还原六面”的方法。突然,有一天,乐乐提出自己可以转出六面小花的图案,其他小朋友看到他的新玩法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大家都对他的新玩法很感兴趣。就这样,魔方的新玩法将魔方游戏转向了创新。孩子们尝试制作魔方画,可是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能直接就在魔方中设计图案。于是,老师适时地提问:“我们的小朋友在搭建乐高时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受到启发,立即找来方格纸,先在纸上设计魔方图案,然后尝试用魔方去转出相应的图案。没过多久,孩子们对图案又有了新的要求,觉得单面魔方的9个格子不能满足图案的设计,想要出现立体的或者更多元的,那该怎么办呢?我让孩子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让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于是,孩子们分成文字符号组、人物组、蛋糕组等类别,对魔方进行了设计,通过小组内合理分工、互相帮助,最终完成了任务。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技能上或是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难题时,都需要我们适时的“点拨”。案例中的老师在孩子们出现问题时,抛出一个引子,鼓励孩子们继续探索,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那种成就感是无可取代的。

四、鼓励幼儿自主分享交流,帮助幼儿建立互助学习的空间

在科探区中,很多时候都是个别幼儿在进行活动,因此活动的经验更多局限在这些个别幼儿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自主分享交流的方式,让成功的幼儿来讲解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经验,让所有幼儿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评价,起到了集体互助学习的目的。同时,我们给予的正确评价,不仅能激发更多孩子探究的欲望,也能帮助他们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促进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

在探究“不同材质物品遮光的效果”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种材料:纸、布、塑料袋子,让幼儿自由结队分为三组制作一个漂亮的窗帘,帮玩具娃娃遮阳光。活动结束后,我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让孩子们来说一说今天的活动感想。孩子们站在集体的面前,不仅用语言完整地表述了活动的过程,还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了遮光布、帆布等材料,同时对这些材料的美观性、实用性进行了讨论。最后,老师除了总结本次活动以外,还让幼儿再次回到生活中寻找遮光的物体,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索活动。

孩子们通过自主分享交流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更好地锻炼了他们自己。

STEM教育本身就是需要幼儿通过操作对事物的本质、物体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科探区可以很好地融入STEM的这种理念,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还会尝试将科探区和其他区域统整、融合,以便更好地发展科探区。

猜你喜欢
回力橡皮筋魔方
老字号品牌回力创新蝶变焕发产品新活力
生活中的小魔术
回力无天?
橡皮筋
成语魔方
楼房魔方
小魔方
快艇
回力新生
自己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