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课”走向“磨课”

2020-12-30 13:02崔艳波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储蓄罐名家本课

崔艳波

名家课例经常会带给我们如沐春风的感觉。很多教师也经常模仿名家的课堂,觉得就算不能呈现大师行云流水般的精彩课堂,照着上总不会差到哪里去,然而现实却总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结果一塌糊涂。笔者不否认模仿名家课堂,但需要澄清一个误区:“模课”并不是背熟教学设计就可以驾驭课堂。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模”,“模”前和“模”后我们要做什么,课前我们对课标精神、知识本质、知识结构、教学重难点是否了然于胸,对名家语言、细节背后折射的理念是否参透?下面以《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节“模课”为例,谈如何向名家学习,从“模课”走向“磨课”。

教学片段一:(导入环节)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用字母表示数?比如说……看谁举手最快!

(没有学生举手。)

师:经历过这样的事吗?比如练习中,或者游戏中,你在哪儿见过用字母表示数呢?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停车场里有P,肯德基写着KFC。

生:我家汽车牌照上写着冀A。

……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下子举出了这么多用字母表示的例子。今天我们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诊断分析:

一是教师管不住嘴。教师害怕公开课的“静”,一静就开始插话,重复无关紧要的语言填补静下来的时间缝隙,这是很多公开课的诟病。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材把握不深入,即便是借鉴了名家的设计,因不能深入领悟课标、教材的精神实质,不能参透名家课例背后的思想精髓,一遇到学生的“沉默”或“出圈”的回答,就自乱阵脚。

二是学生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被教师一句万能的评价忽略掉——“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下子举出了这么多用字母表示的例子”,然后进入新课。学生的大量举例只是引出课题这么简单吗?教师如何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呢?

教学建议:

安心地等,安静地听。安心地等,是给学生思考一个唤醒的时间区,从这个角度讲“看谁举手最快”是不利于思维的启动的,可以说“静静想一会儿,看谁表达得更清楚”。安静地听,是给教师接下去说的话提供有的放矢的保障。学生说了,教师要听得懂,这个“懂”是懂得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是能从学生看似东拉西扯的回答中甄别出有思维含量的信息。从本节课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窥见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认为“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表示,如,“停车场里有P”“肯德基写着KFC”。举例和“用字母表示数”显然不是一个概念,用字母表示数落脚点在“数”。那么,怎样让学生区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呢?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在发生变化——从确定的已知到不确定的未知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片段二:(教学重点环节)

(教师出示一个绿色储蓄罐。)

师:猜猜看储蓄罐里有钱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不打开怎么知道有没有?

生:摇一摇。

(教师说完举起储蓄罐左右摇动。)

生:没有。

(教师将一枚一元硬币放进储蓄罐里。)

师:有钱吗?

生:有。

师:多少钱?

生:1元。

(教师又拿出一枚一元硬币放进储蓄罐里。)

师:现在多少钱?

生:2元。

(教师继续拿一元硬币放进储蓄罐里。)

......

师:如果这时候,我们在上面贴上一张标签,写多少钱?

生:5元。

师:为什么不写6元呢?

生:里面就是5元。

师:如果我再放进去2枚一元硬币。

生:7元。

师:再放3枚一元硬币。

生:10元。

......

师:一句话,只要里面确定有多少钱,就可以确定地写上某一个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确定的数。

(教师出示蓝色储蓄罐,并摇动。)

师:我在这个蓝色储蓄罐里提前放上了一些1元的硬币,你们听!猜一猜老师放了几元?

生:x元。

师:为什么想到这个字母?

生:x表示未知数。

师:你们觉得这个想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不确定的时候,就用一个字母来表示。

诊断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数学的一次飞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体会“用数字表示具体数”到“用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变化。用数字表示具体数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体验“用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产生的过程上。这里突出的问题就是主次颠倒。尽管教师创设“猜一猜第二个储蓄罐中的钱数”是奔着这一目标去的。但当第一名学生将“x表示未知数”说出来后,教师“替蛾剪茧”,直接给出了结论“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不确定的时候,就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深刻体会的过程。

教学建议:

策略一:转向,促交流。今天的课堂,新课未学,学生提前知晓学习内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公开课上教师都遭遇过这一尴尬,是不是可以用一名学生的想法代替所有学生的思考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主动回到交流的轨道上来呢?我的建议就是采用“转向策略”。具体可以这样实施:学生回答出“第二个储蓄罐中的硬币用x元表示,x表示未知数”后,教师可以将话题转给其他学生,“x表示未知数是什么意思,结合这个储蓄罐的大小,给这个未知数赋一个值,你觉得是多少枚硬币?”访谈不同学生,每一名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未知数就是不确定的数,不确定的数无法用一个具体的数表示”。

策略二:辩论,促深思。“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辩一辩。”当学生给x这个未知数赋上不同值后,教师要将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向理性思考。追问:“刚才绿色的储蓄罐,看着老师投币,大家都能给统一的答案,为什么这次大家赋的值不同呢?”“赋值10000元行不行?用其他的字母表示行不行?”在学生辩论中明白情境一是明确的,情境二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数要有新的表示方法。学生有了这样的理性思考,教师再顺势说明:“所以有的同学想到了用什么来表示不确定的数——字母。”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生活中用字母表示一种事物”的区别了。

哪些可以成为辩点?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都可以成为课堂辩论的话题,辩论是让学生深度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学片段三:(教学难点环节)

师:如果一罐5元,一罐10元,合到一起是多少元?

生:5+10=15(元)。

师:如果一罐5元,一罐30元,合到一起是多少元?

生:5+30=35(元)。

……

师:现实是蓝色储蓄罐不知具体多少元,用a元表示,另一个储蓄罐5元,合到一起怎么表示?

生:a+5。

(教师说明:像“a+5”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称为字母式,它既可以表示一种运算,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的结果。之后教师又补充了年龄模型,在练习环节选用了青蛙模型。)

诊断分析:

一是材料重复。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分别利用了储蓄罐模型、年龄模型、青蛙模型,三个模型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具体两个数的运算抽象出用字母参与运算、结果用字母式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过程。问题是为什么选择三份相似的材料,三份材料都是字母和字母式同时呈现,不能充分比较“用字母”和“用字母式”的不同。本节课教学难点是体会“字母式”与“字母”在“表示数”上的优缺点。显然教师这里的设计是缺失的。

二是材料缺失。“用字母表示数”是方程学习的基础,本质是可以像数一样参与运算。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涉及字母和数混合运算的过程,需要安排相关的训练。显然本课这一点也是缺失的。

教学建议:

围绕“核心”选材,有的放矢。访谈执教教师,本课设计分别参考了吴正宪、张齐华、黄爱华三位教师的教学并融合了自身的思考。教师的选材一味地放在了趣味性之上,却忽略了每一位名家课堂设计的主线,即核心思想。单从趣味性摘取拼接别人课堂之“材”,自然会让课堂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教师该如何选材呢?笔者认为要将课时置于单元教学中,围绕三点考虑选材:本课教学的原点(以前学生怎样表示数,需要用什么样的素材唤醒)、教学的关键点(本课的重、难点用什么素材展开)、教学的远点(方程思想是单元最核心的思想,我们要选用什么素材服务这一主旨)。比如本课练习环节可以去掉与前边表达重复的青蛙素材,在练习环节加上诸如“a+b=2,则a+b+c=?”“n+3+7=?”“m=n+z,m+n+z=10,m=?”这些体现教学主旨、为方程服务的素材。

猜你喜欢
储蓄罐名家本课
名家
小猪储蓄罐
老寿星储蓄罐
名家
储蓄罐里的秘密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