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建筑外部公共空间

2020-12-30 05:01关键
中华建设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脉维度师生

关键

随着国内持续几十年的建设热潮,新高校建设突飞猛进。老旧校区因扩招、联合办学、分校设立等原因,在扩建翻建中也取得骄人成绩。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影响,看似成就巨大的高校建设中逐渐暴露许多问题。其中尤以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呈现的“缺少功能”“缺乏意义”“缺乏特色”较为突出。本文针对此类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高校外部公共空间建设的途径,借此希望为营造积极、健康、优质的高校公共空间提供建议和启发。

一、高校外部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

1.高校规划偏于巨型化和大尺度,造成外部公共空间的不连贯

近年来众多高校的校园占地、师生人数、建筑面积已然相当于规模巨大的居住社区。然而高校规划及运维方式却与社区存在巨大差异,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型社区的规划思路及管理模式简单的应用于高校建设之中。规模巨大的校园不仅负面增加了各使用人的交通时间成本和管理维护成本,也使得校园安全系数降低。由此也带来了诸如被动人车分流、强调车行空间、轻视学生流线、削弱步行灵活度等诸多问题;另外,部分超规高校只以空中视角为设计参照,在规划图纸上过分注重构图等平面要素,将校园规划成一件图案作品而忽视其实际空间的内部连贯、忽略使用者对于公共空间尺度的要求,以致大部分“超规高校”空间不连贯、环境不亲切、尺度不宜人。

2.现有外部公共空间未引起重视,空间乏善可陈、品质不佳。

笔者在调研和实践中发现,许多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更加偏重于塑造建筑内部功能及建筑的标志作用,对于建筑室外空间却嗤之以鼻。很多建筑外部空间都由“剩余空间”组成(建筑规划布局后留下的而非规划的)。尽管也有高校在室外空间上寻找突破,参考师生的“户外需求”,却也只是在重要的如中心广场、建筑前广场等做一定规划预留,不仅其功能定位缺少必要研究,各室外公共空间的相互联系也经常被忽视。同样,高校对建筑风格和空间形式上“一般追求”,机械复制其它大学形象及规划,也直接导致外部公共空间乏善可陈。

3.学生比例及学科的变化,使得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功能需求发生变化;

据权威统计,当今高校中,研究生数量已经慢慢赶超本科学生数量,业已发展成大学生中更具规模的群体。很显然,硕士生的学习目标、身心年龄、培养方式、学习途径和本科阶段已有明显不同,其对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新的室外公共空间需求正被研究生群体改写。

二、高校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建设的途径与思考

1.构建整体而富有维度的公共空间结构

维度是事物“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数量,“有联系”的抽象概念指由多个抽象概念联系而成的抽象概念,和任何一个组成它的抽象概念都有联系,组成它的抽象概念的个数就是它变化的维度。此概念成立的基础是一切事物都有相对联系。由此可以理解笔者所述的“公共空间维度”概念为“其与校园各系统之间的直接的、间接的联系”。

合理规划是营建富有维度的外部公共空间的重要基础,首先要确保外部公共空间系统与建筑系统在结构上的协调,使各类校园系统整体统一。这里所述的结构统一,不仅仅是外部公共空间视觉上的风格气质统一,同时也包含外部空间自身所具备的空间尺度、交通关系、生态自然、文化氛围、标识雕塑等属性与建筑系统的整体统一。

合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持、创造空间形态的连续性。因此认真分析校园规划的空间类型(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围合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并分析其与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确定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内容,规划主次公共空间的分层,以维度思维构建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公共空间结构,这些合理规划,将有助于建筑外公共空间有序且整体。

同时,也应该注意分析高校属性、办学理念、学科体系等各项高校特征,以及分析高校特有的学生组成及使用需求,并依据师生特有需求,量身定制于各类公共空间之中,并遵循“有维度”的应用要求。

2.设置激发和创造交往的建筑外部公共空间功能

《人性场所》一书中曾引用基斯特的话: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每个人的大多数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交往”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依附于某种活动作载体,在进行某种活动的同时产生自发的交往行为。众所周知,高校外部公共空间是高校师生重要的公共活动平台。只要气候允许,学生的散步、运动、约会、交谈、协会活动、赏景等系列活动都由室外公共空间承载。这些公共空间正是基斯特所述的“优质空间”。不难发现,课后的公共活动、交流探讨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很有益处,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课堂的灌输。究其原因,在于室外空间更加具备自然、轻松、自由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更加自由轻松的交流学习。

这也就意味着建筑外部公共空间还需具备宜人和自由的特性。一个便捷舒适的室外公共空间,将使学生间交流交往畅通无阻。同时,公共空间里任何细节都可以更大的调动学生兴趣,从而间接提供较大的使用机率,从而带来更多的宜人及自由。

3.提供蕴涵精神文化含义的公共空间内容

笔者所述的空间精神含义,包含延续公共记忆、融合学校文脉特征、塑造标志性意象符号、恰当运用隐喻等单个或组合交织的“意寓于形”概念,其方法是输入情感到公共空间之内,表达价值和文脉系统,其实质是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

空间延续公共记忆意为集体意识的传播与颂扬,其中的校训校风、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在长久历史中所固定下来的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在校园公共空间建设中,打造体现校训校风等的室外空间,既可以让师生更加了解学校经历的风雨沧桑,增加对本校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又增强师生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更增进学生宏远人生目标的形成。

原始地貌或历史景观同样是校园重要的历史文脉。校园建设中,众多高校选择了“削山填水,大拆大建”的建设方法,使得高校文脉惨遭割裂。笔者认为,校址内地形地貌其实是校园“固然”部分,是校园文脉特征中地域文脉特点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尽量保护这些特色的“固然”部分(如水系、山体、植物、动物等)。不仅如此,需要翻建的旧建筑,其虽作为人工自然而起,但同样亦是重要的“后天自然”部分,其不仅塑造着在校师生们的公共记忆,也是校友对学校的集体记忆,保留此部分“后天自然”亦是延续和尊重校园历史的重要措施。

三、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呈现的如自我封闭、不善交流、知识片面、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依赖心理强、缺少创造力、社会活力小等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笔者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交流沟通、交际圈狭窄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实际上,形成此现象的原因也在于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诸多问题。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质量,确实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发展。高校确实需要通过“多功能、多意义、有特色”的室外公共空间体系,创造优质第二课堂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激发交流部分的作用。如此看来,高校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优质化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文脉维度师生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