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次及以上固定献血者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变化情况研究

2020-12-30 06:30王莉娟霍宝锋张天弼黎斌梁海燕郑瑜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机采血细胞献血者

王莉娟 霍宝锋 张天弼 黎斌 梁海燕 郑瑜

机采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目前以其临床治疗效果佳、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污染少、纯度高、浓度高等优势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临床上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等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同时,随着人们对血小板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血小板用量逐渐增长,血小板质量要求逐渐提升。目前,机采血小板供应者多为长期固定的献血者,且以往28 d 的捐献血小板的时间间隔已改为14 d,捐献血小板时间间隔缩短[2,3]。献血者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PLT、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等与献血者采血频率可能存在关联,目前临床上关于此类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百次及以上固定献血者采血前后及初、末次采血前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变化情况,以期为后续保证血小板质量与献血者健康提供参考依据。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本站进行献血的126 例百次及以上固定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 例,女54 例;年龄19~55 岁,平均年龄(27.34±9.23)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0~24.3 kg/m2,平均BMI(22.41±1.14)kg/m2;献血次数103~153 次,平均献血次数(124.54±9.49)次;献血年限期5~18 年,平均献血年限期(9.42±4.01)年;年供血量1132~1597 ml,平均年供血量(1353.35±246.73)ml;文化程度:小学12 例,初中27 例,高中/中专49 例,大专及以上38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55 岁;②体质量:男≥55 kg,女≥45 kg;③血压:舒张压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90~140 mm Hg,脉压差≥230 mm Hg;④血细胞计数:PLT:(150~450)×109/L,WBC:(4.0~10.0)×109/L,RBC:(3.5~5.8)×1012/L;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均为阴性。排除标准:①非固定献血;②献血次数<100 次;③不愿意参加试验。

1.3 方法 比较献血者采血前、采血后14 d 的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水平,以及其初次采血前与末次采血前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水平。分析长期献血对献血者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的影响。应用血细胞分离机(MCS+与Trima)对研究内献血者进行血小板采集并测定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英诺华,HB-7021 型)测定PLT 计数,通过大容量Nageotte计数板、光学显微镜(奥林巴斯,DSX100 型)测定WBC、RBC 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血前后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比较 献血者采血前PLT(198.13±35.66)×109/L、WBC(6.04±0.51)×109/L、RBC(4.64±0.39)×1012/L 与采血后14 d 的(195.89±32.38)×109/L、(6.02±0.38)×109/L、(4.58±0.36)×1012/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初、末次采血前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比较 献血者初次采血前PLT(199.02±36.35)×109/L、WBC(6.10±0.42)×109/L、RBC(4.66±0.41)×1012/L 与末次采血前的(198.13±35.66)×109/L、WBC(6.04±0.51)×109/L、RBC(4.64±0.39)×1012/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采血前后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比较()

表1 采血前后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表2 初、末次采血前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比较()

表2 初、末次采血前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器官移植、血栓形成、伤口愈合、止血等病理或生理过程中,血小板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4]。输注血小板对于颅脑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液病、肿瘤等疾病患者较为重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因血小板含量降低而造成的大出血风险[5]。由于单人份手工制备下血小板存在混入红细胞过多、治疗量难以达到、易引起免疫性溶血反应等问题,机采血小板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且具有血小板纯度高、治疗量充足、白细胞污染少等优势,可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较小[6]。

然而,随着人们对血小板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血小板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血站供血紧张日益凸显。目前,捐献血小板的时间间隔缩短至14 d,捐献血小板由于捐献时间长等因素引起献血者的顾虑,对血小板捐献者招募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因此,保证献血者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每次捐献前均需对献血者进行全血样抽取并检测血型、血常规等,且每次血小板捐献过程均需将部分全血留取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等传染性指标的检查,多次采集血小板可能影响献血者红细胞数量[7]。同时,血小板捐献过程中可能存在集采分离管道内滞留部分红细胞的现象,由于红细胞平均寿命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约为4 个月,长期固定捐献血小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红细胞丢失,或可对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产生影响[8]。本研究结果显示,献血者采血前与采血后14 d、初次采血前与末次采血前的PLT、WBC、RB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百次及以上固定献血对捐献者的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无明显影响,其指标仍处于正常范围,对献血者健康无不利影响。顾亚军等[9]研究发现,机采血小板30 min 后,无偿献血者的WBC、RBC 明显低于机采血小板前,但机采血小板14 d 后无偿献血者的WBC、RBC 水平与机采血小板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WBC、RBC水平可在采血14 d 后恢复,机采血小板对无偿献血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孙洁等[10]研究对献血者献血前后血细胞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献血者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均可在献血后1 h恢复至献血前93%以上的水平,说明捐献200、400 ml的全血对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数量无明显的影响,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此外本研究存在研究时间、样本量少的局限,且不同个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应增加研究时间和样本量,进一步进行证实。

综上所述,百次及以上固定献血对捐献者的血细胞计数关键指标无明显影响,其指标仍处于正常范围,对献血者健康无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机采血细胞献血者
新疆机采棉花和手摘棉花公证检验质量分析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