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中老师的有效介入和指导

2020-12-30 10:51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幼儿园周建明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交桥小桥小车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幼儿园 周建明

积木游戏是幼儿园孩子们最喜欢的建构游戏之一,它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一到游戏的时间,很多孩子都喜欢直奔建构区,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积木在孩子们自由的摆弄下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堡、拱形桥……然而在建构游戏中会存在游戏的空间不足以及孩子们搭建的“建筑物”结构不对、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因此,在建构游戏中,老师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积极有效的积木建构区,并对孩子们的建构游戏进行有效介入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供合适的空间,并投放充足的积木和辅助材料

建构区一般建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当游戏结束后,老师都会让孩子们收拾摆放好积木,孩子们往往都不愿意破坏自己做好的作品。有些孩子会提出要求:“老师,我好不容易建好的城堡,我想让大家多参观参观,可以吗?”

“老师,我的小区就快造好了,可以让我不要拆除下次继续建,好吗?”

但由于空间的限制,最后都会被老师们要求在现场拆除掉。为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保护孩子们柔软的内心以及他们的建筑物,老师们不妨给他们提供一个专门建构的屋子,并保证有足够多的积木和辅助物,让孩子们建构起来无“后顾之忧”。

二、进行恰当的引导,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少,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往往建构出来的成品也就缺乏真实性。这时老师适时地提问和引导,容易引起孩子们一探真相的兴趣,对孩子们的建构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比如,皮皮和妞妞正在搭建一家蛋糕房。

皮皮说:“你建的不是蛋糕房,蛋糕房里有很多的柜子,你没有柜子。”

妞妞回答道:“这就是蛋糕房,并不是所有的蛋糕房都有柜子。”

听到他俩的谈话后,我与全班的孩子们展开了讨论:“为什么皮皮觉得蛋糕房里有柜子,妞妞却觉得蛋糕房里没有柜子呢?”孩子们热烈地谈论着,但还是没有结果。最终,孩子们想出在放学后让各自的妈妈带他们去看看附近的蛋糕房里是否有柜子。老师的一个适时引导,引起了孩子们想一探蛋糕房的兴趣,为后面的搭建提供了经验。

三、拓展幼儿的学习方法,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

今天,孩子们建构的主题是“桥”,一番自由摆弄后,很多“桥”出现了,一眼望去,所有的桥,不是少栏杆,就是少桥墩。整理活动结束后,我询问孩子们:“你们上学的路上有没有经过桥?你们每天走过的小桥长什么样子的呢?桥的旁边有栏杆吗?桥的下面有什么呢?”经过一番讨论并回顾后,孩子们对桥的样子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放学后,我还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回家的路上,看看你们每天走过的小桥,让妈妈用相机帮你们把小桥拍下来,回家后画一画小桥。”

等到第二天建构游戏前,孩子们先一起欣赏别的小朋友画的小桥,接着进行建构游戏了,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又搭起了小桥。有了昨天的谈话、观察桥、画小桥的经验,孩子们今天的建构成果明显不一样了,搭好的成品看起来更有小桥的样子了。在孩子们掌握了初步的经验后,我又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桥的图片和图书,还有一些桥的小视频,包括各种立交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让孩子们观看,加深了孩子们心中“桥”的影像,搭好的桥的种类也更丰富多样了。

四、参与到幼儿的建构游戏中,提升幼儿的建构技能

糖糖和安安正在一起搭小桥,我也在旁边搭起了小桥。这时,小小拿着一块长条积木跑过来,喊道:“我的小车开过来啦!我的小车开过来啦!”接着“小车”开上了糖糖和安安搭建的“小桥”,可“小车”刚往前开了一会,只见“小桥”哗啦一下子就倒了。我赶紧喊小小,让他从我的小桥上开过去。于是,小小开着“小车”从斜坡上去了,接着从“山洞”里钻了出来,又往前转了一圈,慢慢地从“斜坡”下去了,“小桥”连晃都没晃。糖糖和安安看见了,急忙跑过来向我讨教经验。我让他们仔细看了我搭的小桥,特别是请他们看“桥墩、桥面”,并请她们说说跟她们搭建的桥有什么不一样的。在一番观察比较后,她俩又开始重新去搭建了,这次搭建的小桥明显比上次牢固得多。

五、适时地介入,促进幼儿有效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老师介入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时应有目标意识。”作为一名老师,要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段介入幼儿的建构游戏?由于我的介入和指导,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怎样的发展经验?我的介入会对幼儿的建构游戏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产生负面的影响呢?这里举两个案例来体现老师在幼儿建构游戏中介入指导的重要性。

案例一

建构区里,孩子们在搭建“美丽的小桥”,悠悠和文文在用长条积木摆出了一个长长的长方形,然后把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厚薄不一的积木都往长方形里放,老师看到这种情况,立刻上前制止了她们,并对她们说:“玩积木搭桥要开动自己的小脑筋,要按照规律进行摆放桥面,这样搭出来的小桥才能平稳,车子才好从桥面过。”她们两个人听了老师的要求,于是开始按规律摆放,可是当老师巡视了一圈,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只有散落一地的积木,而她们两个人早就离开了。

案例二

在搭建“各种各样的桥”的主题时,凯凯、赟赟和轩轩在建构区的一角想用积木搭一座“立交桥”,为了搭出“立交桥”的高大,他们用很多的长方体积木竖着摆成两排做“立交桥”两边的桥桩,但是这些长方体的积木都是比较薄的,竖起来放特别容易倒,他们试了几次都倒了。最后,赟赟拿积木,凯凯、轩轩扶着积木,用两排长方体积木靠在一起做一边的桥桩,在他们几个人共同的努力下,成功了!可当小小拿着一块积木当“小车”,从他们的“立交桥”上开过时,好不容易搭好的“立交桥”轰的一声倒塌了。赟赟见到此情况,叹了一口气,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看样子好像是要放弃重新搭“立交桥”了。这时,老师从旁边的篮子里拿出一些胶带和绳子放在他们身边,只见凯凯和赟赟像见到宝一样,眼睛突然睁大了,嘴里高兴地说着:“有了!有了!保证这次的桥不会倒塌了。”他们用胶带把三块长方体积木固定在一起,就这样又继续进行搭建,再次完成了“立交桥”的建造。当小小再次拿着“小车”在桥面来回开动时,整个“立交桥”稳稳当当,像长了脚似的,一点都没有晃动。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一下子就看出了由于两位老师介入的方式不同,对游戏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案例一中,由于老师介入得太快——一看到孩子们当时的操作,没有进一步观察了解孩子们下一步的行为,直接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们,使得孩子们丧失了搭建原有的兴趣,最后放弃了搭建——这时,老师的介入变成了“负效果介入”,干扰了孩子们原有的搭建兴趣,终止了孩子们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更有意义或者更有想象的搭建;而案例二中,老师通过一系列仔细地观察、默默地关注,适时地介入到孩子们的搭建中,推动了接下来搭建游戏的开展。这位老师清楚地知道介入的时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进行介入,对孩子们的搭建游戏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她的介入就属于“正效果介入”,这样的介入是有效的,对提高孩子们的搭建水平和搭建能力是有帮助的。作为一名有心的老师,是懂得把握好介入的时机,最终能真正地促进孩子们有效发展。

六、集思广益想办法,学习整理的技巧

每次建构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急于求速度:大大小小的积木,都往一个篮子里投放,根本没有分类,这使得积木篮子一团乱。于是,在游戏评价中,老师把“怎样摆放我们的积木”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有的说可以画积木的标记,有的说拍个积木的照片贴在篮子上,还有的说可以在篮子和架子上画点点,对应摆放。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孩子们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方法收拾整理后,整个积木区看起来整齐划一,在以后的建构游戏中,孩子们拿放积木的速度明显快多了。从上面的事例中,老师尝试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动脑去妥善地解决问题,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老师,不仅要给孩子们创设积极有效的建构环境,更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孩子们的建构行为,抓住教育契机,在最适宜的时候进行有效介入和引导,推进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让他们成为整个建构活动的主导者。

猜你喜欢
立交桥小桥小车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脚没醒
大车拉小车
小桥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去修理厂
我变成了小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